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伽利略数据冲击木星理论去年12月7日闯入木星大气的伽利略探测器取得的数据使一直急于靠它来更深入地揭示木星大气的科学家们感到失望,因为从这些数据看,原有的行星演化理论看来需要做一些修正。该探测器在600公里的下降飞行过程中经历了迄今为止最为困难的行星大...  相似文献   

2.
伽利略发回木星大气数据重340公斤的伽利略探测器去年12月7日在木星北纬6度左右以17万公里的时速闯入木星大气,从而成为与该行星接触的首颗人造物体,其主卫星也成为进人木星轨道的首颗人造航天器。美国航宇局证实该探测器在向木星大气内下降约640公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4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称,NASA将与欧洲空间局(ESA)携手探索木星及其卫星,这一合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欧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将于2022年左右发射,2029年10月到达木星,随后将花4年时间对木星的磁层、湍流大气及冰冻的伽利略卫星——木星四大卫星:"艾奥(Io)""欧罗巴(Europa)"  相似文献   

4.
众眼看宇宙     
王琴 《航天》2012,(6):60-61
2007年2月,“新视野”探测器与木星擦身而过,向地球传回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木星的大红斑在红外波段中现呈白色,复杂的旋涡以及明暗相间的条纹清晰可见。木卫一(又称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  相似文献   

5.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989年11月9~11日进行了首次轨道修正机动(TCM),精度比预期的要高。该探测器运行正常,只出现过少数异常现象。 伽利略号有四台“脉冲”式机动微调发动机,计划从发射到进入木星轨道的6年中要进行28次轨道修正机动,共需135个工作日。 微调发动机装接在探测器的旋转部分,如果脉冲过长,微调发动机不仅会撞击不旋转部分上的高灵敏度仪器,而且推力也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它的脉冲限制在0.933~1.2秒,每圈启动一到二次,每次间隔19秒。 计划用于轨道修正的推进剂重16.6公斤,预计它产生的加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0,(3):36-37
从 1958年 10月到 1973年4月 ,美国航宇局为了探测月球、行星际空间和外行星 ,共发射了11颗先驱者号探测器 ,其中 1972和 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 10号和11号对木星和土星进行了探测 ,是最早探测这两颗行星的太空飞行器。先驱者 10号是 1972年 3月2日发射的。它于 1973年 12月 3日从距木星 13万公里的地方飞过 ,进行了所谓的飞越式探测。由于只是路过 ,而不是进入木星轨道 ,所以该探测器此后仍一直不停地向前飞行着。目前它距太阳约 10 9.2亿公里 ,是日地间距离的近 74倍。尽管已离家非常遥远 ,而且“年事已高”,但该探测器仍一直在向我们提供着…  相似文献   

7.
东旭 《中国航天》1997,(7):41-43
伽利略发现木卫二上有液态水东旭美国航宇局伽利略木星探测器最新发回的图像表明,木星的卫星木星二上有大量的液态水,它表面上的冰幔只有1~2公里厚,并有内部火山热源存在。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某个地外天体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也增大了人们搜寻到地外生命...  相似文献   

8.
航宇局宣布,航天飞机的研制问题迫使1982年在木星轨道上运行以研究其大气层的伽利略任务推迟两年。这样,伽利略探测器的最早发射日期便是1984年。两个探测器的发射方式为,一种是航天飞机发射:另一种则是陆地发射。最初计划的经费预计为四亿五千万美元,现希望增补一亿八千四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9.
木星环绕探测器电源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星环绕探测任务的规划,对电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文章结合木星及木星系环绕探测器任务各个阶段的温度、光照、辐射等空间环境特点,分析了电源方案的设计需求,并调研了以美国伽利略号(Galileo)、朱诺号(Juno)和欧洲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为代表的国外木星环绕探测器的电源系统设计。根据我国的能源和航天技术发展现状,比较了同位素电源和太阳电池阵2种技术路径,提出"太阳电池-蓄电池"是木星环绕探测电源系统的可行方案。最后给出了电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和输出仿真,并通过分析建议在低温低光照太阳电池、宽域电源控制器和太阳电池辐照防护等技术方面针对任务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满足木星环绕探测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11,(8):47-48
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551型火箭8月5日在卡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朱诺”木星探测器。作为继1989年发射“伽利略”探测器后NASA的第二项木星专项探测任务.该探测器有望拍到这颗气体巨行星迄今最好的照片。该项探测任务共耗资11亿美元。探测器由洛马航天公司建造.重约3627公斤。探测器靠3个巨型太阳能电池阵供电,共使用18698片太阳能电池,可产生约400瓦电力。  相似文献   

11.
从1958年10月到1973年4月,美国航宇局为了探测月球、行星际空间和外行星,共发射了11颗先驱者号探测器,其中1972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对木星和土星进行了探测,是最早探测这两颗行星的太空飞行器。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发射的。它于1973年12月3日从距木星13万公里的地方飞过,进行了所谓的飞越式探测。由于只是路过,而不是进入木星轨道,所以该探测器此后仍一直不停地向前飞行着。目前它距太阳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4):408-408
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12时25分,重达4t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在"阿特拉斯5"型火箭的托举下,奔向茫茫太空。按照计划,该探测器经过5年长达32亿km的漫漫征途后,将于2016年7月抵达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轨道。此后,它将在木星辐射带中运行一年,围绕木星极地飞行33圈,了解木星是否存在水和固体内核,并研究其内部构造、大气、极光和磁场等。  相似文献   

13.
木星系多目标探测轨道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木星系多目标探测任务,对木星及其卫星系统的探测目标及工程约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候选轨道设计方案,以实现对木星极区、木星表面精细结构以及木星伽利略卫星的探测。利用改进的协作进化算法对木星系内引力辅助转移轨道进行了设计与优化,最终得到3种轨道方案的总速度增量分别为3.47km/s、2.95km/s和2.48km/s,其中:方案一能够满足所有探测目标,方案二具有更低的辐射总剂量,方案三能够实现对木星极区及伽利略卫星的多次飞掠探测。上述3种候选轨道设计方案可为未来我国首次木星系探测任务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调研了国外3项典型的木星系环绕任务(伽利略号、朱诺号和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归纳总结了行星借力飞行、利用天体摄动演化轨道、高精度导航、限制近木点高度以及利用飞越实现任务拓展等任务规划方法。最后,提出了我国木星系环绕探测任务规划的初步设想,即以木星和木卫二为主要探测目标,采用金星-地球-地球的地木转移借力序列,以及基于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借力方式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规划,实现飞掠、环绕和穿透多种方式的木星系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5.
众眼看宇宙     
《航天》2011,(2):64-64,F0003
这张照片的主角是我们太阳系最奇特的卫星——木卫一的真彩色照片。原图由1995年~2003年之间环绕木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经过复杂技术的处理,才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木卫一。木卫一的主色调来自硫酸和硅酸盐岩浆。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11,20(4):146-146
据新华网2011年6月2日消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日公布,新一代木星探测器——“朱诺”(Ju—no)已完成太阳电池翼等关键系统测试,将于8月发射升空,预计2016年进入木星轨道,在1年多的时间里对木星上大量天然气起源、木星大气结构、地层构造以及磁场进行详细探测。  相似文献   

17.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1,(10):48-48
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字宙神5—551型火箭8月513在卡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朱诺”木星探测器。探测器由洛马航天公司建造.重约3627公斤.靠3个巨型太阳能电池阵供电。它将在2016年7月初进入绕木星两极运行的大椭圆轨道,对木星大气层、内部构造、成分、巨大的磁场和大红斑等进行一年的探测.  相似文献   

18.
闻新  金泽茜 《航天》2012,(7):60-61
“旅行者”2号是美国航宇局于1977年8月20日发射的无人星际探测器。它依次拜访了木星、土星和天王星,1989年8月25日到达海王星附近,对被4850千米厚的云层覆盖的海王星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9.
袁越 《中国航天》1997,(10):21-23
NEAR飞越马蒂尔达小行星袁越图1马蒂尔达(左)是人类从近处探测过的第三颗小行星。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在飞往木星途中曾在1991和1993年对盖斯普拉(中)和伊季山(右)进行了成像美国航宇局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中的第一颗探测器近地小行星交会...  相似文献   

20.
袁越 《中国航天》1996,(11):38-39
木卫三探测结果令人惊奇袁越6月27日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相距844公里处近距离飞越木星的卫星木卫三,发现这颗卫星比原来预计的要粗糙不平很多,而且有可能存在磁杨。这次飞越所拍的照片正在发回地球,很可能将使科学家们改变他们根据旅行者号拍摄的图像资料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