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3,(4):6-7
“探月工程一期的关键技术都已基本解决,我们整装待发。”近日,在北京国家天文台的办公室里,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兴奋地说,虽然探月工程还在等待国家正式立项,但相关科技工作者已经为此奋斗了3年多了,现在实际上已经进入探月工程的启动阶段。 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大幅的月球地貌图。欧阳院士指着这张彩图向记者表示,探月工程启动后,3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月球卫星送上太空。紧接着,带着五星红旗的中国登月车也将踏上月球。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工委(国家航天局)日前宣布,我国今年将启动探月工程的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还不雄厚,为什么要启动探月工程,其意义何在?出席“两会”的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  相似文献   

3.
正栾恩杰,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曾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杂志对栾恩杰院士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栾院士回顾了中国航天6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对探月工程的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航天强国梦的实现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正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叶培建院士曾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探月工程立项后,叶培建院士担任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主持制定了嫦娥一号卫星技术方案,为首次绕月探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09,18(2):27-27
据新华社报道3月1日下午4时13分,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预定撞击点,标志着中国探月一期工程完美落幕。据悉,此次撞月是为中国第二个月球探测器着陆积累经验。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称,中国探月第二期工程确定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25日上午,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印度等17个国家的空间机构官员和专家近200人参加会议。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博士受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的委托,与国际月  相似文献   

7.
黄希 《中国航天》2010,(10):23-24
<正>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前夕,中国探月工程原总设计师、现高级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在百忙之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探月工程  相似文献   

8.
孙青 《中国航天》2005,(2):14-14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于2005年1月6-4日在北京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第二次工作会议。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工程两总及来自五大工程系统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绕月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03,(4):8-9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前不久撰文,对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欧阳院士认为,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体现,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月球探测必将带动和促进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生要补充。我国开展月球探测,参与月球能源与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此外,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全球性,国际合作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因此,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必将有利于在国际外空事务中维护我国的权益及推进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据2 0 0 4年2月报导,2 1世纪头2 0年中国对月球的探测,将按“绕、落、回”三步有序进行。第一步“绕”,拟于2 0 0 7年之前发射1颗月球卫星。有关这项探测的工程正在进行中。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总设计师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孙家栋院士,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院士。第二步“落”,计划于2 0 10年以前发射带有着陆器的探测器,对月球进行实地考察。第三步“回”,计划于2 0 2 0年前完成从月球取回土壤和岩石样品的工作。中国探月计划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