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希格斯玻色子只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所能发现的物质的冰山一隅,并非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唯一搜寻目标。科学家研究弱尺度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人认为希格斯玻色子是遗留的唯一问题。物理学家希望希格斯玻色子只是一个有着更多内涵的模型中的一个元素,而该模型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物质乃至时空本身更多的  相似文献   

2.
奎格 《飞碟探索》2011,(9):13-13
如果物理学家被迫要以一个词来说明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理由,他们通常会回答“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是现今最成功的粒子理论中还没有被找到的粒子。在粒子物理史上,新对撞机在能量上的跃升是前所未见的。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现什么,但是它所找到的东西以及所撞见的新问题,必将改变粒子物理的面貌,而且将影响相关的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2014年10月7日。瑞典科学院的成员们开会决定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谁。诺贝尔奖委员会通常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非常重大的发现,比如预测希格斯玻色子、观测到宇宙加速膨胀。因此,很多人惊讶于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一项实用的发明:蓝光二极管。然而,物理学诺贝尔奖授予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2月21日,美国航天员布鲁斯麦克坎德雷斯二世去世。他1966年成为美宇航局的一名航天员,执行过两次航天飞行任务。1984年他在航天飞机STS-41B飞行中完成人类首次无系绳太空行走。1990年,他再次乘航天飞机升空,与其他同事一起部署了哈勃空间望远镜。"阿波罗11"登月时,他担任航天员月面行走时的任务控制通信员,还参与过"阿波罗14"任务。  相似文献   

5.
彼得·克奥瑞清晰地记得在他1988年的那场遭遇中,一个针样的装置将什么东西插入了他的脑袋,并留下一个"孔样的疤痕".他相信现在仍有一个移植物在他的脑袋中.差不多过了4年,在以前孔样痕迹的地方仍然有一个醒目的肿块.  相似文献   

6.
布达 《飞碟探索》2008,(4):40-41
我们公司的杨师傅,五十多岁了,自幼习武,身体很壮实,双目炯炯有神。他是公司的专职司机。杨师傅踏实肯干,为人敦厚。2005年公司组织去香港旅游的时候,他和我同住一屋。虽说我们在一个公司相处了十多年,但是能好好坐一起聊的时候并不多。聊着聊着,他语出惊人:“我看到过飞碟。”接着详细给我描述了令他惊心动魄的那一幕。事情发生在1978年9月的一天,约16时。虽然事过多年,但是当时的场景太震惊了,直到现在他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7.
日月 《太空探索》2006,(9):50-51
东汉建初九年(公元84年)的一天,有个年仅6岁的男孩在深山中迷了路,可他一点也不慌张,而是胸有成竹地静下心来坐等天黑。满天的星斗出现了,他就仰仗着北斗七星的指引,与寻找他的家人惊喜地相会在村口……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名垂史册的张衡。张衡虽也是出身名门,祖父曾做过几年地方  相似文献   

8.
当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肯定思考过时间的问题,不过他对时间的思考恐怕不如他的后辈阿兰·莱特曼来得深邃。1992年,莱特曼借助爱因斯坦的名字发表了一组对于时  相似文献   

9.
宗合 《太空探索》2004,(3):14-15
父母李春谨和管毓秀书籍是李荣兴与生俱来的爱好。70年代在中学读书时,他每星期都会去两三次上海图书馆。此外,南市区俱乐部也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看了很多科技书,小说也看。少时的李荣兴有许多爱好。小学时吹过笛子,初中时又喜欢上刻章,还对木工发生过兴趣。上海父母家中的五斗橱就是他的作品。让许多男孩着迷的半导体也吸引了李荣兴。邻居的收音机坏了常会让他来修。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李荣兴的成绩都很好,然而因为文革,他初中毕业后被分进了技校(中华造船厂)电焊班。但他仍然爱书,天天看到晚上11、12点。1977年12月5日~7日,让家里人…  相似文献   

10.
雨铃 《太空探索》2004,(1):43-45
航天员卡尔.活尔茨2001年曾在国际空间站上生活过196天——大约六个半月。为对于俯瞰地球、却无法触及地球可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在他上去之前,心理支持人员问他有兴趣带什么私人物品,他说“一个电子琴会很好。”于是,他将一个电子琴带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1.
正张履谦,湖南长沙人,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开创了我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先河。但在1951年之前,他却没有见过,也没有接触过雷达。1951年,25岁的张履谦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这一年对他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因为他第一次穿上了军装,第一次远赴前线,第一次接触雷达,开始了与雷达事业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月6日,美宇航局发布消息,航天员约翰·杨去世,享年87岁。杨曾两次飞往月球,并在"阿波罗16"任务中登月。他参加了航天飞机首次飞行任务。在"双子座"、"阿波罗"和航天飞机计划中6次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是首个六飞太空的航天员,也是唯一历经上述三个计划的航天员。他在美宇航局工作了42年,1974年到1987年担任美宇航局飞行员团队负责人,管  相似文献   

13.
正1 1769年9月14日,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出生在柏林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优渥的成长环境使他拥有醉心于科学探索的自由和机会。他早年的生活多在游览欧洲的名川大山中度过。法兰克福大学、哥廷根大学和弗雷伯格矿业学院都是他曾经学习过的地方。他在这些学校学习金融学、解剖学、天文学和地质学,培养了性格中对知识和智慧无止境追求的韧性。  相似文献   

14.
正当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时,希格斯场也会像开水中的气泡一样发生变化。这些气泡会逐渐变大,最后吞并所有宇宙空间。在《三体Ⅲ·死神永生》中,太阳系最后被毁灭,因为"神"一样的文明知道了太阳系的坐标,给太阳系送来一个美丽的礼物——一种透明的,可以随意进入任何物体包括人体的二维薄片。它被刘慈欣冠以一个诗意的名字:二向箔。我们回顾一下书中对二向箔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人物素描曾经有记者这么描写他: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一头银发,极显干练,一脸微笑,亲和谦逊,既具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机智、风趣。他叫栾恩杰,是在航天领域耕耘近40载的著名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迄今为止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人是谁吗?他是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阿夫杰耶夫。他参加过三次太空飞行。第一次在太空停留189天,第二次在太空度过178天,第三次在太空居留378天,三次累计飞行746天,创下了一项航天最高记录。 阿夫杰耶夫生于1956年1月1日。1979年从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相似文献   

17.
《太空探索》2005,(10):38-39
1546年12月,丹麦的一个贵族之家降生了一个新的小生命,他就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大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第谷出生后不久,即被过继给了伯父家,他自小就养尊处优,过着奢华的生活,因而使他后来生性暴烈,不善与人交往。他的养父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希望他能走上官宦之路。可是,鬼使神差的一次日食却让他的兴趣转了方向。1559年,第谷13岁时在他所在地发生了一次日食。其实那只是一次并不惊人的偏食,如果不是天文学家早早做了预报,一般人甚至可能不会发现天空有什么异常,可是这在第谷小小的心灵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使他不能平静的不是偏食本身,…  相似文献   

18.
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作为一名航天员,他参与过两次太空飞行任务.第一次是乘坐"双子座8"号,第二次飞行是乘坐"阿波罗11"号,1969年随"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曾经做过工程师、飞行员和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9.
蒋迅 《太空探索》2013,(5):42-43
今天,我想讲一个从职业美式足球运动员到美国航天员的故事。对于我来说他的背后体现了美国航宇局的一种文化。他的名字是利兰·D·梅尔文。梅尔文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一名航天员。虽然他小的时候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记得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但他没有觉得自己要走上那条路。甚至在已经进入航宇局工作之后他也没有想到过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可以说他走上这条路是他对自己兴趣的发现更新与一连串的机遇的结合。应该说,梅尔文在童年时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正>1971年7月11日,乌拉圭,佛罗里达。15时30分,园艺工赫克托德尔正在花园中劳作。天湛蓝湛蓝的,温度也不错,从东面有一阵微风拂过。突然,他看到一个奇怪的圆盘状物体飞近他,并发出一种像是电动机马达或风扇之类产生的声音。他抓起自己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不久,该物体飞过他的头顶从相反方向消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