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麟 《飞碟探索》2003,(1):28-29
南非的巴伯顿山区是地球上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1500多种植物、350多种鸟类和80多种其他动物。在那里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岩石。巴伯顿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区之一,只有格陵兰岛上的伊苏阿岩比它的历史更悠久。科学家们希望从这些岩石中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迹象,也许它们是以细菌的形态存在着。关于生命起源的实验生命起源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但直到1922年才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前苏联生化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在这一年的莫斯科植物学会会议上提出了他的理论,但没有人理睬他。193…  相似文献   

2.
当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火星是否有微生物时,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专家们却毫不为之惊异。他们坚信,当条件成熟时,生命的产生是必然现象。 生命产生的第一要素是必须具有液态水,其次是碳有机化合物,它是产生生命的化学反应的基础。碳是生命的绝对基础,它在宇宙物质中的含量最大,几乎处处可见,并且能结合其他元素生成大量复杂分子。   理论阐述较为容易,但是,原始地球上的碳有机化合物究竟来自何处,却一直困扰着科学界。 1953年,美国圣迭戈的加州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斯坦利·米勒进行了一项结果近乎奇异的实验,他在实验用的烧瓶内…  相似文献   

3.
张生 《飞碟探索》2011,(11):14-15
正如1953年著名的米勒实验所证实的,电火花可以从富含水分、甲烷、氨以及氢的原始大气中制造出氨基酸,这说明电火花可能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几百万年当中,才出现更大、更复杂的化学分子。尽管此后的研究证实地球早期大气中氢的含量非常低,但是科学家却声称早期大气层中的火山云或许含有大量甲烷、氨和氢,当然也布满了闪电。  相似文献   

4.
播洒生命     
播洒生命陈育和如果你见到一个外星人你会认识他吗?直到今年秋天,只有科学幻想作家在考虑这一问题。但在前不久,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科研所的会议室中,美国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这一严肃重大推测的是美国国家航空与宇宙航行局,它慎重地宣布有一颗陨星...  相似文献   

5.
正这个世界不是固态的,而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这是古人便有的见解。这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吗?公元前450年,一个人从阿纳托利亚的米利都踏上640千米的旅程,前往色雷斯的阿夫季拉,逃离了一个虽然繁荣但是突然被卷入政治旋涡的希腊城市。这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关键的旅程。这位旅行者的名字叫留基博;文献上关于他的生平记述寥寥,但是他的  相似文献   

6.
宗华  张珂  森凤 《飞碟探索》2010,(6):26-28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人类的历史不过短短200多万年,而在地球长达46亿年的历史中,直到距今38亿年前,才在海洋中出现了构造极为简单的原核单细胞菌藻类生物。之后又是茫茫30亿年,地球经历了太古宙、元古宙以及冰封地球的雪球事件,仅孕育出蓝藻、绿藻等低等生命。直到距今5. 45亿年的前寒武纪,生命的奇迹才在这一刻突然发生了。  相似文献   

7.
亦水 《飞碟探索》2011,(7):42-43
1977年,在巴西的偏远小岛上,神秘的光束不断追踪、攻击人类,有二人因此死亡。这是不是外星生物在用人类做实验?20年后,当年的事件调查负责人在家中神秘死亡,他是自杀,还是被谋杀?  相似文献   

8.
正登上月球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梦想,100多年前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设计了一门"哥仑比亚大炮",把三个人送上月球的计划。但直到150年后,人类才成功实现了这一大胆的设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地登上月球,道出了一句至今还流行话语:"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9.
庾晋 《飞碟探索》2005,(2):17-19
人与猿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脑容量大,猿的脑容量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费城儿童医院的生物学家和外科整容医生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于2004年3月宣布,他们可能已经发现猿类租先向最早的原始人进化时的第一次基因突变。虽然这一发现不是由人类学家提出的,但是引来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一基因突变使人类的腭骨变得更小和更脆弱,而此次重要发现表明,  相似文献   

10.
@高延飞人类所有问题中的问题,即潜伏在其他的任何问题之间更有意味的问题,就是确定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在哪里起源、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如何、自然的力量在何种限度内对人类施加影响还有我们努力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宇宙太空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为之奋斗。但是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真正摸清它的底细。特别是对于那些相距地球遥远的天体,人类一时半会还无法直接登上去考察究竟。航天探测器的出现,为人类了解地球以外的天体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月球是人类最早登陆的地球外天体。虽然经过数次人工探测,均未找到月球上的水源。为了进一步证实月球上是否有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自1998年1月6日,将“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发射升空,并于1999年7月31日以“自杀”方式撞击月球陨石坑,以此确定撞击时是否产生水蒸气云雾。…  相似文献   

12.
李龙臣 《太空探索》2007,(10):28-29
九、人类是否还在进化?基因库和人类进化基因库是指在某个时间点上,物种所有存活个体含有的基因总和。根据基因库,科学家对人类是否还在进化,大致有两点看法:第一点,在道德和智力的提高方面,人类肯定还在进化  相似文献   

13.
张春来 《飞碟探索》2009,(11):22-23
爱因斯坦在1914年科学院举行的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在大厅中的记者趁休息时向他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爱因斯坦像平时在这种场合中一样,喜欢用一句玩笑话来回答,他的回答翻译过来是这样,“因为上帝喜欢三位一体”,于是他建议可以去求教此问题的大专家麦克斯·布兰克。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并没有什么独特、显著的不同之处将二者区分开来,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一些阶段论者试图去发现这一区别.他们把人描述成这样的动物:能够制造工具、会推理、会使用火、会笑,以及凡此种种一大堆引人注目超乎一般的特性.在这些描述中还可以添加上这样一条;人类是能够思索的动物,执着并无止境地探寻着他们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今中外,人类都想往宇宙,有奔向宇宙漫游的种种美好愿望,在国内外的古诗古画、神话传说、科幻小说中,均有强烈的反映。但是,直到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成功之前,人类的这一愿望还处于幻想阶段。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有加加林,真正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宇宙飞行。1969年7月16日,载有三名美国宇航员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5天的飞行,于同月21日在月球的静海区着陆,真正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此后,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频繁去月球“…  相似文献   

16.
寄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谋生方式,不过我们熟悉的是那些常见的,比如蛔虫、绦虫什么的。但有些寄生却极为高级,比如肝吸虫。有一种肝吸虫。寄生于羊的胆管内,虫卵随胆汁进入宿主的消化道,混在粪便中排出。  相似文献   

17.
地外文明,也许是人类文明史中所碰到的最激动人心的一个问题,虽然这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无关,但却有助于我们对自身起源的探索,同时这也是对人类心理上的一种满足。许多杂志谈到了某些人碰上外星人的经历,但另一方面,没有一个权威的科学机构(更不用说政府当局)发表过类似的消息。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利用射电望远镜,一直在搜索地外智慧的信号,但始终毫无结果,不过科学界并不因此而气馁。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这方面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设置了一个专门研究地外生命的机构,为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提供…  相似文献   

18.
刘岩 《飞碟探索》2011,(8):53-53
万有引力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一种相互作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  相似文献   

19.
“濒死体验”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人类能够对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以及接近宇宙诞生的瞬间等各种谜团给予科学的回答。但是,对于人类自身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人死后精神是否随肉体一起消失,还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却始终未能搞清楚。这是因为,对于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人类可以通过探险或借助于人造卫星传回的照片逐步地搞清楚。至于人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就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尽管人为地使心脏停止跳动并复苏是可能的,但是像脑活动的完全死亡直到细胞级的死使之复生的实验,无论是伦理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亲身体验死后的世界是不…  相似文献   

20.
尽管牛顿引力平方反比定律帮助天文学家成功地预测到海王星的存在,但直到19世纪末,牛顿定律仍然无法给出圆满的答案,而且在水星轨道上也发现了扰动。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才有了对这些不规则现象的解释。爱因斯坦因他的理论物理学著作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奖,对科学做出许多持久的贡献。在2008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被命名为继牛顿之后的第二大科学巨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