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性能G-M型单级脉管制冷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从直流抑制角度出发,开展了高性能G—M型单级脉管制冷机的研究。在对各种直流抑制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利用双向进气阀流量系数的方向性,采用两个并联排列、指示箭头方向相反的阀门,称之为并联逆向双阀双向进气结构对直流进行抑制,成功地解决了传统单阀双向进气结构脉管制冷机的直流问题。在2kW(RW2)和4kW(CP4000)压缩机驱动时分别获得了18.4K和14.7K的最低制冷温度,对应在30K的制冷量为11.5W和29.5W,这些都是目前单级脉管制冷机公开报道的最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脉管制冷机中,由双向进气结构诱发的直流流动,不仅会增加冷端换热器的负载,降低制冷机性能,而且还是引起制冷温度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如何有效地抑制直流流动已成为脉管制冷机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对直流形成机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发展简单、有效直流抑制手段的前提。针对该研究热点,本文开展了双向进气结构脉管制冷机直流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流体网络理论,考察工质物性对直流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了直流的形成本质。  相似文献   

3.
回热器填料布置方式对脉管制冷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察了不同工作模式下,回热器填料布置方式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回热器填料布置方式对制冷性能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实验用单级G—M型脉管制冷机,采用2kW压缩机RW2驱动时,在小孔模式下,受调相能力的制约,回热器冷端采用铅丸代替不锈钢丝网,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制冷温度,其制冷温度被限制在30K温区附近;而对于双向进气模式,最低制冷温度则从原来的27K降低至18.4K,相应的制冷量和COP在所测温度范围内均明显增大,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制冷温度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针对双向进气结构脉管制冷机稳定性,本文开展了研究。理论分析了脉管制冷机温度不稳定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制冷功率、填料组成和工质组分等因素对脉管制冷机稳定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不稳定现象形成的机理,对于今后开展脉管制冷机的实用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体网络理论,利用Matlab编制了脉管制冷机调相计算程序,分析了有气库和无气库条件下的惯性管和双向进气型脉管制冷机的调相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向进气和惯性管联合工作的耦合型无气库型脉管制冷机的理论设想,并进行了调相特性研究.该成果对于发展结构紧凑、系统能耗低的新一代无气库型脉管制冷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主动制冷的角度,探索冷端无运动部件的低温制冷机-脉管制冷机高频下达到液氯温区的条件,在前期理论设计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预冷型的单级高频脉管制冷机,采用低温惯性管和低温气库为调相方式,开展了频率、平均充气压力、预冷温度以及输入功率等对制冷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氦-4为工质,预冷温度为4.54 K,工作压力为0.775 MPa,工作频率为40 Hz时,该制冷机最低无负荷制冷温度达4.23 K.  相似文献   

7.
开展了脉管制冷机调相机理研究,从调相和调幅两方面出发,理论分析了各种形式脉管制冷机的调相特性,为探索其工作机理开辟了新途径。该方法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相位理论片面注重各种结构的调相功能而忽略其调幅功能的不足,更好地揭示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具有简单、直观的突出优点。进一步对其完善,该理论成果可用于脉管制冷机的定量设计和新结构的研发。  相似文献   

8.
运算放大器的零点漂移、逆变桥功率开关管的特性不一致等原因会使逆变器输出交流电压中含有直流分量。对于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各模块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不一致会在模块间产生较大的直流环流。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和抑制方法,通过对逆变器基准正弦波直流分量的高精度数字调节,相应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以抑制直流环流。试验结果证明,本的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作动器伺服阀非稳态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集总参数法,对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作动器伺服阀进行了非稳态热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环境温度、伺服阀初始温度和伺服阀焦耳热对伺服阀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伺服阀的稳定温度只随环境温度和伺服阀焦耳热的增大而升高,与伺服阀初始温度无关。伺服阀超温时间随着初始温度、环境温度、伺服阀焦耳热的增大而缩短:环境温度为300℃,伺服阀焦耳热为0.08W时,初始温度从50℃到100℃,超温时间缩短20.6%。伺服阀焦耳热为0.08W,初始温度为70℃,环境温度从250℃上升400℃时,超温时间缩短了60.8%。环境温度为300℃,初始温度为122.6℃时,10W的伺服阀焦耳热相比0.08W,超温时间缩短了38.3%。  相似文献   

10.
航空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气温度畸变是影响航空发动机稳定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概述了航空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的来源,介绍了国内外围绕温度畸变引入机制开展的流动机理研究进展,总结了进气温度畸变对推进系统部件和发动机总体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温度畸变模拟装置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特性,介绍了利用畸变模拟装置开展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取得的进展。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各类温度畸变评定措施和评定标准,介绍了进气温度畸变测试环节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列举了航空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的抑制技术及针对温度畸变的发动机防喘控制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航空发动机进气温度畸变研究对发动机抗温度畸变设计和测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直流变换器中,采用三电平技术可以将输入直流电压减半后加至开关管上,从而减小了开关管上的电压应力,特别适用于高输入电压场合。而带箝位二极管的零电压开关三电平(ZVSTL)直流变换器既可实现零电压开关,又可保证开关管电压应力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由于箝位二极管的作用,可有效消除副边整流电压尖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ZVSTL直流变换器。这种变换器将原电路进行简化,去掉了其中的两个续流二极管,可达到与原电路同样的效果。文中分析了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实现零电压开关的措施,给出了600W实验样机的实验验证结果,并对该变换器的特点作了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2.
隔离交错并联双管正激Boost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隔离boost变换器在应用于有隔离要求的单级功率因数校正和双向DC/DC变换器方面得到广泛关注。针对隔离推挽boost变换器和隔离全桥boost变换器各自固有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新颖的隔离boost变换器,它具有开关管电压应力低,没有变压器单向磁饱和问题。该变换器可以实现交错并联双管正激电路所有开关管零电压开关,明显提高了功率密度。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其原理和工作过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作者设计的500W原理样机,验证了该电路拓扑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颖组合变换器拓扑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基于电源模块并联和串联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颖双管正激组合变换器拓扑,克服了双管正激变换器副边二极管电压应力过高,输出电压和电流脉动大,只能应用于输出中低压场合的缺点,具有副边二极管电压应力低,可靠性高,原边开关管电流应力低,输出电压和电流脉动小,磁芯元件体积小等优点,本文对该新颖组合变换器进行分析,仿真和实验,表明适合应用于输入中,高电压,输出高压,大电流场合,并成功应用于某型飞机6KVA逆变器前级变换器,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剪切流场中W/O乳状液分散相液滴破裂的临界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剪切流场中牛顿型W/O乳状液的分散相液滴破裂机理及临界破裂条件,总结了Taylor小变形理论、De Bruijn理论和临界乳化理论3种确定临界破裂半径的方法,并尝试用其预测旋流场的液滴破碎情况,为油水分离设备内流场合理的剪切分布提供理论依据.采用Couette双圆筒装置形成薄层剪切流场,研究白油包水型和硅油包水型乳状液滴的破裂形态和临界破裂半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粘性比的实验介质,其分散相液滴的破裂形态和临界破裂理论的适用性不同,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流场特点和乳状液的物性特点具体分析.依据某型旋流器的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剪切流场中的临界破裂理论可用于初步预测旋流场中给定粒径分布的乳状液能否被有效分离,但还需进一步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引入与流场的湍动强度相关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