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飞机结构寿命包线是飞机结构在安全使用条件下疲劳寿命与日历寿命的边界线;在其概念的基础上,考虑疲劳寿命与日历寿命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通过预腐蚀疲劳试验确定飞机结构寿命包线的腐蚀影响系数法,建立了典型服役环境下飞机金属结构腐蚀疲劳关键件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并给出了在飞行强度变化条件下的剩余寿命预测实例。飞机结构寿命包线确定方法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的建立,为飞机结构单机寿命(疲劳寿命与日历寿命)监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飞机结构紧固孔耐久性符合性检查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结构原始疲劳质量获得有效控制,本文研究了制造过程中紧固孔表征的飞机机体结构耐久性,通过符合性检查与评估判断出厂交付使用的飞机机体结构是否拥有设计所预期的耐久性.在总结设计与分析过程中的专家知识和计算方法基础上,完成了相应的检查和评估专家系统.经过试验分析检验,该系统可以很好地对现行飞机结构细节进行耐久性符合性检查与评估,在保证飞机机体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其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板间摩擦对航空连接件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飞机外翼下壁板典型连接件结构,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接触模型,对其细节弹塑性应力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了其疲劳寿命.研究发现,连接件的疲劳性能对搭接板之间的摩擦条件是较为敏感的,随着摩擦系数的减少,板之间的摩擦力下降,孔边局部应力增大,连接件的疲劳性能下降.最后,对不同摩擦条件下的航空模拟搭接试件进行疲劳试验,试验结果与寿命估算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剥蚀是影响老龄飞机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LY12CZ铝合金含孔试件进行了预剥蚀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剥蚀使疲劳寿命下降,但其与剥蚀程度并不成正比。运用MSC.Marc中的单元"软化"技术模拟了剥蚀对试件应力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最大主应力不但与腐蚀深度有关,还与腐蚀形貌和位置有关。最后基于材料的初始不连续状态(initial discontinuity state,IDS),建立了评估剥蚀对含孔试件疲劳寿命影响的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精确,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结构设计寿命要求,针对结构的疲劳强度薄弱部位,需进行结构疲劳细节优化设计和筛选试验,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了某飞机结构的三种疲劳设计形式,并建立其筛选试验新方法,然后,进行了此三种疲劳设计形式的模拟件的筛选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筛选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分别计算出三种设计形式的疲劳寿命的增益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3效果最优,据此优化出了最佳的疲劳设计形式。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激光熔覆技术的工艺特点、熔覆材料和工艺方法等。针对飞机主起落架活塞杆零件材料及承力特点,开展了疲劳裂纹修复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任何热处理条件下,采用激光熔覆技术修复飞机零件疲劳裂纹,可以获得符合零件设计要求的规定疲劳寿命。该方法也为进一步提高飞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依据对典型机场环境统计分析,编制了单向顺排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速腐蚀试验环境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该材料试件的加速腐蚀试验和不同当量腐蚀周期试件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机场环境会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造成损伤,且材料的疲劳寿命、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三种力学性能随着腐蚀周期的延长呈现由小到大的规律递减。  相似文献   

8.
飞机结构搭接件腐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导致海军飞机结构腐蚀的主要因素,基于飞机地面停放环境谱,对航空LY12CZ铝合金等多种材料搭接试验件进行了5,10,15,20,30等多个当量年限的加速腐蚀试验及修复后加速腐蚀试验及海洋环境下的暴露试验,利用显微镜对试件表面涂层、金属基体材料腐蚀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腐蚀评价指标对试验件腐蚀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全尺寸飞机疲劳试验过程中的无损检测和声发射监测的技术细节,说明了如何根据监测目标任务要求,确定传感器位置和安装方案、进行声传播通道性能测试、材料声发射(AE)性能研究和考证整个检测系统工作的平稳性。讨论了如何合理设置数据采集系统的参数,研究了背景噪声的变化规律,并特别研究了同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有关的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及如何从强背景噪声环境中获得有用AE信号。论文以中央翼-外翼连接区域和起落架上枢轴接头等关键部位为例,说明实施监测的方法。由于疲劳试验特别强调监测结果的实时性和及时性,在声发射信号处理方面,作者利用趋势分析,基于时间、空间的滤波和基于幅度和能量分布等多种信号处理方式,以及多参数综合识别技术对一些关键部位的状态进行了声发射连续跟踪监测,为保证全尺寸飞机机体部件疲劳试验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飞机重心过载谱的低载截除水平不能像应力谱那样可以根据结构材料的疲劳极限直接确定,而通过疲劳试验设计和分析,可以获得准确的疲劳损伤变化趋势,进而确定过载谱低载截除水平.用不同的截除水平依次截除原始过载谱从而得到一系列过载截除谱,加速后在MTS810疲劳试验机上对标准试件进行周期加载,从各组试件疲劳寿命的变化趋势中寻找规律并确定最佳截除水平点.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某型直升机的过载谱,其循环数量截除水平点可以确定为300次/飞行小时,对应的过载门槛值截除水平点为0.086 2g.疲劳试验不仅提供了确定过载谱低载截除水平的途径,还揭示了随机谱中略小于疲劳极限的个别循环仍可以产生疲劳损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金属结构损伤复合材料微波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一种利用微波修复金属结构损伤的新技术,阐明了微波修复机理,探讨了界面形成与快速固化理论。复合材料微波修复通过在修复区注入微波吸收剂提高导电磁率来吸收微波辐射,并将微波能转换为热能,利用特殊设计的微波施加器发射微波可以使热量直接加在修复区而不加热整个结构。本文还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微波修复试件的强度高于传统方法修复的试件,微波修复技术适合于现役飞行器在各种环境下的外场快速修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迅速发展的具有光纤神经系统的新颖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埋设于复合材料内部的光纤系统将成为未来飞行器结构的“神经网络系统”而使结构成为“智能结构”等新概念。文章较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新颖结构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在应变、变形、固化、损伤、疲劳等检测方面的具体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军用飞机结构使用寿命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寿命是军用飞机的重要性能指标,而飞机结构的使用寿命是决定飞机使用寿命的基础。文章对飞机结构的寿命体系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影响飞机结构使用寿命的因素,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对管理飞机寿命的日历寿命体系评定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后续研究中应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全尺寸飞机疲劳试验中同一载荷状态下多次重复测量应变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其变化规律和贴片位置,预估飞机结构可能产生裂纹的区域,并利用无损检测确定裂纹的具体位置和长度,为全尺寸飞机疲劳试验探索一种新的裂纹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旅游者”号(AD-100)超轻型飞机的结构工艺性,包括全玻璃钢复合材料结构的工艺协调方案的选定,和所采取的独特的制造工艺方法。经数架飞机的研制表明,所采取的措施是可行的、有效的。 文中还简要地探讨了复合材料及其胶接结构的无损检测问题和“旅游者”号超轻型飞机的零部件向完全互换过渡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PYD-1型叶片振动疲劳试验器是根据电(磁)涡流原理研制的一种新型疲劳试验设备。其工作频带宽、高频特性好、系统中引进串联电容谐振方案,功率消耗明显下降。在疲劳试验技术方面开创了一种新的激振方法。 本文阐明了电(磁)涡流激振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叙述了磁路分析与结构设计、电容谐振方案、振幅自动控制与遥控监视等。最后,介绍了用该设备对发动机叶片进行的振动疲劳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军机某疲劳关键部位加速腐蚀当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定飞机结构日历寿命体系,针对某框横梁下耳片根部三角区处腹板第1个铆钉孔部位,给出了地面停放局部环境谱和加速试验环境谱,并对加速试验环境谱进行了有效性检验。采用当量折算法和腐蚀程度对比法,给出折算系数,建立加速试验环境谱和地面停放局部环境谱作用下的当量加速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某型飞机翼身结合加强框为例,利用有限元法进行其刚度性能的优化设计。首先,分析确定翼身结合框的可靠性安全载荷,建立全新的结构刚度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求解刚度指标。然后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基于应力应变特性和拓扑优化分析结果,优选设计参数,提出改进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改进达到了结构刚度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飞机火烧构件检测中应用温色对比法能否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这一问题,选用LC4CS、TC4、1Crl8Ni9Ti为试验材料进行烧伤模拟试验,对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与机械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材料的颜色变化与组织结构的变化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短时的热变色有时与低温长时间的热变色相近;依据构件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构件所受温度的高低容易产生大的误差。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安全与可靠,必须与其它检测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