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庞之浩 《航天》2012,(6):44-47
2012年4月26日5时47分,印度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XL成功发射了首颗国产雷达成像卫星——雷达成像卫星-1。卫星运行在高609千米、倾角97°的太阳同步轨道,设计寿命5年。卫星重约1858千克,其中自主研发的星载C频段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效载荷质量约950千克,此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采用5种扫描模式和多种极化系统设计,分辨率为2米~50米、幅宽30千米~240千米。卫星能够穿透云雾,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9月12日11时26分,"长征"四号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实施"一箭三星"发射,将"5米光学"卫星("资源"一号02D星)和"京师"一号卫星、"金牛座"纳星送人太阳同步轨道。"5米光学"卫星("资源"一号02D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属于空基规划的中等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卫星工作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回归周期为  相似文献   

3.
目前卫星的绝对时间由GPS提供,并通过总线广播的方式将时间信息码发送给各卫星载荷分系统,但各载荷收到时间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后都会有一定的延时,所以需要对卫星系统进行时间同步。卫星通常使用的星上时间同步方式为GPS秒脉冲和时间信息广播相结合的方法,但此方法需要占用一定的硬件资源。为了节省硬件资源,并保证卫星星时同步的精度,文章提出基于1553B总线卫星星时同步的方法,使用同步方式字命令和时间信息广播相配合,卫星载荷利用1553B总线控制芯片内部时间标记寄存器计时,计算软件处理延时,降低系统随机误差,进而实现星时同步。经过仿真和测试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将系统时间同步随机误差降低到100?s。该方法采用软件实现,卫星无需提供GPS秒脉冲,节省硬件资源,降低成本,适用于时间同步要求精度高、未对载荷分系统提供GPS秒脉冲的卫星系统。  相似文献   

4.
东四平台系列卫星对真空热试验期间的星上转发器在轨工作状态模拟、星表高/低热流模拟、星体吊装与水平支撑和污染控制等提出了较高要求。文章对微波负载能量耗散试验技术、红外灯阵设计、液氮冷板设计、卫星吊装与支撑技术、污染控制及星内真空度监测技术等在该系列卫星热试验中的成功应用与完善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8月16日凌晨1时40分,"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名为"墨子号"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并搭载了一颗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和一颗西班牙小卫星。上级有关领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总经理吴燕生、副总经理杨保华,分别在发射现场和北京指导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主要目标是借助卫星平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正>▲2018年11月19日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形式,成功将北斗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圆满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的组网部署。▲2018年11月20日7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7.
胡群芳 《中国航天》2003,(11):8-8,11
本刊讯正当举国上下热烈欢庆我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圆满成功之时,中国航天喜上添喜。10月21日11时16分,长征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直上云霄,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和中科院的第一颗小卫星创新1号双双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是太阳同步轨道应用型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卫星轨道高度778千米,倾角98.5度,总质量1540千克,设计寿命不少于2年。卫星上五谱段CCD相机的空间分辨率为19.8米,地面扫描幅宽为113公里,观测周期为26天,3…  相似文献   

8.
正11月10日7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脉冲星试验卫星。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为脉冲星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0月17日23时2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托举"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直冲苍穹。随后,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11年12月20日0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简称“尼星”1R)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火箭点火起飞约26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近地点约203千米、远地点约42007千米、轨道倾角约24.8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1.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5,(5):44-44
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宇宙神5运载火箭3月11日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国际移动卫星”4F1通信卫星。卫星被送入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此次发射使用的是洛马公司的宇宙神5/431型火箭,采用4米直径整流罩、3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单发半人马座上面级。宇宙神5已发射5次,其中3次带固体助推  相似文献   

12.
MBB公司拟定厂一项西德直播电视卫星研究计划,要求在1979年中到1982年底期间造出卫星。从1983年开始用一颗卫星在三条信道上进行试验,其中两信道供西德两个电视网使用,另一信道供无线电广播使用。到1986年,方能全面使用此卫星。直播电视卫星需要有1000公斤左右的重量和3千瓦的电源。它在轨道上所需的播送功率每条信道为235瓦,而一般通信卫星同一数值仅为5~20瓦。为接收此卫星的直播电视节目,需有直径为70~90厘米的室内天线和一台变频器。  相似文献   

13.
荷兰会议有关卫星控制系统及测试技术的论文共九篇,其中主要有:国际通信卫星V(INTELSATV)、阿里安运载火箭试验重型卫星(ARIANE H-SAT)、红外天文卫星(IRAS)、同步轨道试验卫星(GEOS)等型号的控制系统方案,以及高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地面分辨率达30米,姿态准确度数秒)的控制方案设想。此外,还有介绍轨  相似文献   

14.
雨水 《航天》2012,(3):62-63
2011年6月21日0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10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近地点207千米、远地点42225千米、轨道倾角为26.3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中星10号卫星具有大容量、广覆盖、高可靠、长寿命等技术特点,将接替中星5B,以满足我国及亚太地区用户的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数字宽带多媒体等业务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5.
蔡爱民  王燕宇 《上海航天》2016,33(4):112-118
对国内外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SAR)研究进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简述了双/多基地SAR成像的特点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双基地SAR研究的进展:国外已通过地面、机载试验和在轨卫星等途径验证了双基地SAR成像在慢速目标检测、干涉测量和前视成像等领域的优势;国内对成像、同步等开展了针对性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像结果,但还处于有限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阶段。归纳了双/多基地SAR成像技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分支不断交叉、体系化和天空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针对双/多基地SAR成像的不同点,认为构型设计、同步技术、实时成像算法和体系化网络构建是双/多基地SAR成像的关键技术。建议在航天技术逐渐成熟的大背景下,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导向,积极开展双/多基SAR关键技术研究,拓展双/多基地SAR系统的发展空间,使其优势真正走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7月7日,中国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在青岛举行首航仪式。16时35分,飞机由青岛流亭国际机场起飞,于19时35分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使用传统Ku频段卫星的互联网飞机不同,此次航班适配的高速互联系统基于国内首颗且唯一一颗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十六号。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兆比特每秒以上的高速率联网,为乘客带来与地面上网一样的网络冲浪体验。  相似文献   

17.
陶坤宇  付森  杨奇 《遥测遥控》2022,43(4):113-118
随着当前低轨卫星组网星座计划的日益增加,对卫星间高精度校时、测距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提出基于直调直检IM/DD(Intensity Modulation with Direct Detection)的测距技术的实现方法,使其能同时兼顾测距精度及系统成本。基于IM/DD的测距是利用高精度的秒脉冲到达时间来测量距离。使用IM/DD光通信的数据传输方式,在正常的数据帧传输中插入少量的测距信息,无需中断正常的通信模式,也无需网络时钟频率同步,数据帧的发送周期也无需与秒脉冲保持同步关系,即可使用双向单程测距方法进行测距。使用秒脉冲对本地时钟进行频率测量,对测距过程参数进行修正,只需要采用普通晶体振荡器作为本地时钟源,不需要使用高精度测距通常所需的全网络同步时钟信号或者高稳定度时钟源,便可以达到IM/DD通信码元时间量级的测距准确度和精确度,同时降低了时频同步系统的复杂度、对元器件的要求以及整个通信测距系统的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测距精度及系统成本不易同时兼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风云二号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将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距离地球358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是一个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卫星姿态是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1转/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扫描辐射仪每半小时可获取一辐全景原始云图信息。包括可见光(0.55~1.05微米)、红外(10.5~12.5微米)和水汽(6.2~7.6微米)三个通道。可见光星下点分辨率约为1.25公里,红外和水汽通道星下点分辨率约为5公里。利用可见光通道可得到白天云和地表的反射辐射信息,红外通道可得到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水汽通道可得到对流层中上部的水汽含量信息。利用这些原始云图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7月29日9点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以一箭双星形式,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33、34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18年7月31日11时,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18年8月25日7点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以一箭双星形式,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5、3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5日2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人太空。火箭飞行19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回的数据表明,卫星已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经在轨测试合格后,这颗“风云三号”卫星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