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对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的跟踪定轨能力,文章提出利用LEO星载光学测量技术对GEO卫星进行轨道确定.文章充分考虑光学可视条件与星载相机的观测区域,对LEO卫星跟踪GEO卫星的空间环境以及测量模式进行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测角数据采用数值方法对GEO卫星进行定轨并与参考轨道进行重叠对比....  相似文献   

2.
卫星星座整网轨道确定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援兰  朱俊  李志  廖瑛 《宇航学报》2009,30(1):155-163
编队飞行的卫星或卫星星座对轨道确定自主性和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建立星座的轨道动力学模型和星间观测的测量模型,将星座中的星间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融合起来,将待估的卫星轨道参数和部分动力学参数进行适当的分类,研究卫星星座整网轨道确定的新方法,并在理论上分析了整网定轨方法能提高定轨精度的原因;最后采用自主开发的卫星星座整网轨道确定软件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并较大幅度提高定轨时卫星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轨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旺华  文援兰  廖瑛  朱俊 《宇航学报》2008,29(6):1917-1921
由于卫星轨道观测数据中含有非线性影响因素,必然会降低定轨精度。在半参数 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小波阈值去噪算法估计并消除观测数据中存在的非线性影响因素, 提出了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轨道的方法,以提高定轨精度;然后,在理论 上证明了在测量数据存在非线性影响因素的情形下,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 轨道方法的定轨精度高于经典的批处理定轨精度;最后,对中低轨卫星应用批处理定轨进行 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轨道方法分离出观测数据中的 白噪声和非线性影响因素,从而可以在观测数据中消除非线性影响因素,提高定轨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星历拟合的短弧运动学定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睿  胡小工  黄勇  何峰 《宇航学报》2010,31(2):416-422
当导航卫星在姿轨控和轨道恢复期间,传统的统计定轨理论难以实现精密定轨。首次提出 了基于10参数星历拟合的短弧运动学定轨方法,建立和推导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定轨解算方 法。其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反映卫星运动的物理学特征,提高了速度和轨道预报精度,而且不 需要累积数据,实现近实时快速计算,克服了动力学法定轨发散和单点定位无法获得速度信 息的不足。对COMPASS M-01导航卫星实测数据的处理表明,10分钟短弧运动学定轨的位置精 度优于10 m,速度精度为2 cm/s,预报5分钟轨道精度为15.02 m,满足了短弧跟踪条件下R DSS对轨道精度的要求,实现了卫星精密定轨。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星编队的空间非合作目标联合定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明  廖瑛  文援兰  陈忠贵 《宇航学报》2010,31(9):2095-2100
针对单颗卫星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纯测角跟踪定轨系统存在观测几何条件差和定轨误
差较大的缺点,提出利用双星编队对空间非合作目标进行协同观测。该方法引入平方根无迹
卡尔曼滤波(UKF)算法,并融合地面站观测双星编队信息、双星编队星间测量数据以及双星
编队对空间目标光学观测信息进行整网定轨,实现在纯测角条件下双星编队对空间非合作目
标的实时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改进观测几何条件和提高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跟踪定
轨精度。  相似文献   

6.
鄢建国  李斐  平劲松 《宇航学报》2011,32(4):767-774
对美国1998年发射的月球探测器LP任务阶段共19个月的双程测距测速轨道跟踪数据进行了精密定轨,对定轨结果通过轨道残差及重复弧段差异进行了精度评价。利用LP正常任务阶段三个月的轨道跟踪数据进行了月球重力场模型解算,通过重力场功率谱、轨道残差和月球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对解算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精密定轨及月球重力场模型解算合理。对进一步融合嫦娥一号轨道跟踪数据和LP数据解算自主的高精度月球重力场模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定位系统用作卫星轨道测量和深空跟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国际上近几年来采用全球定位系统作低、高轨道卫星跟踪定轨的试验研究结果。对低轨道卫星采用向上看的工作模式,定轨精度可达3~5cm。对高轨道的数据中继卫星,采用类GPS法定轨精度可达几米。对深空飞行器的跟踪,借助于大型天线,角跟踪精度可达百分之几秒。  相似文献   

8.
基于天基测控的同步轨道卫星联合定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刚  周海银  王炯琦 《宇航学报》2009,30(5):1854-1860
以美国现行的天基光学传感器SBV为例,分析了天基测控环境下光学传感器对同步轨道目标的覆盖特性,并构建了天基测控的观测模型。针对天基卫星星历误差对同步轨道目标定轨精度的影响,提出了抑制天基卫星星历误差的天地基联合定轨方法,将天基卫星和同步轨道卫星都作为待估计状态量,同时解算天基卫星和同步卫星轨道。仿真实验表明,天地基联合定轨方法能有效抑制天基星历误差的影响,能同时提高天基卫星和同步卫星的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9.
杜兰  郑勇  张云飞  陈琼 《上海航天》2006,23(5):16-19,54
在卫星动力法定轨的协方差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的简化定轨精度分析方法。根据GEO卫星的线性化状态转移方程,通过设定地面跟踪网坐标和卫星星下点经度计算叠加矩阵,由观测弧长和采样间隔直接计算定轨精度评定公式中的主要部分。公式扩展后,能比较各种系统误差源对定轨精度的影响,并将影响较大的作为附加参数纳入估计过程并重新评价定轨精度。用该法对10 m定轨精度的测距跟踪网优化设计和测距偏差对定轨精度的影响特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测量系统中的系统性误差可能以近20的放大倍率传播到卫星沿迹方向和法向,且不能通过自校准测距常值偏差提高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空间碎片天基光学观测时的地气光规避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卫星姿态调整的观测方法。首先,建立地气光对卫星遥感器观测效能影响的数学模型,计算地气光影响卫星弧段。其次,建立空间碎片观测数学模型,对观测方法进行设计。最后,基于STK和MATLAB软件联合仿真,对观测效能进行仿真分析,迭代优化观测方法。以500km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对地球同步轨道(GSO)空间碎片观测为例,仿真分析其地气光影响弧段及观测效能。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克服地气光影响,且观测效能高。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ointing, Acquisition and Tracking (PAT) systems for both microwave and optical links for high data rate transmission between Low Earth Orbit (LEO) satellite and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 relay satellite. It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drawbacks and critical technologies of each tracking and acquisi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白显宗  陈磊 《宇航学报》2015,36(5):574-582
将卫星和目标的轨道预报误差引入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的任务规划中,研究了交会计算和可观测时段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在协方差转换基本方法和交会信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了从RSW轨道坐标系到RAE参数(距离、方位角、俯仰角)的协方差转换方法。对LEO和GEO目标观测分别引入相对速度和角距变化率,给出了可观测时段误差的分析方法。算例表明本文的计算结果与Monte-Carlo仿真结果相对误差不大于4%,典型轨道误差下LEO和GEO目标的可观测时段误差分别为0.2秒和3秒量级。该方法对任务规划和姿态及相机导引具有指导意义,还可用于分析成功观测对轨道预报精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张宇  段建锋  陈明  孔静  段成林 《宇航学报》2016,37(9):1056-1062
以近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为基础,建立变阻力系数大气摄动模型,设计了求解变阻力系数的算法。然后利用天宫一号飞行器的测轨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了空间实验室飞行高度的轨道特性,其中包括:大气模式密度误差、变阻力系数与空间环境关系、定轨残差和星历误差。在空间环境平静和磁暴的条件下,制定了多种求解变阻力系数的策略,解决了空间实验室长弧段定轨精度受限的问题,并在空间环境平静条件下实现了优于10米的定轨精度,在磁暴条件下实现了优于20米的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14.
空间目标轨道信息软件平台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目标轨道信息是空间态势感知的重要要素,是空间碰撞预警、空间碎片环境模型和许多空间应用的基础。因而,空间目标轨道确定成为空间态势感知的主要任务之一。文章介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正在开发建设的空间目标轨道信息服务软件平台,该平台拥有的主要功能有:利用多源数据的卫星/空间碎片轨道确定(包括初轨确定)与预报、大气质量密度模型精化、空间碰撞预警和半解析法快速精密轨道传播等。文章还针对软件平台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软件平台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5.
For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e. Space Shuttle) launched satellites destined for a 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GEO), there is a need for cost-effective, versatile propulsion systems to provide the perigee burn, i.e. to boost the satellite from Low Earth Orbit (LEO) to Geosynchronous Transfer Orbit (GTO). Surveys of commercial spacecraft activities and future GEO satellite requirements indicate that a spacecraft propulsion system that will provide the perigee burn for a broad range of future commercial satellites would have an excellent market potential.Parametric studies to investigate and define attractive perigee-burn upper propulsion systems (i.e. an Upper Propulsion Stage, or a UPS) are presented. The feasibility and payload capacilities that could be provided by a UPS assembled from essentially off-the-shelf components and subsystems, and the benefits that could be achieved by using major subsystems specifically tailored for the application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tractive UPS configurations can be defined using either off-the-shelf or optimized major subsystems.  相似文献   

16.
Culp  Robert D.  Jorgensen  Kira  Gravseth  Ian J.  Lambert  John V. 《Space Debris》1999,1(2):113-125
Knowledge of the observable properties of orbital debris is necessary to validate debris models for both the low Earth orbit (LEO) and the 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GEO). Current methods determine the size and mass of orbital debris based on knowledge or assumption of the material type of the piece. Improvement in the knowledge of material is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described herein. The process of using spectral absorption features to determine the material type is explored. A review of the optical measurements of orbital debris as well as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area is discussed. Reflectances of common spacecraft materials are compared. The need for, and advances made possible by obtaining real data are explored. The prospects of the venture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动驾驶、精密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各领域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地基增强技术、高轨星基增强技术和传统非差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低轨卫星增强的非差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研制了基于低轨导航增强技术的低轨导航增强载荷,开发了基于低轨卫星增强的地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非差高精度定位软件,并进行了全球首次基于低轨卫星的信号信息一体化导航增强在轨试验。试验表明:经低轨卫星增强后,地面终端用户定位精度优于30 cm。最后,给出了该技术的后续研究方向,为未来低轨导航增强系统与其他增强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GPS非差观测值的GRACE卫星精密定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董绪荣 《宇航学报》2006,27(3):373-378
参照GPS精密单点定位(PPP,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卫星定轨方法一组合星载加速度计测量数据和IGS提供的GPS精密星历及精密钟差数据进行低轨卫星的精密定轨。利用星载加速度计提高卫星受力模型准确性,使动力法定轨精度和可靠性都得到提升。同时,采用多种改正技术提高GPS非差观测值测量精度,保证最终高精度卫星定轨。本文建立了卫星定轨的轨道滤波模型,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即采用星载加速度计测量卫星非保守力可提高卫星定轨精度,在ITRF2000参考系下三轴精度优于18cm。这种方法不需要在全球建市基准观测站.定轨设备简单.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9.
Galileo系统在空间飞行器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智  张其善 《宇航学报》2004,25(5):576-579,594
欧洲的Galileo系统将在2008年建成,届时它将与美国的GPS系统相互补充。在对Galileo系统导航星座轨道和信号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不同轨道高度的空间飞行器用户的动态特点,推导了用户卫星接收天线的可见可用性模型,建立了基于Galileo坐标系统(ITRF-96)的高动态定位算法模型,针对实际航天工程任务的LEO和GEO卫星进行了定位仿真,为Galileo系统在空间领域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