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征服太空的飞行器超导飞碟李晓峰引言从古代人类发明火箭到现在利用火箭推进器实现太空旅行已经历了1000多年。迄今为止,火箭推进的各种地球轨道飞行器航天飞机以及登月飞船、无人宇宙探测器仍然是我们人类在航天领域里的最高级水平。但是,这些远远无法满足以光年为...  相似文献   

2.
地球犹如一粒微尘,在深邃无垠的宇宙空间默默无闻地向前运行。然而,它的运转却又是有条不紊的,这是因为地球跟其他天体一样,稳定地置于宇宙网络的一个特定网节之上。宇宙中的天体之间既互相吸引,又受离心力的作用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纪律严格地在自己的曲线轨道上运行。这一切使得整个宇宙成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破不了的有机网络。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已经运行几十亿年了,由于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个普通天体,所以在宇宙空间它的地位并不特别优越。 地球在自己轨道上的运行活像一艘宇宙飞船,全部人类和整个动植物都是它的“…  相似文献   

3.
3月5日,执行神秘任务的美国空军X-37B无人航天飞机悄然地在地球轨道上度过了入轨一周年纪念日。据了解,第三次X-37B飞行任务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目前在轨飞行的是由波音公司鬼怪工程部为空军建造的第二架X-37B,称为“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任务由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管理。它是2011年3月5日由宇宙神5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的。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科学家们制订了研究太阳系奥秘的宏大计划。这中间包括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的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在科学上有着重大意义,它将解答科学家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球自然界的基本结构,逐步解释为什么生命仅在地球上出现和蓬勃发展。 1988年7月苏联将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先后间隔几天发射两个宇宙飞行器。这两个飞行器先进入人造卫星轨道,尔后飞向火星。飞行将持续200个昼夜。它们飞抵火星时,火星与地球间的距离将为1.8亿公里。飞行  相似文献   

5.
地月转移轨道研究的基本模型主要是限制性二体模型和限制性三体模型。在限制性三体建模下,基于轨道分类理论的地月脉冲变轨比传统的霍曼变轨节省了更多的燃料(至少13%以上)。单独的"地球-月球-飞行器"的限制性三体问题无法应用轨道分类的理论进行轨道设计,必须加入太阳。文章考虑了月球升交点赤经、黄白交角,以及正确的地月系统稳定流形的方向,整个"太阳-地球-月球-飞行器"系统拆分为"地球-月球-飞行器"的平面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和"太阳-地球-飞行器"三维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进行分析,并利用Matlab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地球赤道上空35800千米高度上的地球静止轨道,是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唯一一条能使卫星保持定点的轨道。这是一种有限的轨道资源。为了避免这种轨道上的卫星信号相互干扰,卫星与卫星之间一般要相隔2°,即使卫星上采取一些先进的防干扰隔离措施,星间距离最小也只能减...  相似文献   

7.
当空间站时代到来时,各种飞行器,包括载人空间飞行器将飞行在低地球轨道。为了这些飞行器的飞行,只由地面站直接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因此,日本决定研制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以促进日本的空间活动。另一方面,日本认为: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情况下,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正在进行日本数据中继和跟踪卫星系统(DRTSS)的研制。该卫星的飞行目的如下: 1.传输不能由星上磁带记录器存储的地球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8.
地球卫星运动中坐标系附加摄动与参考系选择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地球赤道面的摆动,曾提出过两种空间地心赤道坐标系,即历元地心平赤道坐标系和混合形式的轨道坐标系.在后一种坐标系中虽然可避免计算因地球引力位变化所引起的坐标系附加摄动的麻烦,但这又带来了两种坐标系之间的不统一和转换的麻烦.针对实际现状,直接在历元地心平赤道坐标系中给出相应的坐标系附加摄动解,所有与此有关的转换问题,均可在历元地心平赤道坐标系中进行,而无需为了避免坐标系附加摄动的计算去通过轨道坐标系来实现.从而建议,不必再引进轨道坐标系,在卫星定轨和预报中,所有的转换问题均可采用同一坐标系,即历元(目前是J2000.0)地心平赤道坐标系.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2月11日,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在位于西得克萨斯的试验场进行了第12次飞行,任务编号NS-12。这次飞行没载人,但携带了美国宇航局等客户的一些实验设备和几千张少儿明信片。这是本次飞行所用这枚飞行器2017年12月以来第6次上天飞行。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摇篮     
所有上天的航天员,都情不自禁地赞叹我们的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体,但你对这个神奇的星球有多少了解呢?  相似文献   

11.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其深邃让人难以想象。地球与太阳之间平均相距1.5亿千米,这已不易形容了,因为它相当于去月球打190余个来回,或者说在赤道上绕3750圈!  相似文献   

12.
1982年,世界各国成功地发射了143个宇宙飞行器。苏联又创发射次数新记录——101次,共送入轨道119个宇宙飞行器。美国14次发射17颗卫星,其它国家和组织共发射7颗。欧洲阿里安火箭首次商用发射失败。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轨道的日周期和与地球的旋转周期相一致,三个卫星就可以实现接近全球覆盖,从而成功地广泛用于通信和电视转播领域。但这种卫星的轨道高度高,路径损失大,信号有较大的时间延迟,也难于实现完全的全球覆盖。卫星星座是按一定规律布置在地球中、低轨道上的一群卫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非地球静止  相似文献   

14.
一、静止卫星轨道静止卫星轨道处于地球赤道面上,距地面三万六千公里。这个轨道上的卫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并且是以同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轨道上运行的。所以看上去卫星好象是停止在一点上。这样的卫星即所谓静止卫星。静止卫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地球表面的广大区域内不间断地提供各地点之间的通信业务。由于存在着这种巨大的利益,而造成许多  相似文献   

15.
飞出地球,遨游环宇———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它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要实现宏伟的目标,太空发射方式是关键所在。目前,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陆地发射方式。不过,我们将会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它们之中有的已接近实用,但多数还停留在方案设计和实验室试验阶段。它们代表了太空发射的发展方向,为人类飞向宇宙增添了许多希望。海上发射海上发射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向地球“借得”30%的运载能力。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数字。原因在于,如果在赤道上发射,据理论计算可使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角度为“零”,这样就可“节省”卫星变轨时…  相似文献   

16.
□□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上天并运行,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自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第1颗返回式卫星———返回式卫星-0上天并运行,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3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第1颗自旋稳定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2上天并运行,它标志着中国拥有独立研制、发射和运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自制通信卫星的国家。·第1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1A上天并运行,它标志着中国拥有研制、发射和运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第3个拥有自制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第…  相似文献   

17.
<正>8月份,X-37B将由太空探索公司"猎鹰"9火箭再次发射升空。这将是该公司首次送X-37B上天,也可能是该公司迄今获得的最大一项国家安全发射任务。X-37B的前4次任务都由联合发射联盟公司采用"宇宙神"5火箭发射。负责管理X-37B项目的空军官员表示:能用多个平台来发射‘轨道试验飞行器'将确保稳建的发射能力。我们对通过这一新的伙伴关系来形成灵活和快速反应的发射选项感到激动,坚信太空探  相似文献   

18.
英国国防部将于1994年6月发射两颗小卫星,用于检验有关太阳能收集、耐辐射和星上计算方面的试验技术。这两颗卫星,每颗重约50公斤,设计寿命为一年,它们将和Inte1sat-702通信卫星一起由阿里安-4火箭发射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Inte1sat-702通信卫星是由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的空间系统/Loral公司制造的,该卫星最后进入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的定点位置。这两颗英国卫星将运行在穿过地球的范艾伦辐射带的大椭圆转移轨道上。阿里安空间公司的商业发射合伙人期望这次发射安排在199…  相似文献   

19.
将太阳-地球-火星-飞行器组成的四体问题分解成由太阳-地球-飞行器和太阳-火星-飞行器两个共面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设计日地系L2点与日火系L1点Lyapunov轨道之间的转移轨道,该转移轨道可以作为探测火星时的低能中间转移轨道.采用Richardson三阶近似解作为初始值,运用微分修正方法分别得到两个不同三体系统下拉格朗日点的精确Lyapunov轨道.基于Lyapunov轨道不变流形以及微分修正方法,设计了日地系L2点与日火系L1点间的转移轨道.将所得结果与基于Halo轨道不变流形设计的转移轨道进行了对比.结论表明:利用Lyapunov轨道不变形设计探火中间转移轨道相较于利用Halo轨道不变流形设计探火中间转移轨道在能量消耗以及飞行时间上都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和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正在研制高性能、大推力的液体远地点发动机。这将用在重型卫星的姿态控制及轨道间运输飞行器上。这是日本研制的第二台远地点发动机。全尺寸燃烧试验的第一个类型,是燃烧固体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