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努是一颗保存完好的古老小行星,目前距离地球超过3亿千米。它能够为科学家提供探索早期太阳系历史的样本,因为它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已初具雏形,并可能曾经帮助播种了地球上的生命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1日清晨,已经在太空飞行了4年的冥王号探测器OSIRIS-REx(Osiris是古埃及神话中冥王的名字)成功从目前距地球3.34亿千米的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尘埃和碎石。这次采集任务预计将耗时7年,耗资约65亿元人民币(超过10亿美元),目的只为从小行星上取回"一把土"。这难免让人疑惑,付出这么大代价,值得吗?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12月3日,美国宇航局首个小行星取样回送探测器"奥西里斯-雷克斯"成功地与所要探测的近地小行星贝努实现了交会。探测器目前距贝努不到20公里,最终轨道高度将只有1.6公里,将创下人造探  相似文献   

3.
正"奥西里斯-雷克斯"任务是美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探测器于2016年9月从美国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前往小行星贝努开展研究并计划采集60克样品于2023年9月返回地球。任务的主要目标包括研究小行星的起源和资源,寻找生命起源的答案,以及研究提高小行星轨道预报精度的方法,保护人类和地球家园免遭恐龙的厄运。  相似文献   

4.
《太空探索》2014,(8):28-29
<正>6月19日,美国航宇局(NASA)表示,捕捉小行星行动正在稳步推进当中,眼下初步锁定3颗小行星为捕捉候选目标,其中一颗"看着显瘦、实则虚胖"的奇特小行星是重点关注对象。NASA初步计划,用一只大爪或一个巨型充气袋捕捉这枚小行星,然后将它停泊在月球上的外太空,待日后再由航天员前来探索。或是以一个大爪,将一枚较大的小行星击碎成长度不足9米,并带至邻近月球。NASA  相似文献   

5.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1,(10):62-65
灶神星是小行星中的明星,它是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中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直径约为483千米,质量大约占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研究这颗直径500千米的小行星,有助于了解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今年7月16日,刚成为灶神星  相似文献   

6.
意达 《飞碟探索》2002,(2):28-28
代号为“苏梅克”的近地小行星会合探测飞船是第一艘环绕小行星飞行的飞船,2001年2月在爱神星表面坠毁。在此之前它传回16万张有关爱神星的图像,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最成功的航天探测之一。小行星可能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天体,它们是巨大的引力形成太阳和行星时的残余物。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密集的小行星带。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必定要发生碰撞,导致某个小行星改变轨道飞向太阳或某个行星。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苏梅克”探测飞船传回来的数据后说,他们发现爱神星的结构复杂得令人吃惊。爱神星长34千米…  相似文献   

7.
正美宇航局决定再次延长"黎明"小行星探测任务,该探测器会继续对矮行星谷神星进行观测,直到明年燃料耗尽。谷神星是小行星带主带内最大的天体。今年早些时候项目科学家曾表示正在考虑让"黎明"探测器转往观测其它小行星。任务团队正在研究把"黎明"送入与谷神星表面最近距离不足200千米的一条椭圆轨道,此前两者的距离从未低过385千米。近距离飞行有助于更好地对谷神星表面最上层进行测量,近距离飞过时还可采集高分图像和光谱数据。"黎明"2007  相似文献   

8.
迟惑 《太空探索》2021,(1):32-49
深空探索异彩纷呈 2020年度的星际探索活动有不少亮点:欧空局的太阳轨道器发射升空;阿联酋和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同时抢抓发射窗口,竞相奔向火星;日本的隼鸟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完成了长达6年的漫长旅途,终于带着"龙宫"小行星的样本回到了地球;美国的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虽然遭遇了采样事故,但是毕竟成功抵达了"贝努",而且采集了超...  相似文献   

9.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首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无人驾驶飞船"尼尔鞋匠"号于北京时间2001年2月13日成功降落在一颗离地球3.16亿千米远的以古希腊爱神"厄洛斯"命名的小行星上,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的相会.这次对小行星的探索与考察对于人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可以考察太阳的起源;二是提高人类对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5日,NASA官员宣布,该局已选定了其"小行星转向任务"(ARM)的一项方案,将派无人探测器从较大的一颗小行星上提取一块巨砾。按计划,无人探测器将飞往直径几百米的一颗小行星,并从其表面上提取一块直径最大为4米的巨砾。无人探测器随后将把这块巨砾回拖到一条远距离月球逆行轨道。乘有两名航天员的一艘"猎户座"载人飞船随后将会前去探访,从上面采取  相似文献   

11.
正9月21日,由"隼鸟2号"投放的两个"小弟"——两台跳跃式着陆器已成功降落小行星龙宫。为了完成部署,隼鸟2号探测器小心翼翼地将高度降到了55米,完成部署后探测器抬升轨道回到距小行星表面50公里的轨道上。这则消息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太阳系中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和彗星因为长期漂浮在太空中,不少都保存了亿万年前的原始状态,有助于揭开生命起源、太阳系演化等一系列谜题,因此历来都是各大航天机构争相探测的热门对象。尤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9月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起源、光谱释义、资源识别、安全、风化层”探测器(OSIRIS-REx,以下简称“奥西里斯”探测器)成功发射,其有两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将小行星贝努作为探测目标是经过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和精密论证,科学目标选得非常好;二是“接触即离”(TAG)的取样方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也具有巨大的风险性,该方式可能成为未来探测小行星的重要方式,方式新颖,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
易林 《太空探索》2010,(8):34-38
<正>6月13日,日本宇宙探索局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再入大气层,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伍麦拉附近的沙漠地带,时隔7年后回归地球。期间,多灾多难,百折不挠,"隼鸟"由此也博得"不死鸟"的尊称。游子"隼鸟"归巢澳大利亚当地时间6月13日20时21分(北京时间18时51分)左右,耗资2亿美元的"隼鸟"号探测器主体在地球上空4万千米处与密封舱分离,当地时间23时20分左右,探测器以每秒约12千米的速  相似文献   

14.
神秘的"51区"     
2000年4月19日,美国航空图像有限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布了由俄罗斯卫星拍摄的五张美国绝密空军基地"51区"的照片.这颗俄罗斯卫星是1998年为了扫描地球表面而发射升空的.这个秘密空军基地虽然已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但直到最近,美国国防部才承认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庞峥 《太空探索》2012,(4):50-53
2012年1月27日,一颗公共汽车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6万千米。这颗名为“2012BX34”的小行星位列20颗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首。尽管它没有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再次向地球人敲响了警钟,要加速研究如何防止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方法和技术了,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谷神星轨道进行探测。该探测器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之所以探测灶神星和谷神星这2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著名小行星,因为这2颗小行星不仅是"羊群中的骆驼",在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中个头名列前茅,还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东部时间7月28日晚,美国航宇局深空1号无人探测器高速掠过太空中的布雷尔小行星,最近距离不超过15千米。这是迄今人类发送的探测器掠过太阳系里的天体距离最近的一次。 布雷尔小行星是一颗直径约为1.6千米的天体,国际序号为9969,距离地球约3亿千米,目前正沿着位于地球和火星  相似文献   

18.
正在辞别"信使"、迎接"贝比科隆博"之际,行星科学家仍在想方设法了解这颗距离太阳最近且又令人困惑的行星。航天任务的终点有时候会是轰轰烈烈的。2015年4月30日,美国航宇局的"信使"号探测器以每小时14100千米的速度撞上了水星表面。"信使"得名于"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和测距"的英文缩写简称。它在4年零1个月又12天的时间里环绕水星转动了4 104圈,使得人类首次看到了这颗行星  相似文献   

19.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次:美国“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NEAR,简称“尼尔”),于2月13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左右,在距地球3.15亿千米之远的“爱神”小行星上着陆。这是人类无人探测器第一次降落在小行星上,这一壮举瞬间揭开了人类太空探测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2000年12月23日,英国天文学家宣布,当天凌晨,就在世界各地人们迎接圣诞“平安夜”的前夕,一颗足以将英国首都伦敦摧毁的小行星2000QW7在距离地球表面仅80万千米处,以每小时11.5万千米的速度掠过。从天文学的角度看,这颗行星可以说是与地球“擦肩而过”。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至少有900颗小行星可能会危及地球安全。因此,国内外许多天文科学家呼吁全世界所有国家通力合作,让地球免遭此类空前的大劫难。小行星这群不速之客小行星是指那些像地球一样也围绕太阳运转,但体积太小而不能称之为行星的天体。最大的小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