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低动压着舰状态下飞机的操纵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新华  杨一栋  朱华 《飞行力学》2007,25(4):29-32,36
低动压着舰状态下飞机的操纵特性下降,导致轨迹角不能跟踪姿态角的变化,从而对着舰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首先通过剖析历史上已有的观点,提出研究低动压状态飞机轨迹角响应问题时应全面考虑速度稳定性、轨迹稳定性和机动性。其次对两种动力补偿系统进行了分析,其中速度恒定动力补偿实际上对应速度稳定性和轨迹稳定性,而迎角恒定动力补偿兼具速度稳定性、轨迹稳定性和机动性增强。最后的仿真证实,考虑速度稳定性、轨迹稳定性和机动性的迎角恒定动力补偿是全面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SC.Patran/Nastran,分析了剪切载荷作用下的复合材料墙腹板在无孔、开孔及开孔补强后的稳定性问题,讨论了开孔孔径和开孔位置对复合材料墙腹板稳定性的影响,并选取不同的开孔孔径研究补强参数对复合材料墙腹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孔降低了复合材料墙腹板的稳定性,通过补强可提高其稳定性;开孔孔径对复合材料墙腹板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但开孔位置对复合材料墙腹板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补强参数对复合材料墙腹板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开孔孔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并采用影响系数法,对某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叶片三个基本正交模态的叶片绕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有限元分析和稳定性参数分析,对压气机叶片气动弹性稳定性进行了初期预判。结果表明:以振型为判断标准的稳定性参数图,可作为压气机设计中气动弹性稳定性的预判工具;本文所述颤振稳定性初期预判方法,可为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气动弹性稳定性初期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磁悬浮高速转子系统双频Bode图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彤  房建成 《航空学报》2007,28(3):641-646
 对于具有强陀螺效应的磁悬浮高速转子系统,转子进动和章动的稳定性是决定系统稳定性的首要因素。为了实现直观鲁棒的进动和章动稳定性设计,针对对称磁悬浮转子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双频Bode图的进动与章动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复数变换将实系数双变量转子动力学模型等效为复系数单变量形式,绘制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负频和正频Bode图,采用推广的经典频率域稳定性判据进行稳定性判定和稳定裕度分析,为稳定性设计提供了重要基础。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算例飞机数据,分析了地面效应和螺旋桨滑流对飞机横航向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地面效应,螺旋桨滑流都将使飞机的航向静稳定性和横向静稳定性变差;同时,无论是否存在螺旋桨滑流,地面效应都将使飞机的横向静稳定性增强,航向静稳定性变差。此外,计算了不同飞行条件下的飞机横航向模态特性,分析了地面效应和螺旋桨滑流对飞机横航向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地面效应,螺旋桨滑流都将增强滚转模态及荷兰滚模态的稳定性,并同时降低螺旋模态的稳定性;而无论是否存在螺旋桨滑流,地面效应总体上也都将使飞机的横航向动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削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了超声复合铣削运动特性,建立了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削稳定性模型。利用半离散法对超声复合铣削稳定性进行研究,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分析并得出了超声铣削稳定性叶瓣图。研究表明,不分离型超声复合铣削能提高普通铣削系统的稳定性,最大极限切削深度提高约13.8%。利用钛合金材料进行超声复合铣削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与稳定性叶瓣图的正确性,同时也验证了利用半离散法分析超声复合铣削系统稳定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并采用影响系数法,对三个基本正交模态的三维振荡跨音风扇叶片绕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刚体运动假设和模态叠加法,得到了可用于叶轮机械设计阶段颤振稳定性评估的稳定性参数图。结果表明,跨音风扇内部,激波对非定常气动力的分布具有主导作用;通过对稳定性参数图的分析表明,在一定情况下振型对颤振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应将其作为颤振稳定性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跨音风扇和亚音低压涡轮的稳定性参数图对比分析表明,二者稳定性参数分布形式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压气机稳定性模型发展的阐述,对稳定性判据的物理本质进行了讨论,进而对二维和三维压气机气动稳定性模型的稳定性判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超  李建波 《航空学报》2014,35(1):151-160
 为了研究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某复合式自转旋翼机,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描述的非线性全量方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自转旋翼、机身、螺旋桨、机翼和尾翼的气动模型、动态入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样例自转旋翼机和样例复合式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翼的增加对于浮沉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是有利的;对于旋翼转速模态稳定性是不利的,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可以考虑增加旋翼桨尖配重来提高此模态的稳定性。机翼的纵向位置对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机翼纵向位置能满足配平约束条件下,机翼纵向位置越靠后,迎角稳定性越好,但旋翼转速稳定性越差。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机翼纵向位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10.
王俊超  李建波 《航空学报》2014,35(1):151-160
为了研究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某复合式自转旋翼机,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描述的非线性全量方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自转旋翼、机身、螺旋桨、机翼和尾翼的气动模型、动态入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样例自转旋翼机和样例复合式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翼的增加对于浮沉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是有利的;对于旋翼转速模态稳定性是不利的,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可以考虑增加旋翼桨尖配重来提高此模态的稳定性。机翼的纵向位置对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机翼纵向位置能满足配平约束条件下,机翼纵向位置越靠后,迎角稳定性越好,但旋翼转速稳定性越差。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机翼纵向位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11.
苏媛  王柯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4):913-919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提出一种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的飞行重构控制系统的频域设计方法.将滑模变结构控制与飞行重构控制相结合,解决了飞行重构控制技术中故障检测和系统参数辨识的问题.引入渐近观测器和hedge模型增加重构控制系统对衍生未建模动态的鲁棒性;引入作动器模型、输出饱和限制和驾驶员模型,使变结构重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变得更为有效和实用;以某型飞机的横航向飞行控制系统为例,进行设计模拟.结果表明:在飞机气动参数大幅突变和操纵面严重受损的情况下,飞机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唐永哲 《飞行力学》1999,17(1):32-36
武装直升机横航向增控增稳系统可看作是2输入5输出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可用稳定裕度作为衡量标准。利用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计算武装直升机横航向SCAS的稳定裕度,来评判所设计系统的鲁棒性。该方法获得的满足鲁棒性所要求的裕度指标,为我国军用直升机飞行品质规范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机动飞机的非线性鲁棒控制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高增益控制建设设计方法,为某型大机动飞机在特定飞行条件下设计了鲁棒控制律,以跟踪期望的输出轨迹,并在不同飞行条件下进行了系统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控制律,在不同飞行条件下,飞机均可同时完成较精确的纵向和侧向机动跟踪,说明控制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张平  陈宗基 《航空学报》1992,13(11):633-640
利用对误差函数加权的最优控制,提出了具有固定增益的鲁棒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用该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不仅具有稳定的鲁棒性,而且具有操纵品质的鲁棒性。本文研究了该鲁棒飞行控制系统在全飞行包线内的稳定性,还对某歼击机设计了鲁棒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和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简便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模型参考时变滑态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万伟  周凤岐 《航空学报》1997,18(5):591-594
针对一类特殊线性时变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参考时变滑态结构控制器设计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时变系统参数大范围的变化,提高控制精度和控制效益。利用该方法设计了某型BTT导弹俯仰-偏航通道自动驾驶仪变结构控制律,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构控制设计中具有输出反馈最小范数的极点配置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书  张晓谷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00,21(5):446-449
给出了结构控制系统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采用鲁棒性分析设计的一些基本步骤,兼顾结构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计算的简便。基于鲁棒度量建立状态向量和输出向量参数之间的协调关系,利用 QR分解技术,导出鲁棒极点配置问题的增益矩阵表达式,通过分析该表达式,可以得出本文方法的鲁棒性能够得到保证。将输出反馈极点配置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用 LM方法解出具有最小范数的反馈矩阵。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一个 3层结构在正弦载荷作用下的振动控制问题,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胡寿松  金龙  王非 《航空学报》1994,15(9):1051-1056
 从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出发,提出了对关联大系统的传感器故障具有完整性的分散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应用鲁棒性指数特性,对歼击机纵向控制系统进行分散鲁棒性设计。这种完整性的设计方法,使得歼击机在传感器正常或故障情况下,都能稳定地飞行并具有参数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高超声速飞行器大包线切换LPV控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增辉  杨凌宇  申功璋 《航空学报》2012,33(9):1706-1716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包线和参数变化范围大,气动参数存在较强不确定性,要求控制器能够适应大的飞行包线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间隙度量的大包线滞后切换线性变参数(LPV)控制方法。依照时变参数将设计包线划分为若干子区域,将多胞理论和间隙度量引入控制器求解,提出了基于最优间隙度量的LPV控制方法,并利用此方法独立设计各子区域的LPV控制器,以改善控制器控制性能和鲁棒性能;利用基于重叠区域的滞后切换策略实现大包线内各子区域控制器的切换,以抑制切换面附近控制器的切换抖动,并证明了切换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以某型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对象设计了大包线滞后切换LPV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控制指令的精确跟踪,提高设计包线内LPV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和鲁棒性能,并能保证切换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一种飞机大仰角飞行的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飞机大仰角飞行的动态逆模糊集成控制方法。首先使用动态逆方法求得系统的逆,使系统反馈线性化,然后,用具有在线规则自调整的模糊控制方法来确保系统的最终特性。该方法应用在高性能收音机俯仰机动指令系统的设计中,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满足操纵品质的要求,并且,在大仰角飞行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魏金钟  高金源 《航空学报》1991,12(8):377-387
 把频率加权二次型法与隐模型跟踪理论综合起来,在系统设计时,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动态特性和鲁棒性要求,以期达到满意的综合指标。利用所述方法,设计了飞控系统的控制律。通过数字仿真及实时混合仿真表明,与通常最优二次型方法所设计的控制律比较,用本文所述方法设计的控制律,不仅有满意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而且还改善了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