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今年指1994年是两航起义四十五周年,四十五年前的11月9日,两航(原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转移到香港的两千余名航空技术、业务人才,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热恋,他们在两航总经理刘敬宜和陈卓林率领下,在当时的殖民地香港,毅然脱离国民党、冲破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驾驶12架飞机飞达首都北京和天津两地并宣布起义,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当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待和宴请了全体北飞人员,第二天毛主席向刘敬宜和陈卓林及全起起义员工致电祝贺,称赞起义人员毅然脱离国民党反动残余,投入祖国怀抱,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于1949年11月12日亲笔签发了任命刘敬宜为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为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命令。勉励他们坚持爱国立场,努力进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1949年11月9日,香港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近3000名爱国员工,毅然脱离国民党政权,刘敬宜、陈卓林两位总经理率领12架飞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电起义,胜利北飞.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重大爱国壮举,是一件震惊中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史称“两航起义”.在香港回归前夕,两航起义事件被一些传媒重新披露,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两航起义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举行的一次特殊斗争方式的境外起义,其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没有任何先例的.深入研究这一境外起义的特殊性.不但对中国航空史的研究,而且对党史、近代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两航(指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义,在我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和新中国的民航史上,是较大的事件之一。两航起义是在1949年11月9日,值此本刊本期特组织三篇稿件以示纪念。 “中航起义前后”一文,是刘敬宜先生在1959年5月8日所写,是刘敬宜夫人刘伟英女士几经周折保存下来的《记中航起义前后》遗稿的节录。《刘敬宜与两航起义》一文的作者刘保琴为市政协委员,两航联谊会副会长,刘敬宜的堂弟。《讲话稿》是西安航空电气公司的,他代表公司中的两航起义人员在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4.
(一) 天津民航发展 自从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并试飞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后,到1919年,法国首开民用航空飞行。而在1920年,民航班机就在北京—天津间首航,翻开了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飞行史的第一页。1949年11月,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负责人刘敬宜和陈卓林率爱国员工驾12架飞机从香港飞回大陆,其中11架飞机载大部分人员和器材降落在天津机场,史称“两航起义”。此后,就在天津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支民航飞行队并于1950年8月,首先开辟了天津始发经武汉至广州、重庆的两条航线。1952年7月,新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在天津成立,并开始训练自己选拔培养的首批飞行人员。1955年3月,以天津机场  相似文献   

5.
张海如同志(1920—1993),陕西省旬邑县人.1933年2月在本县参加工农红军,被编入陕北红26军少年先锋营.1950年9月由陆军选拔到空军六航校学习,1951年7月任空军18师52、53飞行团团长,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8月被推荐到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学习.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飞行技术和指挥知识,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走马上任新中国民航事业是周恩来总理始创的.在周总理亲自领导和党的地下组织具体策划下,于1949年11月 9日出现了震惊中外的“两航”起 义.周总理指出“两航”起义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点,又指出,我国的民用航空事业,将来还要发展到比过去的航空公司要大好多倍呐.在周总理  相似文献   

6.
在第58期《航空史研究》中,两航同仁李纬文同志撰写了一篇“两航起义与民航建设”,笔者现写一篇“两航起义与航空建设”.人们一般总认为两航起义与民航发展是密切分不开的,其实两航起义还直接发展并充实了航空工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我代表西安航空电气公司的两航起义人员向陕西省航空联谊会在今天(编者按:指94年11月9日)召开纪念两航起义45周年座谈会,致以衷心的感谢。 45年前的今天,我们已经在香港两航起义宣言上签了名,45年前的今天,我们心里很紧张,因为那天早晨六点以后,就有一架央航的“空中行宫”,中航的3架C—46,7架C—47和央航的一架C—47共12架飞机,在香港启德机场陆续起飞,分别飞往祖国首都——北京和天津。当  相似文献   

8.
50-DecadeAchievementsofChina'sCivilAviationandtheProspectForcast我们刚刚欢度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华诞,又迎来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50周年和“两航”起义50周年。回顾过去,成就辉煌,无比激动和振奋;展望未来,前景广阔,更加充满信心。一1949年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军委民航局,从部队抽调人员组建民航,这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端。11月9日,中国和中央航空公司的两千多名员工毅然起义,回到新中国的怀抱,为民航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来,伴随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国民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  相似文献   

9.
《航空史研究》编辑部:贵刊1998年第二期登载了《两航起义始末》,这是继《纵横》1987年第6期刊载《飞向新中国——“两航”起义始末》之后,又一篇两航起义历史记述性文章.笔者团曾从事过两航起义人员落实政策工作,并参与过民航总局政治部撰写《两航起义始末》,故对该文特别关注.拜读后感到美中不足,不仅文字上有错漏之处,而且有些情节与史实也不尽相符.有种责任感驱使我与多方面资料核对,为了翔实反映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爱国壮举,提几点意见,以供探讨.一、从贵刊所载《两航起义始末》(以下简称“始末”)的标题与内容来看,题文不符,题为始末,而内容有始无末.众所周知,两航起义是中国、中央航空公司两千多名员工的整体起义.该文只阐述了为什么策动两航起义,如何策  相似文献   

10.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也标志着中国民航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司令部领导。1950年8月10日,中央又决定,民航局行政领导属国务院,从而确立了民航局的领导体制。针对国民党政权将中国航空公司(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央航)大部分人员和飞机迁往香港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从发展国家经济必须建立和发展民用航空的战略出发,拟争取两航空公司起义。1949年8月,周恩来派中央…  相似文献   

11.
我的回忆     
我是旧社会从事航空工业的一名普通工人。从1938年开始进入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当学徒,从汉口到云南瑞丽垒允,1942年日寇侵入缅甸,该厂被迫遣散。同年我被调至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3年我在重庆考入中国航空公司,派往印度加尔各答维修基地工作。1945年调往印度汀江航站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回上海,1948年去香港。1949年在香港参加“两航起义”。回国后,一直在太原、成都等地航空工厂工作,直至退休。我这一生从十八岁起就一直和飞机打交道。退休后有时回忆起往事,也想写点什  相似文献   

12.
《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中 ,除了港九民航工会的组建目的问题外 ,还有几个提法值得商榷。1 .第 3页“一、两航起义的秘密准备 ,……也体现了两航员工的机智勇敢和对祖国的绝对忠诚。”第 5页亦有“绝对忠诚”的提法。笔者认为“绝对”二字说的太满。香港情况复杂 ,两航员工爱国是主流 ,但也不是全部一边倒的。“绝对”并非如此 ,绝对忠诚为什么起义后又有近二百人投靠沈德燮、戴安国 ,背叛起义的 ?保密工作好 ,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两航起义员工对祖国忠诚 ,采取中层骨干以行政渠道布置各项准备工作 ,通过工会进行面上发动群众 …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两航”起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简讯     
《中国民用航空》2009,(11):74-74
贾庆林出席纪念“两航”起义60周年座谈会;推动通用航空发展,加快航空产业聚集;华北民航“十二五”机场建设规划工作全面启动;民航局召开民航“小金库”整改电视电话会;Ameco培训中心新教学楼启用;  相似文献   

15.
今年《航空史研究》第一期所载《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 》(简称“初探”),是迄今第一篇关于两航起义性质的论作,它将引导对两航起义经验的深入研究.我反复拜读后,感到文中多处事实欠准确,某些问题的提法,也令人难以苟同.为了深入研究、科学地总结两航起义的经验,愿将个人参与两航起义、港九民航工会调查所掌握的资料和已见供作者、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忆张镒     
为《航空史研究》提写刊名的张镒同志于1996年11月26日因病不幸逝世,终年八十岁.张镒同志生前是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民航科研一所司局级调研员,他是“两航”起义北飞的机长之一,为“两航”机队起义北飞作出过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航空》2008,(11):14-14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走过了57年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制造第一架飞机——初教5到我国航空先驱徐舜寿主持设计的第一架战斗机——歼教1,从仿制生产的歼5到顾诵芬院士主持研发的歼8Ⅱ,从横空出世的“飞豹”到第三代战斗机的佼佼者——歼10,中国航空人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十一月九日是前中国航空公司和前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起义(简称两航起义)的四十七周年纪念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肯定了这次起义的作用,说它是一个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并勉励参加起义的两航员工,坚持爱国立场,努力进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 参加起义的两航员,除在香港留下二百多人维护留在香港的两航产业外,自1950年中旬至二月底有一千五百余人回到祖国。1950年三月三十一日民航局向中央建议:1.以小飞原则开航;2.民航采用企业制。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这个建议。然后民航局全面地展开了开航的准备工作。航行、机务、电讯、场站和油料部门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下述的是在1949年和平解放北平的战斗中,在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华北军区)航空处的军事接管工作中发生的两件具体事。那时,我也是人民解放军“东北老航校”一期乙班的飞行员,1948年冬,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在沈阳、北平两个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航空口,先后作过军事接管工作。在解放北平的战斗中,我们的任务是负责接管国民党空军和“中国”、“中央”两个航空公司(简称“两航”)的航空设备、器材、营房、仓库以及流散的航空技术人员,我担任“北平市军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处”的军事代表组组长,经历了包围北平的外围战斗与和平解放北平的接管工作的整个过程,具体负责接收国民党空军第262供应中队所属的6个航  相似文献   

20.
两航起义在境外 ,情况很复杂 ,也正因此 ,两航起义的经验极其丰富。笔者已对《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中港九民航工会的组建目的问题 ,谈了个人的浅见 [编者注 :见 6 7期中与《初探》商榷之一 ]。研究历史 ,总结经验 ,史实是基础 ,作为依据的历史事实 ,必须准确无误。否则 ,将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初探》有以下几个史实 ,需商榷。1 .第 3页文中称 ,“1 949年夏 ,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 ,着手策动两航回归祖国的工作。与此同时 ,中共上海市委和军管会也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争取两航的建议。”事实是上海军管会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