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航天器工程》2015,(4):111-117
调研了基于商业现货(Commercial off-the-shelf,COTS)单体的锂离子蓄电池组在空间应用中的发展历程和使用现状,从电池组拓扑结构、防短路和防开路设计、均衡管理策略、充放电控制以及机、热设计的角度,对比了COTS单体蓄电池组与空间专用电池组的差别,分析得出了基于COTS单体的锂离子电池组的技术特点;归纳了基于COTS单体的蓄电池组应用于空间会带来的影响,并梳理出研制和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针对商业货架(COTS)产品在LEO (低地球轨道)卫星上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的现实情况,简要剖析了航天COTS产品标准化的内涵与外延,介绍了航天COTS产品标准化的实施进展,探索提出了适用于航天COTS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几点措施与建议,为我国LEO卫星星座建设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推进,空间无损检测技术成为确保飞行器长期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由于空间环境条件与地面差异大,以及特殊的活动限制,使空间采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苏联等航天先进大国就开始探索在空间实施无损检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法,并开发了一些检测装置。文章对空间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情况进行论述,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陈杰  侯丹 《中国航天》2011,(1):19-22
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是一家员工总数只有千余人的私营航天企业。自2002年建立至今的8年时间内,该公司接连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低成本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赢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合同,  相似文献   

5.
2005年2月,NASA探索系统任务理事会“人的健康和效能”办公室、航天操作任务理事会、空间和生命科学理事会和约翰逊航天中心空间和生命科学理事会“航天医学空间探索研究和技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航天医学路线图一一项减少人类太空探索风险的战略》的报告,正式公布了NASA航天医学路线图计划。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托负责担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组织、实施、管理以及总体技术支撑等工作。具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6,(5):48-48
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称。它将研制一种可乘7人的低地轨道可重复使用飞船。并希望借此竞争美国航宇局目前由航天飞机承担的部分任务。称为“龙”的该飞船可说是阿波罗和联盟号飞船的混血儿,但能重复使用,将由该公司的“猎鹰”9火箭发射,已作为“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项目的竞标方案提交给美国航宇局。该局已为COTS项目拨出5亿美元款项,以鼓励私营公司填补从航天飞机退役到“机组探测飞行器”启用之间美在航天能力上的空白。估计有lO多家公司参与竞争,其中空间居室和太空开发两家公司已透露它们中标的消息,但航宇局并未公布哪些公司和共有多少家公司入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国内外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在分析空间任务的发展趋势,以及能源、动力、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需求变化的基础上,认为在未来载人航天任务中,能源、动力、生保物质互用的解决方法是摆脱依赖地面支持、实现自主和可持续保障的最优途径,并指出了PEM水电解技术作为实现这一技术途径的关键环节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空间堆核动力技术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基于太阳能、化学能的空间电源与空间推进技术,其技术能力的发展已接近极限状态,未来亟需开发基于核能的先进空间动力技术。针对低成本空间轨道运输、高功率载荷航天器、深空探测器、行星表面探测与开发等应用场景,以空间堆核电源为重点,分析了国际发展现状和未来航天需求,分别针对大功率(100 kWe~1 MWe)和小功率(1 kWe~10 kWe)应用需求,提出了技术主导方案,围绕主导技术方案梳理了关键技术,为我国空间堆核动力技术发展规划和预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航天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够显著压缩研发时间与成本的商用货架产品(COTS)在航天装备中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因此如何对COTS开展试验鉴定以保证航天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文章从横向范围、纵向深度及存在问题3个维度全面立体地对美军航天装备COTS试验鉴定工作进行阐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我国开展航天货架产品试验鉴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美、俄、欧盟以及日本等航天强国的空间对抗发展态势为研究背景,分析当前世界空间对抗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梳理各主要航天强国重点发展的武器装备、积极推进的演示验证项目以及着力打造的技术能力。基于对世界各主要航天强国空间对抗领域关键技术能力的研判和分析,结合我国空间对抗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当前在空间应用产品体系、研发方向和水平、产品服务与市场以及技术储备等方面的差距,提出我国空间应用产品领域的发展方向,有效支撑我国空间应用产品建设。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电源技术的发展马宗诚;李雨庆空间电源系统是各种航天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系统之一。它一般占整个航天器重量的15%~30%,是航天器完成预定任务必不可少的前提和保证条件。随着航天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对空间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  相似文献   

13.
王鹏 《火箭推进》2004,30(1):40-43
空间航天器的推进装置,因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在历史上就趋于专业化.这些技术要求往往不适用于地面系统.这些特殊要求包括:安全性-推进剂常常是较危险的,如有毒、有害、易燃或压力高等;特殊的环境-热环境、机械环境、辐射和失重状态;可靠性-一旦进入轨道,就不可能再有机会更换出了故障的装置.推进系统装置可分为两类:推进剂贮箱和火箭推力器.它们除了应用于空间技术,在其它方面并无用处.因此“商用成品化“(COTS)的思维似乎不太合适.然而,通过工程改进推进系统,COTS在材料和加工方面可降低成本和风险.本文将描述推进装置的典型应用并介绍萨里太空中心是如何使用COTS理念的.推进系统的管路是由各种用电子和机械控制的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压力调节器、过滤器和温度传感器等构成.它们既可作为空间项目的特殊工程进行研制,也可采用COTS作为航天设备的替代产品,萨里太空中心侧重于后者.通过有所创新的系统设计,COTS装置完全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14.
《运载火箭与返回技术》2007,28(3):F0002-F0002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刊物。主要报导中国航天返回领域和空间遥感技术领域的有关航天返回与再入技术、降落伞技术、航天新材料新工艺、空间遥感等技术及其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文章形式主要为科技论文和综述性文章。它是目前我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目前,许多大专院校和航空、航天、军队研究单位都在订阅本刊,其中,国家图书馆、北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大型权威图书馆均有收藏。  相似文献   

15.
自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开辟了载人航天飞行史以来,美国、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开展了载人航天活动。本文以大量的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实例为基础,对人上天究竟干什么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指出人机组合系统是航天军事应用和开发空间资源的有效模式,并从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和社会效果诸方面分析了载人航天的意义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音频、视频及静态图像通信 (简称 A/ V/ SI)是空间任务 (包括无人的及载人的航天任务 )中的重要业务。对 CCSDS关于 A/ V/ SI通信业务建议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 CCSDS建议的音频、视频及静态图像的质量标准、编码方法和编码参数等与 ITU - T的有关建议是相互兼容的 ,对CCSDS的 A/ V/ SI通信建议在空间任务中的应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7.
纵览对地观测卫星与载人航天领域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系统应用的角度,评述空间磁记录器的特性,简介各种典型空间记录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磁光盘、固态存储技术在空间的应用,展望了国外未来载人航天任务的数据存储要求与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6,(4):81-86
随着商用现货(COTS)器件在空间任务中的广泛应用,COTS器件的抗辐射加固显得尤为重要,针对COTS器件在空间环境下易受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冲击而产生辐射效应的特点,文章结合三模冗余(TMR)技术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重构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TMR的可重构星载处理单元抗辐射加固方法。通过基于Markov过程的可靠度分析可知,冗余和重构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处理单元具有更强的容错能力。文章利用实验模拟验证了该星载处理单元的各项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此处理单元能够屏蔽单模故障,并能够定位和修复由空间复杂环境引发的软错误。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于两天后与在轨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旨在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此次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相似文献   

20.
《航天返回与遥感》2009,30(1):F0002-F0002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刊物。主要报导中国航天返回领域和空间遥感技术领域的有关航天返回与再人技术、降落伞技术、航天新材料新工艺、空间遥感等技术及其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文章形式主要为科技论文和综述性文章。它是目前我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目前,许多大专院校和航空、航天、军队研究单位都在订阅本刊,其中,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大型权威图书馆均有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