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石棉填充三元乙丙橡胶绝热材料J-90-1的性能,并和传统的NBR/石棉材料9621以及代表80年代初期国外水平的EPDM绝热材料进行了全面对比.J-90-1材料的突出优点是低密度、耐烧蚀、耐老化、耐低温,整体加工性能良好,达到了国际上80年代初期同类材料的水平.它已成功地应用于全尺寸复合材料固体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80年代以来固体推进技术的几个主要发展动向:1.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结构的新发展;2.广泛采用石墨纤维缠绕壳体;3.改进喷管结构及喷管材料;4.开展固体推进剂新品种的研究;5.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降低固体发动机成本。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中国的现代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阶段进行了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探索性研究,包括原材料、配方和工艺研究,成功地合成了液态聚硫橡胶,开发了真空浇注工艺,并进行了Φ65mm和Φ108mm小发动机地面试车。196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成立后,固体发动机研究工作全面开展。第四研究院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开发机构,下设各专业研究所和工厂,具有完整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能力。迄今为止中国已飞行的航天固体发动机绝大部分由该院研制,交…  相似文献   

4.
电弧加热喷气发动机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汉基 《中国航天》1994,(11):42-45
电弧加热喷气发动机的新进展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吴汉基电弧加热喷气发动机(以下简称Arcjet)的发展,卅多年来经历了从开展、中止、恢复、热点到应用这样一个历程。一、从中止到恢复由于用高温电弧加热气体可以获得比化学反应高得多的温度,早在50年代...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9种最具代表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特征、研制过程、地面试验和飞行情况,这些发动机分别应用于中国的探空火箭、运载火箭上面级和应用卫星变轨系统。文中还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固体推进各单项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孙广勃 《中国航天》1994,(8):42-42,45
瑞典研究在炮弹上使用固体冲压发动机像世界上其它国防研究机构一样,瑞典国防研究院自70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固体冲压火箭发动机方面的试验。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要在保持炮口速度(初速)的同时增加炮弹的飞行距离或缩短飞行时间。该研究院最近正在开展一种...  相似文献   

7.
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提供的德尔它Ⅱ7925运载火箭能将1819kg多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一运载能力很适合90年代商用和政府的发射要求。7925运载火箭有9台赫克力斯公司制造的石墨/环氧固体火箭发动机(GEM)助推器。本文介绍了GEM的设计和研制。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等离子体发动机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的回顾 等离子体发动机是电火箭发动机家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原苏联是世界上最先开展电火箭研究的国家。 早在1903年,俄国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利用电磁现象可以产生推力这一概念。1929争1933年间,由瓦连金·格鲁什柯主持,研制出了第一台电火箭发动机——脉冲型电热推力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电推力器发展迟缓。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开辟了人类探索和利用空间的新纪元,也促进了电火箭的发展。到了60年代,研究的内  相似文献   

9.
苏联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已成功地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其技术水平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概述了苏联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的发展过程,并对质子号和能源号的发动机进行了专门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气喷射推力向量控制燃气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初,法国欧洲动力公司使用新研制的碳/碳和碳/陶瓷复合材料设计了能经受3600K火焰温度的燃气阀,并于1986年进行了两次试验,均获成功,对脉冲式和比例式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的燃气阀作出了评价,本文先介绍研究计划的内容,然后详细地说明燃气阀的设计、关键部件点火前的试验、点火试验的结果和试验后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走向国际化的静态等离子体推力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汉基  周顺林 《中国航天》1998,(4):29-31,33
走向国际化的静态等离子体推力器吴汉基周顺林蒋远大图1静态等离子体推力器原理图静态等离子体推力器是前苏联研究得最早、最成功、应用最多的一种电火箭发动机。90年代它已从俄罗斯走向国际市场。独具特色的一种电推力器静态等离子体推力器(SPT)又称霍尔推力器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从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新颖的推力向量控制方案——液浮喷管,液浮喷管最大的特点是操纵力矩小,本文较全面地讨论了液浮喷管的优缺点、基本结构、设计计算,以及有关特性等。  相似文献   

13.
袁越 《中国航天》1998,(7):20-23
高超音速飞行技术研究的进展袁越从60年代起,高超音速飞行器所需的吸气式动力装置的研制工作就遇到了困难,主要是到最近为止仍是这种飞行器唯一可选用的动力装置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以下简称“超燃冲压发动机”)在技术上出人意料地复杂。为了打破这一僵局,...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初是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增加发动机比冲而作的一些研究使人们逐渐对高室压工况感兴趣;同时,补燃循环作为一种能从化学反应中获得最多能量的方法也开始进行探索。由空军支持的一个重要研究计划是研究使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推力在4452.2kN 到8894.6kN 的发动机的可能性。这些方案提出了使用超临界 N_2O_4作再生冷却液的实验鉴定技术和在喷注器与推力室壳体的制造中采用光刻技术。NASA 开始的先进发动机设计研究为高压补燃发动机指明了方向,随后在17.5MPa 压力下完成的次高压补燃燃烧试验,证明了燃烧系统的可靠性。空军也致力于高扬程氧泵和高室压 O_2/H_2补燃发动机(XLP—129)的研究,这些研究为 SSME 的涡轮和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90年代各种用途的重型运载器的要求,日本宇航局己研制成了 H—Ⅱ火箭。H—Ⅱ火箭在1994年2月4日已成功的进行了首次飞行。H—Ⅱ火箭可能是日本近期未来空间活动中最重型的火箭。但它的可靠性和成本仍有改进的余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的研究正在考虑之中,例如改进型 H—Ⅱ火箭和用于 HOPE—X 的 H—Ⅱ火箭(HOPE 实验机将用 H—Ⅱ发射)。在这些结构中,LE—7发动机是它的推进系统的关键部件。改进型 LE—7发动机将应用于不久的未来运载器,如用于 HOPE—X 的 H—Ⅱ和改进型 H—Ⅱ火箭。本文介绍了改进型 LE—7发动机的目前情况和未来改进计划。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卫星用液体远地点发动机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卫星用液体远地点发动机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国外几种典型远地点发动机和国内三代490 N发动机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技术指标,对比分析了其产品性能并介绍了其产品的考核应用情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卫星用液体远地点发动机的研制中喷注器性能不断提高,推力室均采用了新型抗高温氧化材料,主要以铼/铱材料和C/SiC...  相似文献   

17.
孙捷 《中国航天》1993,(5):29-29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GD)准备研制一种单发动机半人马座上面级,以求提高美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目前该公司正在寻求让美空军为该计划投资。 这种单发动机上面级将在90年代末投入使用。它可用于通用动力公司的宇宙神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大力神,提高其有效载荷运载能力和可靠性,改进可操作性,同时降低操作费用。它还可用于太空升运者(Spacelifter)运载火箭。太空升运者是用来接替已被取消的国家运载系统计划的新一代运载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吨。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液氧/烃三组元推进剂助推发动机的设计思想,这种液氧/甲烷助推发动机的初步设计还使用了液氢.试验表明,液氧/甲烷/液氢三组元推进剂发动机具有燃烧稳定、燃烧效率高、冷却性能好、能与铜合金燃烧室壁很好兼容等优点,因而可消除或大大减少设计可重复使用的高压烃类助推发动机时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稳态等离子发动机(Stationary Plasma Thruster—SPT)的发展历史、系统组件及所使用的推进剂情况,并给出了两种俄罗斯热过程研究所研制的 STP 的一些主要性能参数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现有的空间运载器系列已为其军用、民用及商用任务服役了三十多年,但因它们操作困难、价格昂贵又缺乏改进投资而不能接受当今竞争的挑战。最近,发射服务市场又有了新的发射要求,即有效载荷大、费用低具有现代化运载器的设计。过去美国垄断了全世界的发射市场,但现在已降至25%,为改善竞争能力,要求改进制造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和提高发射可靠性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降低其成本。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运载系统。正如计划认定的NLS、STME等运载系统最关键的是推进技术。因此,本文从推进远景的角度着重讨论增强美国发射竞争力的几种可能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