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天瞭望     
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报告公布经过近7个月的调查,哥伦比亚号事故独立调查委员会8月26日公布了关于该航天飞机失事原因的最终报告。报告指出,美国航宇局长期以来在安全问题上的放松和疏忽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报告说,造成哥伦比亚号机毁人亡的具体原因是左机翼前缘上的防热系统破损,而这一破损则是由起飞后81.7秒从外贮箱左侧双脚架斜面段上掉下的一块绝热泡沫材料引起的。这块泡沫材料砸到了左机翼8号增强碳-碳板的下半部附近区域。在再入过程中,防热系统的这处破损使得过热空气透过了前缘防热层,并使左机翼的铝制结构逐渐熔化,导致结构强…  相似文献   

2.
吴国兴 《中国航天》2003,(11):30-33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是载人航天领域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原因的分析很有特色:对事不对人,但又不是就事论事,除了对技术原因进行分析以外,重点对美国航宇局的载人航天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什么是载人航天文化?在《调查报告》中先后出现“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和“载人航天文化”三个相关联的概念,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载人航天文化”。“组织文化”并不是一个新词,在我国通常称为“企业文化”。因为美国航宇局并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政府组织,因此在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2003,(12):39-39
美国航宇局已开始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的现有能力对该站外部进行检查,并正在研究对其它维修和检查安排进行调整。这些工作是该局对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做出的反应的一部分。调查报告称哥伦比亚号解体有技术和美国航宇局管理不善两方面的原因,并针对航天飞机复飞工作提出了多项建议。美国航宇局已把其中某些建议运用到依靠航天飞机支持的国际空间站计划。针对调查委员会对改善航天飞机在轨检查技术的要求,美国航宇局正在利用安装在站外结构和机构臂上的相机等设备对国际空间站进行外部检查。检查在机组工作日程和光照条件允许的条…  相似文献   

4.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发生后,美国总统里根2月3日签署了12546号命令,命令成立一个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的总统委员会。6月9日,以前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总统委员会向里根总统呈交了调查报告,题为《总统委员会关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的报告》。本编辑部已组织全文翻译并出版,本文是该调查报告的梗概。  相似文献   

5.
三、国际民航组织GNSS技术文件的近期完善2010年2月22日、24日和26日,国际民航组织第189届理事会第5、6、7次会议分别通过了空中航行委员会对《芝加哥公约》附件新的修订提案:附件10《航空电信》第85次修订;附件10《航空电信》第I卷《无线电导航  相似文献   

6.
1982年9月10日阿里安火箭第五次发射失败后,欧洲空间局和法国空间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了专门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0月15日呈送了一份报告。根据火箭发回的遥测数据判断,几乎可以肯定事故的原因是第三级发动机工作9分20秒后涡轮泵发生了故障。故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涡轮泵制造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7月28日对外公布了"太空船二号"亚轨道飞行器去年10月31日在试飞过程中失事的调查结论,称事故原因是副驾驶过早解锁羽状再入系统及飞行器研制方升高复合材料公司未能预见到这一事件并采取预防措施。这次事故导致机上两名飞行员一死一伤。事故调查报告还批评联邦航空局(FAA)商业航天运输办公室未对该飞行器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审核就匆忙批准了其实验性许可申请。由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09,(2):46-46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12月30日公布了400页的《哥伦比亚号机组生存调查报告》,详细介绍了机上7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高空解体之时试图对其恢复控制等情况。NASA希望花4年多时间撰写的这份报告能有助于改善今后宇航员的安全性。报告说,尽管机上宇航员想尽办法来保持对航天飞机的控制,但想逃生已是不可能的。从失控到发生致命的失压,供宇航员采取行动的时间只有短短40秒。  相似文献   

9.
欧洲空间局和法国空间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九人委员会,调查阿里安运载火箭第五次发射(L5)的飞行故障。该委员会自1982年9月21日开始工作,并于同年10  相似文献   

10.
空天瞭望     
哥伦比亚号失事,7名宇航员遇难 2月1日,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上又上演了悲壮的一幕:乘坐7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预定科学实验任务后,在返回途中失事。哥伦比亚号解体时,正以约20000公里的时速飞行在得克萨斯上空约60公里的高度上,距预定降落时间仅有16分钟。机上乘坐的7名宇航员是:指令长里克·赫兹本德,飞行员威廉·麦克库尔,任务专家麦克·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  相似文献   

11.
诺.  НН  柳恒俊 《上海航天》1989,(3):21-24
1986年1月28日正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第25次飞行时发生了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为查明事故发生原因,美国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委员会,并于1986年6月6日作出了事故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右侧固体助推器一连接件的O形圈损坏,导致了结构的损坏.  相似文献   

12.
欧洲空间局和法国空间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九人委员会,调查阿里安运载火箭L5的飞行故障。委员会自1982年9月21日开始工作,并于同年10月15日提出了最终报告。该报告中关于故障分析与改进建议的部分如下:一、飞行出事经过和故障的可能原因阿里安L5运载火箭在1982年9月10日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历经1年分析,于2012年2月1日公布了《NASA太空技术路线图与优先事项:恢复NASA的技术优势,为太空新纪元铺平道路》报告。该报告是对2010年路线图草案的反馈,将帮助NASA排列出研究事项的优先顺序。委员会是按照NASA为新技术投资的"可能"水平约每  相似文献   

14.
国际     
《航天员》2012,(2):8-13
美公布《NASA空间技术路线图与优先事项》 2月1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在历经1年分析后,公布了《NASA空间技术路线图与优先事项:恢复NASA的技术优势,为空间新时代铺平道路》报告。该报告是对2010年路线图草案的反馈,将帮助NASA排列出研究事项的优先顺序。委员会是基于NASA为新技术投资的每年约5~10亿美元的“可能”水平而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03,(7):44-45
7月7日在美国西南研究所进行的一次隔热泡沫撞击航天飞机机翼部件试验在受试部件上撞开了一个40.6厘米大小的洞。这使人们更加确信,从外贮箱上掉落的这种泡沫材料就是导致航天飞机机毁人亡的那杆“冒烟的枪”。试验中,泡沫撞击产生的巨大冲击让在场的约100名人员不禁一片惊呼。撞击震掉了记录用的摄像机镜头,还损坏了一些传感器。这次试验的撞击点与当初发射时哥伦比亚号左翼的被砸部位大体一致。此前调查人员就已推测掉落的隔热泡沫是造成事故的祸首,但这次试验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这是事故调查委员会进行的第7次、也是最后一次泡沫撞击试…  相似文献   

16.
四、航天飞机退出商业发射竞争 1986年2月3日,里根总统签发第12546号《行政命令》,决定成立挑战者号故障总统委员会,要求委员会在命令发布之日起120天内提交挑战者号故障最终调查报告。6月6日,以前国务卿威廉·罗杰斯为主席的委员会向里根总统提交了调查报告。8月13-14日,众议院科技委员会航天科学与应用小组委员会举行了主题为“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工业发展”的听证会。  相似文献   

17.
晓雨 《中国航天》1997,(7):21-22
德尔它爆炸有可能是枪击破坏所致晓雨负责调查今年1月17日德尔它2火箭爆炸事件的美国空军德尔它事故调查委员会在其最终的调查报告中,把地面操作不当和人为枪击破坏都列为“可信的故障模式”,认为是误操作或枪击导致了2号固体捆绑助推器壳体的破裂和火箭的爆炸。但...  相似文献   

18.
诸葛言 《航天》2014,(9):14-17
2014年5月16日,俄罗斯发射"快讯"-AM4R通信卫星的"质子"-M运载火箭的第三级出现故障,在飞行546秒后下坠,当时距卫星入轨仅剩50秒,结果造成"箭毁星亡"。 据俄罗斯网站6月8日报道,"质子"-M事故调查委员会已得出了调查结论:事故的原因是组装过程中发生生产事故,导致火箭第三级发动机涡轮泵机组轴承损坏,  相似文献   

19.
各有关部门标准化主管机构: 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对《国家军用标准编写的暂行规定》第一篇《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写》的5.1.2.3条“2 引用文件”和第二篇《规范的编写》的5.2.2条“2 引用文件”作如下补充规定: 1.允许直接引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但应尽可能地少引用或不引用。 a.凡能直接写入标准条文的,写入标准条文,不单列引用标准。 b.凡能列入标准附录(列入附录时可注明出处)的列入附录。  相似文献   

20.
由奥巴马总统任命的美国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10月22日公布了其最终评审报告.报告共155页.该委员会曾在9月8日向白宫和NASA局长递交了其概括报告,给出了美国载人航天计划未来的五大基本选项.新公布的最终报告对这些选项进行了扩充,给出了更多的细节和数据,以供奥巴马总统审定.以下是报告的执行概要部分(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