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高频光电导衰减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基本原理,设计了半导体少子寿命测量系统,并在二极管检波电路的基础上,对信号处理系统进行了改进。该信号处理系统采用反馈式检波电路,相比于传统二极管检波电路,运用运算放大器的反馈原理减小了检波二极管压降产生的误差,同时结合二极管嵌位作用,减小了运算放大器压摆率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系统的检波能力。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检波电路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有效提升了测量系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肖特基二极管检波六端口反射计的非线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非线性模型。在经过对非线性特性的校正后,有可能扩大测量范围,提高测试精度。实验表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用于压电料位计的微弱信号检测电路,从防积分饱和电荷放大、带通滤波、精密检波、两级比较和逻辑控制五个方面介绍了其工程实现。能够实现单极性电源供电处理交流信号,实时监测料位计输出电荷大小,并转换为开关信号输出;具备灵敏度调节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物料的阻尼特性,有针对性地设置动作阈值;能够根据用户需要设置输出电平极性,提高了料位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结合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无源互调干扰信号会对无线通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干扰无线通信系统,严重时阻塞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传输通道。为了定量分析无源互调干扰信号对直扩系统伪码捕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无源互调干扰下直扩系统模型,考虑卫星接收机中噪声的影响,采用修正柯西分布概率密度模型,分别对平方律检波器捕获方法和平方检波累积器捕获方法在无源互调干扰下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高信干噪比下无源互调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比噪声小,90%捕获检测概率下相差2.92dB;采用平方检波累积方法可获得一定的累积增益,90%捕获检测概率下的累积增益为2.36dB。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电磁超声检测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研究和设计了基于超外差接收正交相敏检波技术的电磁超声检测系统.应用该系统分别对铝合金、碳钢和不锈钢试样进行了检测,对接收信号进行了正交相敏检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同原始接收射频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中频放大器和相敏检波器中低通滤波器的带宽设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外差接收正交相敏检波技术在铝合金、碳钢和不锈钢等非铁磁性或铁磁性金属材料的电磁超声检测中可以起到去噪、提高信噪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利用功率检波电平实现对宽带雷达信号源的输出功率进行功率定标的方法,通过制定衰减表自动装载和规避不同工作环境条件下(主要是微波机箱的工作温度)引起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7.
旋转变压器输出以角位置正余弦为包络的调幅信号,一般通过检波与解调获取角位置及角速度信息.检波后信号往往存在直流偏置、幅值不等和相位偏移,对其进行标定是实现高精度解调的前提.针对检波后信号的标定问题,提出了一种离线自动标定方法.设计状态观测器,对检波后两路信号的幅值及直流偏置进行估计;构造二元二次目标函数,利用梯度估计法,获取相位偏移.理论分析表明,与仅采用梯度估计法相比,此方法避免了目标函数多解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参数选择容易,具有较高的精度,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交流小电流测量是交流阻抗测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分析了交流小电流测量对交流阻抗测量的影响,提出采用数字相敏检波原理测量交流小电流的方法,利用互相关技术有效克服放大器噪声对交流小电流测量的影响,完成了交流阻抗测量的预期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VXI总线测试系统及其总线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VXI总线测试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同时对VXI总线系统的几种控制方式进行了比较。在工程中 ,系统控制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被测对象的测试需求、数据传输速度及系统体积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中能量平衡的测试方法问题,虽然已有不少文章和资料进行了介绍,但由于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不同和目前一些测试手段的限制,测试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从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系统地总结了水泵、风机、电动机、电力拖动装置及空气压缩机的测试和计算方法,对测试中的一些难以测量的量,也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测试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HOTDISK在工程材料导热系数测试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用HOTDISK对气凝胶粉体、保温毯和保温绝热板的测试,对比了不同时间段测试结果的波动情况,根据数据波动规律给出了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英国已经使用了十来年的最高级微波衰减测量设备现在开始过时了。为了使之更现代化,近来买了两台微波合成信号源。本文叙述用这两个源研制的五套不同的测试系统。(1)0.05—18GHz 并联50KHz 替代系统.用一个感应分压器作为参考标准;(2)低漂移的串联50KHz 替代系统;(3)采用相干检波的串联替代系统,其动态范围达150dB;(4)一个用于自动校准程控衰减器的0.05—18GHz 电压比系统:(5)一个用于精密测量波导壁损耗的非常稳定的微波电桥。  相似文献   

13.
为突破实际测试当中的局限,研究了横电磁波传输(TEM)室频率范围的扩展方法。运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相关原理,通过分析TEM室壳体开缝对高次模的影响,利用壳体表面电流分布变化规律和波导缝隙天线原理重新解释了开缝对高次模的抑制作用,进而提出了一种TEM室壳体表面开缝的设计方法。通过电磁场数值仿真,验证了抑制高次模工程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其控制参数和约束条件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评估;通过加工实物并进行实测,进一步验证了新方法的效果。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开缝抑制高次模的工程方法能够在不减小测试空间与影响主模传输的前提下,将测试带宽扩展了42.9%。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卫星控制系统测试通用化需求,提出了基于ATS(automated test system)结构及ATML(automatic test markup language)标准的测试平台实现方案.将通用测试平台分为通用测试站、测试适配器、综合开发及运行环境三部分.通过ATML标准及面向信号的系统描述方式,使得测试需求和测试能力解耦.根据通用测试平台提供的测试能力,按照不同卫星的测试需求对其进行配置,能够实现测试平台的通用化.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自动测试系统大多数采用串行测试的工作方式,测试效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建立了基于图论的测试任务关系模型,用"图"来描述测试任务占用仪器资源的情况,将测试任务调度的工程问题转化为图论中的数学问题.在测试任务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任务调度算法:CTG算法和CTG-T算法.对于多个测试任务,利用这两个算法可以得到并行度最大或者测试时间最短的任务分组方案,能有效地实现并行测试.这两个算法是基于图的染色理论得到的,对其正确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例仿真.两个算法已经在实际系统中得到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能够大大提高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6.
提高低导热材料表面温度均匀性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低导热材料的高温热导率测试装置特点,确定了在整体加热方式下试样表面温度均匀性差是限制测试准确度提高的一个原因,提出采用分区加热的方法改善试样表面温度均匀性。选取三种不同热导率范围的材料作为被测试样,分别做了试样整体加热和分区加热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整体加热方式只能在试样表面中心有限区域形成均温区,而分区加热方式能显著改善试样表面温度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相位噪声对雷达系统的影响,这是毫米波精密制导技术的关键课题之一。详细给出了毫米波脉冲放大链相位噪声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以及系统各部件的研制,并阐述了一种独特的测试定标方法,为工程现场应用及测试系统的推广,提供了精确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模型驱动测试中,针对测试模型的存储测试问题,提出了单元素、单个测试元模型、组合测试元模型等测试覆盖准则,并通过实例化的方法生成了测试用例,讨论了测试结果的判定方法.在Eclipse平台上,借助于JUnit框架实现了模型存储测试.通过分析不同数量级的测试用例对执行效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测试覆盖准则和相应的JUnit测试代码规模之间的关系,为测试元模型的设计与存储提供了实践指导,并表明JUnit框架可以用于基于元模型的测试.提出了一个基于JUnit和元模型的自动测试框架——JMetamodel,可以用于模型存储以及模型转换的测试.   相似文献   

19.
工程表面结构的粗糙度和波纹度之间一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它们的产生原因及对零件表面性能的影响却是不同的.最近被国际标准所采纳的莫逖夫法(MOTIF)则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分离未滤波轮廓的粗糙度和波度的新方法.对MOTIF法的基本概念、参数和表征方式作了初步的研究,并对几种传统的精加工方式加工的样块表面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航天器复杂程度和指标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可信系统级地面测试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对航天器控制系统高可信地面测试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探讨.提出了测试可信度的定义,并以航天控制工程为背景分析了测试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柔性化原型测试、航天器控制系统指标专项测试、高可信动力学建模、高可信信号源技术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