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截至2006年的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的统计值,主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和相关的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  相似文献   

2.
从附表给出的“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发射记录可见,在2006-2010年中国航天用48枚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了53个中国航天器(其中人造地球卫星50颗、卫星式载人飞船1艘、月球探测器2个)和5颗外国卫星(其中2颗为中国研制供外国使用、2颗为外国研制供中国使用)。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航天发射情况,比较了各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航天发射情况,讨论了“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航天发射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航天发射情况,比较了各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航天发射情况,讨论了"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航天发射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的第一个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此举揭开了中国航天发射的序幕。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2,21(4):20-20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7月7日消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2012年上半年,全球共进行了35次航天发射,中国航天机构共完成了10次发射,超越美、俄的发射数量,居世界第一。上半年中,俄罗斯共完成发射9次,位居第二,美国共发射8次,位居第三。欧洲阿里安空间公司进行了3次发射,日本、印度、伊朗、朝鲜和海上发射公司各进行了1次发射。长期以来,都是美国和俄罗斯在航天发射数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中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航天发射次数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航天》2003,(10):61-62
1956年10月8日,中国成立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担任院长。第五研究院下设10个研究室。 1960年2月19日,中国发射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T-7M。9月,实用型探空火箭T-7发射成功。火箭全长10.32米,直径0.45米。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自制的液体推进剂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相似文献   

9.
石磊 《中国航天》2004,(2):12-12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1月8日召开的2004年型号工作会上透露,长征火箭今年计划发射9次,要把1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科技集团公司同时还提出了要在长征火箭连续33次发射成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连续成功的纪录,提出了卫星在轨运行正常、及时交付用户、满足用户要求的工作目标。中国航天2004年的9次发射计划是:长二丙火箭3次发射;长四乙火箭2次发射;长二丙SM火箭、长二丁火箭、长三甲火箭和长三乙火箭的各1次发射,将把2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探测2号卫星,风云2号D星,亚太6号卫星等10颗卫星放飞太空。据了解,2002年,长征火箭4次发射,2艘试验飞…  相似文献   

10.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专家日前向媒体透露,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八箭十星,创造了历史上发射次数最多、卫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新纪录,中国航天测控网也因此首次经受住了高密度、多型号任务考验,并确保了数颗高、中、低轨道卫星的安全运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人称,该中心在独立创  相似文献   

11.
长征系列火箭为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统称。文章讨论了该系列火箭的组成和航天发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航天发射场加注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航天发射场加注系统风险评估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综合云的多属性风险评估方法,并对某发射场加注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了风险评估.首先应用属性约简算法将加注系统风险源权重的确定问题转化为粗糙集理论中属性重要性的评价问题,通过计算得到加注系统各风险源的权重,从而使得加注系统风险源权重的确定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其次,对综合云公式进行了改进,使权重系数直接参与不确定性计算,充分考虑了加注系统性能指标的评分误差给最终结果带来的各种影响.评估结果表明:1)当前使用中的加注泵性能为良偏下,此时的加注系统已经存在了安全隐患,需要更换新的加注泵,否则就容易发生危险;2)该方法能够进一步得到加注系统实际的更多细微信息,结果更加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地面系统用于支持和保障火箭的发射与试验,对火箭的使用性能、发射能力、发射场配置及工作流程等有重要的影响。调研了国外运载火箭地面系统发展现状,总结了国外运载火箭地面系统发展趋势。从快速发射、简易发射、安全发射、自动发射和通用发射等方面提出了地面系统发展思路和主要关键技术,为我国后续运载火箭地面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要建立模拟量与数字量被合理分配、灵活应用的测控体制,然后再 开始解决一些目前无法进行远程处理的问题;选择一款有助于实现总体方案的 高可靠性数模设备也是设计之初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模式对火箭和发射场总体方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各国常用的测发模式主要有一平两垂、三垂和三平模式。研究和总结国内外运载火箭测发模式及其特点,从任务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经济性这4个指标中细化出13项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3种测发模式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发射场环境地质条件和现有建设条件,提出一种运载火箭测发模式定量分析方法,完成了我国小型、中型、大型及重型运载火箭在现有4个发射场最优测发模式分析,为我国运载火箭未来测发模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航天运输系统测发控技术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载火箭测发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要求的提高,使得测发控系统又显现出诸多不足.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测发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智能、全面、便捷应是未来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努力的方向,以达到减少发射专业保障队伍、提高测试覆盖性和真实性、简化发射场操作的目的.文中提出的相关技术,部分已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得到应用.随着这些技术成熟度的提高,将极大地提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空间环境对空间系统维修性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宏强  吕川 《上海航天》2003,20(5):38-41
从空间环境对在轨维修工作的影响以及空间系统故障的主要诱因2个方面,分析了空间环境对空间系统维修性设计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环境对在轨维修性的影响首先与维修安全有关;空间环境的恶劣条件既是航天器故障的主要诱因,又是在轨维修各种困难和限制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关于重型运载火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运载火箭涉及众多关键技术,研制难度大,研制周期长。针对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包括动力类型选择、重型火箭模态试验、动力系统试车、测发模式以及产业基地布局与建设等方面,提出重型运载火箭后续研制过程中的技术难点以及应对措施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