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生物炭在土壤酸度为pH5.0、pH5.5、pH6.0的3个土壤中的作用效果,以期为南方酸性水稻土选择合适钝化剂提供参考。该研究探讨了生物炭在不同pH条件下对重金属Cu、Cd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一次平衡解吸实验和土壤培养实验,研究2%生物炭的添加量在3个pH条件下对土壤pH、Cu、Cd的固持以及Cu、Cd形态的影响。一次平衡解吸实验表明:生物炭在pH5.0和pH5.5这2个酸度下对Cu、Cd的固持分别可以达到76.78%、36.77%和65.95%、70.62%。土壤培养30 d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均能使土壤pH提高0.48~0.71个单位;采用改进的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提取土壤中Cu、Cd形态,生物炭的添加,使易还原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u向残渣态转化,可交换及碳酸盐结合态Cd向晶质氧化铁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   

2.
石灰石对酸性红壤pH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CaCl2 -Ca(OH) 2 中和滴定法与土壤—石灰培养法联合确定红壤中石灰石的最佳投加量。结果表明 ,红壤中石灰石的最佳投加量为中和滴定法的 0 .5倍 ;但在重金属污染的红壤上 ,由于重金属离子对土壤的影响及生物效应 ,仍有必要将土壤中石灰石的投加量提高到中和滴定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借鉴生物浸矿技术,对采用生物法浸出废弃锂离子电池中的金属钴进行了研究.从污水处理厂取生活污水样品,对其中所含的细菌进行筛选、富集、纯化和混合诱变得到目的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细菌.结果表明:经过紫外诱变处理后的混合细菌,在初始pH=2,温度为30℃,加入电极材料2g的条件下,钴的浸出效果最好,浸出18天后浸出液中钴离子的浓度达到了5.3213g/L.  相似文献   

4.
Fe3+/SO2-4/TiO2光催化氧化苯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3+/SO2-4/TiO2光催化剂,以紫外光为光源,研究不同实验条件下对苯酚的光催化氧化.结果表明催化剂投加量以2~3 g/L为最佳范围;pH=6.7~9.0时苯酚去除率较高;溶液初始浓度越高,CODcr去除率越低;H2O2质量浓度为90 mg/L时,光催化效果达到最佳;Cr6+浓度为8 μg/mL时CODcr去除率达到最大,Cr6+的还原率达90%以上;Hg2+对CODcr去除率没有较大的影响,Hg2+的还原率99.5%.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自制磷酸盐混凝剂(NDH)与传统的混凝剂聚合硫酸铝(PAS)、三氯化铁(FC)、聚合氯化铝铁(PAFC)用于页岩炼油废水脱油处理的对比,自制混凝剂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并通过实验确定其最佳的处理条件为:调节pH至9,投药量自制混凝剂0.18 g/L和0.02 g/L的聚丙烯酰胺(PAM),油的含量由5910降为474 mg/L,除油率为91.4%;NH3-N由563mg/L降为397 mg/L;化学需氧量(CODCr)由24064 mg/L降到632.5 mg/L,去除率为97.37%。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次平衡吸附实验,探讨活性炭对人工制备的赤红壤、黄壤、黄棕壤和红壤等4种单一/复合污染土壤Cu的固持效果,以期实现污染土壤的安全再利用。结果表明,对照单一污染土壤,复合污染土壤Cd与Cu产生协同作用,显著增加平衡液Cu的浓度。当活性炭的投加量为50 g/kg土时,活性炭对4种土壤Cu均可产生有效的固持作用,固持率在52%~74%之间,这主要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孔隙多、比表面积大、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活性炭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还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但受Cd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放大试验规模(处理量1 m3/h)的H2O2(过氧化氢)/UV(紫外线)/O3(臭氧)氧化技术处理肼类推进剂污水,在30.0±1.6 ℃,pH=9.0±0.2的条件下,研究肼类的过氧化氢增强光解臭氧化降解。对比不同氧化技术的协同效应以及对污水降解的影响,重点考察过氧化氢、紫外线、臭氧和初始浓度等工艺参数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对氧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使COD去除率提高27.66%,肼类的降解速率随着过氧化氢投加量、紫外线辐射强度、O3投加速率和水质地提高而升高,随着初始质量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在最佳工艺下,处理5 000 mg/L质量浓度的废水,处理60 min时,COD去除率分别为98.62%(偏二甲肼)、99.17%(甲基肼)、99.94%(肼)和93.25%(单推-3)。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多态电路进化设计算法有效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评价方法的多态进化设计算法。在进化算法适应度评价阶段,利用适应度评价扩展对于不同模式下的电路分别进行评价,采用比较选择进行电路最优结构配置,防止了潜在解的丢失。将多态门与普通门混合使用,进行了Multiplier/Sorter及Majority/Parity两种多态电路的进化设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多态电路进化算法相比所提算法进化代数减少了31.2%~77.7%,成功概率提高了11%~52%,具有进化迭代次数少、成功概率高的优势,提高了算法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核壳结构的Si@SiO_2@NC(NC为N掺杂碳)复合材料用于改善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而导致的容量衰减等问题。该复合材料采用氧等离子体技术处理Si纳米颗粒的表面获得SiO_2层,然后在其表面碳化聚苯胺涂层获得N掺杂的无定形碳。SiO_2中间层具有可靠的缓冲效果和良好的机械支撑,可以在充放电过程中抑制Si纳米颗粒的体积膨胀,N掺杂的无定形碳可以用作电子和Li~+的快速传输通道。与Si纳米颗粒相比,Si@SiO_2@NC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可达2 583.1 m Ah/g,库仑效率为81%,在电流密度为200 m A/g时,循环40次后仍然具有1 015 m Ah/g的高可逆容量。  相似文献   

10.
GPS+BDS组合的实时定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卫星几何分布,提高低轨(Low earth orbit, LEO)卫星实时定轨的精度与可靠性,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 stem, BDS)与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组合模型。组合模型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Weighted least square, WLS),利用伪距观测量建立观测模型,实时估计LEO卫星位置。目前,LEO卫星尚未装备星载BDS+GPS双模接收机,为验证算法可行性,利用GPS/BDS卫星星历文件与STK软件仿真生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BDS+GPS组合模型较GPS系统模型精度至少提高26%。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CuO/Cl负载对活性炭吸附剂汞脱除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利用HCI,Cu(NO_3)_2·3H_2O,Cu(NO_3)_2·3H_2O混合NH_4Cl溶液3种浸渍负栽处理方法获得的活性炭吸附材料汞脱除性能实验研究.汞吸附实验在实验室规模的固态吸附刺汞吸附效能测定系统上进行.结果表明,3种负载改性的活性炭对单质汞的吸附能力均高于原始活性炭,且所获得的汞吸附能力从低到高依次为AC-CuO,AC-HCl,AC-CuO(Cl).活性炭负载CuO/Cl可以使吸附反应器出口处烟气中含有40%以上的二价汞,吸附能力的提高可归因于CuO对活性炭表面汞氧化的催化作用.温度提高有利于催化氧化过程,实际运行工况的最佳温度区间为370~470K.随着SO2浓度的升高,汞吸附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制备了氧化剂过甲酸,胱氨酸、蛋氨酸经过甲酸氧化后分别转化成磺基丙氨酸和蛋氨酸砜,再与PITC进行衍生,对衍生产物采用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v乙腈/v水=80/20)为流动相A,50 mmol/L乙酸钠(p H=6.5)/乙腈(v乙酸钠/v乙腈=93/7)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在波长254 nm、柱温40℃条件下对实际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胱氨酸、蛋氨酸氧化后的衍生产物稳定,连续6次进样峰面积RSD分别为1.81%、1.65%;在187.5~1 500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6 mg/L、4.52 mg/L,平均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微型杆式超声电机及其驱动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微型杆式超声电机,并对该杆式电机的驱动机理进行了仿真。该电机采用两段金属柱体压紧5片压电陶瓷片作为定子。该定子结构和压电陶瓷片的布局方式可以提高其机电转换效率。为尽量减小定、转子之间的径向滑移以提高摩擦传动效率,电机采用了柔性转子,对原理样机及其微型驱动器进行了性能实验。电机的外径为9mm,长度为15mm,重3.2g。当电机工作在杆式定子的一阶弯曲频率(72kHz)附近时,电机实测最大转速为520r/min,最大输出力矩为4.5mN·m。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利用频率自动跟踪技术对电机转速进行闭环控制,可以将其转速波动稳定在3%之内。  相似文献   

14.
在热孵化的基础上增加超声波辐射以强化海藻糖载入血小板,将处理后的血小板进行冷冻干燥保存,以未经超声波辐射仅受热孵化预处理的血小板为对照组,研究超声波预处理对人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5 kHz,0.8 W/cm2的超声波辐射30 min的血小板细胞内海藻糖浓度达到(28.9±4.48)mmol/L,比对照组提高118.9%,超声处理后样品经血液学检测各项指标均为正常。两组血小板同时进行冻干后复水,经检验,样品组冻干血小板数值恢复率为(83.3±4.88)%,血小板分布宽度值(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为(18.9±1.55)%;对照组血小板数值恢复率为(80.8±4.54)%,PDW值为(18.1±1.15)%,两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据此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超声波载糖法用于血小板冻干预处理是可行的,这为进一步进行血小板冻干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磨加工的材料去除速率受到磨料、研磨液、工件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分量处理法把影响材料去除速率的因素逐项分解,开展固结磨料研磨蓝宝石的实验研究,分析机械、化学及其耦合作用对材料去除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磨液作用下的机械化学耦合能够有效提高材料去除速率,耦合作用对材料去除速率的贡献率可达34.18%。固结垫基体在接触摩擦力的作用下,可以实现材料的去除,但其对材料去除速率的贡献率约为5%。  相似文献   

16.
低展弦比微型轴流涡轮弯叶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型轴流涡轮机面临的低展弦比、低雷诺数导致效率降低的问题,以某型200kW微型燃气轴流涡轮发电机高压涡轮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低展弦比下微型弯曲轴流涡轮叶片设计技术研究。对展弦比为0.88的涡轮静叶,分析对比了正弯和J型弯静叶对微型涡轮流场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弯静叶顶部出口气流角较大,造成下游动叶叶尖泄漏损失增大,整体效率下降;而J型弯方案抑制了下游动叶叶背中径的流动分离,整体性能较原型有所提升。然后,研究了J型静叶弯高和弯角对涡轮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大弯高小弯角设计的J型静叶提高了静叶根部通流能力,同时合理分配了静叶通道内的负荷以及出口气流方向,对涡轮级流场的改善效果更佳。J型静叶弯高为1、弯角为+5°时,级效率达到0.852,流量为1.205kg/s,较原型分别提高了0.77%和0.96%。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规范高效的风洞试验数据系统,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完善了试验数据处理方法、流程、符号接口等规范,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及异构数据存储管理、基于动态编译的自定义公式扩展、基于元数据与模板的文件可视化排版等技术,解决了处理方法与流程控制、数据流转与输出等通用化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多风洞共享、多试验类型通用的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应用3年来,完成高速所6座风洞占试验总车次71.2%的数据处理,覆盖单/多天平测力、测压、通气测力、混合测力测压、喷流及部分特种试验等类型,系统具有规范、高效、开放的特点,是一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风洞试验数据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个新的基于集成学习的预测器(TargetPCM),对蛋白质接触图(特别是中长程)进行高精度的预测。首先,TargetPCM使用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器(Weighted Nave Bayes classifier,WNBC)融合3个接触图预测器的输出,其中WNBC中的权重参数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得到;其次,将WNBC融合后的输出和基于序列的特征进行组合,得到更具鉴别能力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极端随机树训练得到最终的蛋白质接触图预测模型。为了验证TargetPCM的有效性,在包含98个非冗余蛋白质的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短程、中程和长程接触,TargetPCM的Top L/5精度比现有最好的集成预测器(NeBcon)分别提高了8.2%,16.1%和5.3%。在CASP11上进一步的验证表明,对于短程、中程和长程接触,TargetPCM的Top L/5精度比现有最好的基于协同进化的集成预测器(MetaPSICOV)分别提高了7.4%,9.1%和7.5%。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蛋白质接触图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将色彩恒常性算法应用于彩色图像增强中,在分析McCann Retinex算法的基础上.针对迭代参教的选取问题作出了改进。改进的算法基于一种迭代截止条件,对参数进行自适应选取,避免了人工设定,并同时减少了整个算法的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对彩色图像的颜色、亮度、对比度处理的结果符合人眼视觉系统的感知特性,应用于彩色人脸检测的预处理后,人脸正确检测率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20.
对翼梢组合小翼构型和翼梢喷流控制翼尖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合小翼与翼梢喷流联合控制翼尖涡的方法,并对翼尖涡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一低速直流式风洞中进行,基本模型为NACA0015二元截尖翼型,基于弦长和自由来流速度定义的雷诺数Re=5.3×104,喷流系数(喷流与自由来流的动量比)Cμ=0.017。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小翼构型能有效破碎主涡,改善翼尖部位的局部流动,并使最大升力系数提高12.3%;喷流可加剧涡核摆动,控制涡核位置,对翼尖涡的初始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种组合构型均达到了较好的翼尖涡控制效果,其中,喷流加强了组合小翼产生的同向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X/C=3时,瞬态涡量峰值的平均值相比单独用“+0-”构型控制时减小37%,比没有任何控制时减小79%。组合构型的控制效果取决于喷流控制能否促使翼尖涡主涡与小涡涡系尽早、尽快地相互作用以及主涡涡核的偏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