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干扰弹在电子战中用于对敌导弹制导雷达、火控雷达实施箔条干扰和对敌红外追踪系统等实施红外干扰。它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装机前对它的投放器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干扰弹投放器的检测,采用模糊诊断的方法,通过对其输出的投放脉冲波形进行分析,确定故障症候集合,得出故障产生原因,并能将故障定位于某一确定的电路模块上。实践证明,该方法故障检出率高,能有效减少检测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受载机干扰资源和对抗系统自动化程度的限制,干扰方式的合理选择尤为重要,可以提高反导对抗的成功率,充分发挥栽机作战效能。针对机载红外对抗的主要手段是红外诱饵弹和红外干扰设备.提出人工投放、自动投放和红外定向干扰三种干扰方式。通过对光电对抗系统、干扰方式的分析和对抗包络区域的解算,给出了载机相对地空红外导弹的方位与三种干扰方式切换的对应关系,提供给飞行员一个量化的干扰方式选择的依据。为深入研究对抗决策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反舰导弹的威胁分析入手,介绍了舰载反导电子干扰的主要方法与仿真系统结构,详细介绍了一种舰载干扰投放器的模拟实现。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红外干扰弹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介绍了弹的动态红外特性测量系统、弹的位置测量系统以及试飞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了某机载红外干扰弹的动态红外热图像序列和动态红外光谱测量结果。给出利用这些测量结果计算红外干扰弹的辐射强度数据和燃烧特性数据的方法。此次测量数据将为红外干扰技术和光电对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利用小尺寸风洞进行亚跨声速挂弹/载机干扰试验的试验技术,该试验技术是在小尺寸风洞内进行挂弹/载机局部干扰试验,可以测量挂弹投放过程中作用于挂弹及其折叠尾翼上的气动力和舵效率。为验证该试验技术,选取了某空射型导弹进行了挂机干扰试验验证,试验前对局部干扰流场和完整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局部干扰流场与完整干扰流场流态基本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小风洞对局部流场的模拟可以取得合理的试验结果,该试验技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消极干扰设备以自动控制方式投放干扰弹来保护本机免受敌方导弹的攻击。一架飞机在进行干扰装置通电过程中,当执行"红外齐射"置于4位置进行投放时,对应的指示灯不熄灭。本文分析了消极干扰设备各部件的功能以及电路工作原理,通过研究故障现象以及部件和整机线路的排查,最终找到了故障点,为类似故障的排故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内埋武器投放分离相容性的风洞投放试验预测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威  艾邦成  蒋增辉  鲁伟 《航空学报》2020,41(6):523415-523415
采用基于运动动力学相似的风洞投放试验对先进战斗机内埋武器投放分离相容性进行预测与评估,给出载机在不同飞行马赫数、攻角、弹舱长深比及舱内武器剩余数量、不同弹射力、折叠翼是否展开下,内埋导弹从载机弹舱投放分离后的运动轨迹和俯仰姿态角变化规律,研究这些因素对内埋导弹投放分离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超声速飞行状态下(马赫数为1.5)的载机,攻角处于0°、2°、3°时投放内埋导弹后弹体俯仰角处于低头状态,利于攻击载机前下方敌方目标;在给定的初始分离条件下,对于两种不同的弹舱长深比,内埋导弹均能安全分离,但对内埋导弹俯仰方向运动影响较为显著;弹舱内武器剩余数量对内埋导弹分离特性影响较小,导弹能快速地远离载机干扰流场,投放分离后弹体俯仰角一直处于低头状态;随着内埋导弹初始分离速度增大,可使弹体快速地穿过载机的下洗流场,有利于内埋导弹与载机的安全分离;导弹的不同气动布局对内埋导弹分离相容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导弹弹翼尾翼电动模拟加载测试系统,设计系统硬件结构,详细分析加载系统中多余力矩的测试及抑制方法,提出以TMS320LF2407 DSP和以直接转矩控制输出的ACS600伺服驱动器为核心的系统实现方法。对电动加载系统快速性和多余力消除这两个关键性的难点给出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精确地模拟弹翼及尾翼在飞行展开过程中的气流阻力,满足加载测试系统的快速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无动力滑翔弹最优抛射初始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无动力滑翔弹的可攻击区大小及相应的6-D飞行轨迹角度出发,基于无动力滑翔弹运动学与动力学和中/末制导律的数学模型,通过不同初始投放条件的组合(投放高度、投放速度、投放角度),计算了大量的可攻击区及相应的6-D飞行轨迹,比较了不同组合情况下的可攻击区大小及相应的6-D飞行轨迹,得出了一组无动力滑翔弹最优初始投放条件数据.  相似文献   

10.
周伟 《飞行力学》2023,(5):30-36+51
内埋物投放分离技术是新一代飞行器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首先,基于动态嵌套非结构网格耦合求解流场非定常N-S方程和刚体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内埋物投放的精确模拟;然后,研究载机不同飞行姿态对内埋舱内左侧无挂载、仅右侧挂弹投放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迎角工况对弹体投放分离影响较小,负迎角工况将引起弹体有较大的反方向的横向运动和偏航;负侧滑工况对弹体投放影响较小,正的小侧滑角工况下,在投放分离过程中弹体气动力和气动力矩存在较强的脉动变化;随着侧滑角进一步增大,弹体气动特性的脉动变化减小。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对飞机发动机产品快速智能化检测,在对其原有试验台的分立元件电子电路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智能化检测系统,并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用于某型飞机安装和试飞车间对其发动机产品的智能化检验和测试,实现了检测仪器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12.
准连续波体制作为一种新型雷达体制以其固有的优越性引起雷达界广泛的关注。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开发是进一步完善该体制雷达的关键。本文针对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最大熵谱外推电路的算法选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电流滞环控制的三相馈能式电子负载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种用于航空发电机测试用的三相馈能式电子负载功率拓扑方案及其电流控制策略。首次将三相馈能式拓扑方案应用于航空发电机测试负载,这种馈能式电子负载采用电流滞环PWM技术,可实现功率因数无级调节,既可模拟阻性、容性、感性等各种航空发电机负载形式,又能通过三相逆变器将发电机发出的电能以功率因数1回馈给电网,这样降低了设备的功耗,缩小了设备的体积。建立了系统d-q模型。对系统方案进行了理论论证。并给出了Matlab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MSP430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器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控制器的设计。控制器以MSP430F149单片机为核心,根据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轮速传感器,对轮速进行滤波、放大、整形等实现车轮速度的采集。采用基于车轮滑移率的防抱控制理论,根据车速、轮速来计算车轮滑移率。在硬件设计方面,根据系统选择了MSP430F149单片机,设计出信号输入回路、输出驱动回路、电源部分,给出了系统结构原理图。  相似文献   

15.
相敏检波法在硬支承动平衡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检测硬支承情况下转子的不平衡量,针对目前常用相敏检波电路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模拟乘法器式检测转子旋转过程中不平衡量大小和相位的相敏检波法。描述了此方法的原理,运用此方法设计了检测电路,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型结构机电混合式功率控制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善水  王莉  马双伟 《航空学报》2007,28(5):1195-1199
 分析了飞机270 V高压直流电力系统中对高压开关的需求,介绍了一般的混合式功率控制器(EMPC)的结构并分析了它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EMPC结构形式,该结构基于RCD+继电器的吸收网络,有效地吸收关断电压尖峰,又不会在开通瞬间造成短路,新的控制方案还解决了EMPC的开通带容性负载的问题。实验表明,新型的EMPC既具有无触点开关不产生电弧的性能,又具有机械接触器导通压降小的优点,对负载的适应能力强,适合于在飞机270 V高压直流电力系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VHDL语言在电子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ASIC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HDL完成硬件设计已成为电子设计领域的迫切需求。介绍了一种硬件描述语言,即VHDL语言的功能特点以及设计数字逻辑电路和数字系统的新方法,并以设计实例的形式,进一步分析并探讨了将其应用于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惯性平台系统陀螺加矩电路工作原理和基于NI公司LabView平台开发测试系统方法.充分利用LabView软件平台在自动化测试领域的优势,结合具有可编程FPGA板卡和7位半万用表板卡,针对陀螺加矩电路设计了自动化陀螺加矩电路数字并行总线控制、粗加矩电路功能测试和精加矩恒流输出稳定性测试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了陀螺加矩电路板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9.
王文海 《航空计测技术》1997,17(6):23-24,36
介绍一种使用电流传感器的交流电流-直流电压(ACI/DCV)转换电路,具有与被测电路隔离、体积小、测量范围广、线性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直流驱动负载,如力矩马达、电液伺服阀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直流驱动电路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以往采用分立元器件设计的电路,精度较低,电路设计复杂,采用集成元器件设计直流驱动电路,提高了系统精度,简化了电路设计,同时降低了设备的重量和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