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采用树脂的粘度-温度曲线、凝胶时间-温度曲线、DSC法确定了树脂的固化工艺.比较了溶液法和热熔法制备的预浸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热熔预浸料复合材料湿热性能高于溶液预浸料.对复合材料断面进行扫描电镜分析,断面的纤维和树脂粘接良好.  相似文献   

2.
文摘从树脂工艺性、预浸料结构及成型工艺等方面介绍了预浸料-真空固化复合材料工艺特点,简要总结了预浸料-真空固化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并对预浸料-真空固化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高韧性预浸料用环氧树脂体系黏度对预浸料加工工艺的影响,探讨了涂膜和预浸复合工艺参数对预浸料质量的影响,采用热熔法工艺成功制备了高柔性低面密度预浸料。评价了预浸料的质量参数,单层厚度达到(25±5)μm,具有优良的粘结性和铺覆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厚度预浸料,高柔性低面密度预浸料复合材料的层间断裂韧性、层剪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9%、27.7%和15.3%。微观形貌观察表明高柔性低面密度预浸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RTM成型工艺中的定型、预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贫胶预浸料-RTM成型工艺。采用湿法预浸工艺制备了贫胶预浸料及正常胶含量的预浸料,对比了贫胶预浸料-RTM工艺成型的复合材料及预浸料模压工艺成型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RTM工艺过程中,树脂的流动充模过程可以有效排除附着于贫胶预浸料中的气体,减少孔隙等缺陷出现的概率,复合材料的内部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保证。同时,力学性能测试表明,贫胶预浸料-RTM工艺成型的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及冲击后压缩性能优于预浸料模压工艺成型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预浸料铺放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控制自动铺带成型工艺参数,针对自动铺带成型工艺过程,分析了自动铺带成型过程中温度对预浸料铺放效果的影响.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作用下,根据温度对自动铺带过程中预浸料基体流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弹性理论来计算预浸料形变的方法.针对预浸料的铺覆性和形变进行自动铺放试验,验证了在自动铺带过程中温度对预浸料黏附性和带...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自动铺放过程中预浸料层间粘结性能与铺放工艺的关系,自行设计了一套模拟高速铺放过程的预浸料粘结性能测试系统,采用自动铺放和剥离实验分开进行的"两步法"作为粘结性能的测试方法。利用该测试方法研究了CCF300/BA9916-2环氧树脂预浸料的自动铺放粘结性能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铺放工艺参数对预浸料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运用正交实验,确定了各铺放工艺参数对预浸料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预浸料层间粘结性能随着铺放压力和铺放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铺放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铺放温度对预浸料层间粘结性能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铺放压力,铺放速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单向带预浸料工艺对结构中纤维取向的制约作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单向带预浸料工艺对结构中纤维取向的制约作用模型,在对CATIA的二次开发基础上,编制程序模拟单向带预浸料工艺对结构中纤维取向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机内饰用阻燃环氧树脂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一种无卤阻燃环氧树脂,并采用热熔法预浸工艺制备出玻璃纤维织物增强环氧树脂预浸料。通过DSC、流变仪等手段对树脂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将树脂与玻璃纤维织物进行复合制备预浸料并通过热压罐成型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无卤阻燃环氧树脂及预浸料具有良好的工艺加工性,用其制备的复合材料试验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垂直燃烧/水平燃烧、热释放速率、烟密度、烟毒性各项性能均可满足CCAR等适航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该论文讨论了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预浸工艺,预浸料的贮存性能以及成形工艺,该树指适合于湿法预浸,预浸料粘性适中,室温下的粘性贮存期大于14d,后固化温度低于200℃,加压带较宽,具有较佳的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10.
力学性能优异、使用温度区间广、可二次加工等独特性能使得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预浸料得到长足发展。热熔法是一种精确高效的热塑性预浸料成型方法,而如何实现PPS、PEEK等高黏度树脂熔体对连续纤维束的均匀、充分浸渍是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首先,基于Darcy定律提出了4个浸渍理论模型,充分考虑了工艺温度、压力、加工阶段及纤维束形状对浸渍程度的影响,为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预浸料生产线的搭建和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然后,对国内外连续纤维强热塑性预浸料的研究及产业化现状进行对比:国外相关产业发展成熟,预浸料种类繁多且在军机、民机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对国内实行严厉的限购政策;国内,高性能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预浸料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急切的需求,介绍了北航热塑团队自主研发的热熔法制备连续纤维增强高性能热塑性预浸料的中试生产线,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C/C复合材料CVI工艺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软计算在工艺优化与控制的应用,以性能模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今模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C/C复合材料计算机模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电热解法快速致密C/C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工艺以液烃为前驱体,多孔碳坯浸在液烃中一次完成致密化。沉积温度为800℃~950℃时,坯多经2h~3h致密,其密度达1.62g/cm^3~1.74g/cm^3。以环已烷为前驱体制备的C/C试样具有良好的耐摩擦性能,动摩擦系数为0.2~0.4,静摩擦系数为0.25,每次刹车磨耗的0.89um,满足高性能刹车材料的要求。此外,该工艺所需设备结构简单,工作尺寸放大不受技术性限制,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低成本、快速致密C/C材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C/C复合材料常见的内部缺陷,以及利用CT技术对C/C复合材料的内部缺陷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结果表明,CT检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完全可以满足C/C复合材料内部缺陷的检出要求;但应注意伪像与产品自身缺陷的区别,以避免产生误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航天装备对防热、承载、多功能材料和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也给C/C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防热、高温承载、高导热以及非烧蚀低密度防热等功能及结构实现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发展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飞)于今年2月26日正式向国内外供应商发放了大型客机动力和机载系统国内外供应商信息征询书。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在3月6日透露,大型客机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首型国产大飞机将命名为“C919”。他表示,C是China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字母,同时还有一个寓意,就是我们立志要跻身国际大型客机市场,要与空客(Airbus)和波音(Boeing)一道在国际大型客机制造业中形成ABC并立的格局。C919的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我国首型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而“C919”之后未来的型号也可能命名为“C929”,其中“29”代表这一机型的最大载客量为290座。吴光辉称,我国大型客机将以单通道150座级为切入点,采用超临界下单翼、翼吊先进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常规尾翼和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的常规布局形式。他们争取用8年左右时间努力研制出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方面更具竞争力的大型客机。中国商飞C919飞机方案公布后,世界航空发动机和机载系统公司的CEO们便开始了走马灯般的来华行程,希望C919的出现为他们带来新的机会。本刊记者在寻访了多家发动机和系统制造商后,给出了一份供选的“超市”清单,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C/C复合材料(Carbon/Carbon Composites)即碳纤维增强碳基复合材料,是由基体碳和一维或二维的增强碳纤维组成,其制备过程是将基体碳充填到碳纤维预制体中[1]. C/C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大热容、良好的导热性能、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已成功地应用于火箭喷管喉衬、涡轮叶片、导弹端头帽、刹车片等航空航天领域[2].航空发动机轴间密封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热性能、低而稳定的摩擦系数以及高速旋转产生的巨大离心力所需的高强度,这使得C/C复合材料成为首选轴间密封材料[3].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三向碳/碳材料的烧蚀性能,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研制的FD—04F电弧加热器上对三向碳/碳材料进行了滑行试验,测出了三向碳/碳材料的转接压力。试验结果表明:滑行试验在测量转接压力方面是有效的,并给出了三向碳/碳模型的转授压力数据和最终外形形状。  相似文献   

18.
C/C刹车材料用抗氧化涂层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一种以磷酸、磷酸盐、硼化物等为原材料的磷酸盐涂料,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处理后,对其抗氧化性能及表面微观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50℃烧结的涂层氧化防护性能明显优于900℃烧结的;在700℃氧化30 h后,最小氧化失重率仅为1.76%,氧化后涂层仍然保持完整致密;经过900℃、3 min<=>室温、2min循环30次和l 100℃、3 min<=>室温、2 min循环10次的连续热震后,失重率为1.97%,涂层与C/C基体结合良好,涂层的热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9.
国内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涂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点阐述国内近几年来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研究新进展,总结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涂层制备新工艺和对已有工艺的改进方法,结合碳/碳复合材料的应用背景对抗氧化涂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目前的研究结果尚达不到严酷环境下的应用要求,下一阶段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涂层将重点解决室温至1700℃全温度段和高温燃气高速冲刷环境下对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保护问题,降低涂层制备成本的同时,开发可长时间应用于1800℃的高温涂层.  相似文献   

20.
C/C复合材料烧蚀形貌测量及烧蚀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C/C复合材料试件的表面细观烧蚀进行了常压下的亚、超声速和高压下的亚音速烧蚀形貌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分析了C/C复合材料在上述情况下的质量损失规律。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在亚音速流场的条件下,z向纤维束首先发生剥蚀,当压力升高时,碳布会发生层间剥蚀的现象;而在超音速条件下,碳布更容易发生剥蚀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