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0):F0002
8月29日16时4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此之前,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27天后,于当日7点38分,安全着陆于四川中部某区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返回式系列卫星“同喜”现象——同一天,同一支卫星发射队,同一系列卫星实现成功发射和回收。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是一种低轨道、三轴稳定、返回舱可安全回收的卫星,可用作遥感卫星、微重力试验平台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文章简要地概述了卫星的各分系统,卫星的发射和返回以及卫星的主要应用方面。到1990年,我国已发射成功和回收了12颗返回式卫星,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高歌 《太空探索》2006,(6):18-19
1960年8月10日,美国用雷神-阿金纳火箭发射了发现者13号侦察卫星。一天后,一架直升机在海军蛙人的帮助下,从太平洋的海水中捞起那个因回收飞机未能在空中回收而掉进海里的胶卷舱。不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手将一面由这个胶卷舱带进太空的美国国旗覆盖在这个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才成功回收的卫星返回舱上。15年后,中国也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当时,路透社评论说:“中国火箭已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把300千克的有效载荷射入远地轨道,把一吨多的有效载荷射入近地轨道。”另一家外国通讯社评论说:“从科学技术方面来看,中国完成的这次发射证明它已掌握了发射和回收地球卫星所需要的现代技术,迄今只有大国才可能取得这种成就。”发射中国这颗返回式卫星的运载火箭名叫长征二号。  相似文献   

4.
1996年11月4日上午,中国返回式卫星FSW-2-3经过15天的轨道运行后,按预定计划在四川中部遂宁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第17次飞行,也是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第3次飞行。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新型返回式卫星是在gq年代初研制成功的,迄今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该星采用了新研制成功的遥感设备,使一次飞行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返回式卫星技术本身也有很大提高。在完成对地观测主任务的同时,还以搭载形式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正前言自6O年代后期,我们在国防科工委、中国航天总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  相似文献   

5.
遥感卫星篇     
正1概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在遥感卫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发展历程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 1 1月 3日 1 5时 2 0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次发射升空的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十八颗返回式卫星。与以往的返回式卫星相比 ,这颗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卫星将在轨运行 1 8天 ,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等试验。卫星获取的信息和试验结果 ,对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实时传来的报告 ,卫星准时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运行情况良好 ,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在轨运行期间…  相似文献   

7.
简讯     
第 1 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回收北京时间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 9分钟后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运行期间 ,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 ,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 2 7天后 ,于北京时间 9月 2 5日 7时 5 5分成功返回地面。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8.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9.
环宇军闻     
综合新华社消息,8月29日上午,中国成功回收日前发射的第21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下午,另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接力”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11.
正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实践十号回收舱于4月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也是首颗在内蒙古草原返回着陆的卫星。卫星回收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曾圆满完成23颗返回式卫星和10艘神舟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奉命转战千里,挺进阿木古郎草原腹  相似文献   

12.
《太空探索》2004,(4):14-15
在航天科学技术馆里,有一幅特别吸引人们注意的摄影作品。这就是反映我国航天专家将5台搭乘中国卫星做微重力材料加工试验的仪器交付给联邦德国MBB-艾尔诺公司代表的照片。这5台仪器是1988年5月搭乘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上,在太空邀游了8天之后安全返同地面的。这是我国第二次用返回式卫星为外国用户搭载仪器做微重力试验服务。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成功40周年,回顾1973—1978年我有幸参与从事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工作,深感这一成功来之不易。1973年底,我被调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回收技术研究室系统组(三室一组),从事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系统设计工作。三室副主任林华宝、系统组组长陆章福以及组内其他同志热情地向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从一假想的卫星的返回轨道分析出发,论述了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过载一时间”控制方案,说明了该方案是无人卫星回收的一种简便的、可行的控制方案。建议对某些卫星采用长的抛罩后的滑行段,以降低开伞马赫数及速压。  相似文献   

15.
庞丹  潘晨 《国际太空》2016,(4):10-11
1 我国第一颗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为开展多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而专门量身定做的返回式卫星.卫星的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较以往返回式卫星均有进一步提升,是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在结构布局上,它充分继承了以往返回式卫星的结构特点,外形是一个圆柱圆锥组合体,内部则是由4个舱段构成的仪器舱及返回舱.根据任务要求,实践-10卫星在轨道设计上也进行了调整,由以往返回式卫星的椭圆轨道变为圆轨道,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微重力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 1992年8月9日16时,我国又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J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运行了16天,其回收舱于8月25日11时20分安全返回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至此,我国发射了13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率保持100%,标志着我国卫星回收控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钟兴 《国际太空》2006,(10):27-28
2006年9月9日,中国长征-2C火箭成功地将世界首颗育种卫星实践-8送入太空.该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卫星运行在倾角63°、近地点187km、远地点463km的轨道上.卫星在轨运行15天共355h后,于24日在四川遂宁回收,留轨舱则进行留轨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宣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从2006年第4期开始连续介绍了我国空间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实践”系列科学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资源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海洋”系列海洋卫星、“探测”系列等卫星。近年,中国还发射了其他一些小型卫星。例如:2003年10月21日创新-1小卫星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主研制的首颗质量为88.8千克的小卫星,卫星上装有处理转发器和收发天线等有效载荷,可在交通运…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中国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总技术负责人,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以说,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为此,记者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