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正2016年9月15日晚,中秋之夜,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2"号开启太空之旅。"天宫2"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大步迈向空间站时代,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宫2"号状态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相似文献   

2.
正1971年4月19日,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升空。如今,距离"礼炮"1号这个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升空已经过去了45年。现在,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多年,而中国也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送上太空。人类是如何决定开始发展空间站的?一个成功的空间站上面需要有哪些独特的设计?早期的空间站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呢?浪漫又理性的计划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  相似文献   

3.
1月25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模型亮相央视春节晚会,这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处子秀,让民众对太空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为了更清晰地让读者了解"天宫"是如何建成的,本刊特从这期开始以图解的方式连载"国际空间站是如何建成的?",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4.
雨水 《太空探索》2011,(12):62-63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火箭升空后585秒,天宫一号进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中国人梦中的"太空摇篮"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前言     
《太空探索》2023,(6):6-7
<正>伴随着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相继升空、对接空间站,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天宫空间站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回顾中国空间站建设过程,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2020年5月5日18时,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任务取得成功,为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东方 《国际太空》2016,(10):14-25
2016年,我国载人航天活动又进入了高峰期。9月15日,天宫-2空间实验室顺利升空,10月17日又成功发射了神舟-11载人飞船。2017年4月,还将发射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1,实现与天宫-2对接,验证在轨加注技术,从而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二阶段任务,为第三步建造空间站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阳光 《太空探索》2013,(8):30-3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进入轨道。在此后的15天时间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健康在轨驻留,安全顺利返回"的任务目标。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8.
天宫-2和神舟-11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交会对接 10月19日03:31,神舟-11飞船与在轨飞行一个多月的天宫-2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入驻天宫-2,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11飞船入轨后,历经5次变轨,达到与天宫-2相同的393km高的轨道,之后,飞船进行了4次停泊,离"天宫"越来越近.捕获、缓冲、拉近、锁紧,神舟-11与天宫-2最终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同时,此次交会对接首次模拟了未来空间站交会对接方式,即载人飞船利用自身机动能力去追踪空间站.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16日~29日,中国圆满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后中国还将发射货运飞船、天宫二号和三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建造60吨级大型空间站,并正在论证载人登月。  相似文献   

10.
<正>立项于2011年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作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担负着为空间站(空间实验室)运输货物和推进剂等物资的重任,被外界亲切地称为太空"快递小哥"。攒了6年的力气,4月20日晚,我国首位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顾不得夜路漫漫,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踏上其太空送货之旅。一路上,天舟一号怀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计师们赋予它的诸多"绝技",奔向等待它多时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出色应对着"快递"首单中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太空》2013,(7):20-26
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所属航天员系统负责选拔训练航天员乘组;空间实验室系统负责研制天宫-2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正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遨游太空五年之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接力开展。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二阶段的首发空间飞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与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所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将为我国空间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朱莉·鲁滨逊博士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的报告整理。在国际空间站运行十几年来,科学家们从这座"天宫"里经过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成果。下面是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和项目合作各方共同选出的十大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4.
正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8日接受新华社专访,解读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2022年1月6日,中国天宫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顺利完成;1月8日上午,神舟十三号飞船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操作方式,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以上两次试验都属中国首次,对于今后中国空间站的运营以及太空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如上图所示。左图为中文标识,右图为英文标识("CMS"为"中国载人航天"英文"China Manned Space"的缩写)。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5个名称如下: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代号"XT";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称,自公布之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用新的标识,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有关文件及宣传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规范名称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是国际空间站进入全面应用的第一年。自1998年首个舱体升空至今,国际空间站走过近15年的历程。目前,国际空间站已明确延长运行至2020年以后。作为人类载人航天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同时也是大型国际航天合作项目的典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就、发挥的作用及未来走向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开启人类航天史崭新一页历时13载,终成人造天宫自1998年11月第一个核心舱"曙光"号升空,至2011年7月最后一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执行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国际空间站历经十三年完成基本组建,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18.
白石 《太空探索》2011,(12):60-61
2011年9月25日上午,河北省科技馆和石家庄市青少年宫在河北省科技馆宇宙剧场联合举办了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讲座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其中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的有关情况,如"天宫"名字的由来,"天宫一号"对我国在航天战略中  相似文献   

19.
1月25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模型亮相央视春节晚会,这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处子秀,让民众对太空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为了更清晰地让读者了解“天宫”是如何建成的,本刊特从这期开始以图解的方式连载“国际空间站是如何建成的?”,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全新实验展现空间科学魅力本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适逢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1周年之际,是空间站全面建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课程。相较前三次授课,本次“太空教师”的活动范围更大,相应在直播当中利用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也变得更多。在约48min的授课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