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分析了虚拟数控车削加工中的技术难点和各种相关因素对加工的影响,建立了车屑、冷却液、车削力的数学模型,利用Visual C 语言和OpenGL技术,对在虚拟数控车削加工仿真环境下的车屑、冷却液、车削力进行了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数控车削中刀尖圆弧半径对加工精度影响,得出其误差计算方法;阐明数控系统在数控车削加工过程中刀尖圆弧半径补偿原理,指出编程中注意的问题,以保证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3.
由于弯曲变形的影响,在车削细长轴类零件时车削厚度随车削位置发生变化,使最终成型零件呈现两头小中间鼓起的木桶状,影响零件精度.本文从切削参数入手,从理论上预测了车削轴类零件的车削力和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4.
机匣件作为航空发动机的重要零部件,是一种典型的薄壁件,其尺寸大、壁薄以及刚性低等特点使得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工件变形、刀具震颤,造成加工精度不达标,以及加工表面质量差等问题。本文建立高温合金常规车削与激光加热辅助车削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最大误差为10.1%,最小误差为5.5%,平均误差为7.8%,处于可接受范围。然后建立常规车削与激光加热辅助车削薄壁件模型,研究激光加热辅助车削对薄壁件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车削相比,当激光照射温度达到650℃以上时,激光加热辅助车削切削力分别下降了20.2%、19.8%和15.2%。激光加热辅助车削能够降低车削薄壁件过程中的加工变形。与常规车削相比,激光加热辅助车削薄壁件时,加工变形量分别降低了15.6%、12.7%和13.3%。  相似文献   

5.
SiCp/Al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其在加工中会出现较高的切削力和切削温度,从而降低其车削加工表面质量和精度。为探究超声椭圆振动作用及车削工艺参数对SiCp/Al车削的影响,在ABAQUS中建立了SiCp/Al超声椭圆振动有限元车削仿真模型,优化了SiCp/Al微观几何建模方法,对车削模型进行验证并开展车削仿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椭圆振动车削可有效减少亚表面损伤、表面裂纹等缺陷。通过变切速和变切深单因素试验,发现随着切削速度和切削深度增加,普通和超声车削主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均增大,超声椭圆振动技术可有效降低SiCp/Al车削过程的主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在所选参数中,切深100μm、切速200mm/s时超声作用降低切削力作用最大;切深20μm、切速600 mm/s时超声作用降低切削温度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数控车削加工仿真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实际加工情况提出了一种虚拟NC车削加工的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原理。在Visual C++平台上利用OpenGL技术建立虚拟加工机床数字化模型,用C++语言实现物理仿真相关的各个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虚拟环境下数控车削加工的几何仿真及物理仿真,实现产品的虚拟车削制造。  相似文献   

7.
铍材作为一种典型难加工材料,其加工方式主要为车削,但铍材较硬较脆,经常会出现局部断裂以及锐边崩边的缺陷;切削力作为影响刀具磨损以及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预测车削铍材的切削力对选取切削参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力学分析的半经验预测公式建立了一种基于热力耦合的铍材车削切削力预测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发现,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数值拟合良好,整体误差为10.79%,误差范围为2.96%~20.53%。研究分析了不同切削参数下刀具磨损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变化机理,为铍材车削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CAD/CAM软件的使用对高速加工零件精度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钛合金在放电诱导和助燃氧气的共同作用下能通过自身燃烧反应被蚀除,随着助燃氧气压力增大,钛合金蚀除速度增大,但是当气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爆炸,影响材料成形精度。针对钛合金放电诱导烧蚀高效车削加工提出了基于可控燃爆机理的新加工理念,即通过定量高压复合低压进气系统以实现钛合金在加工过程中处于可控燃爆状态,以增加钛合金蚀除速度。并与只通入低压氧气的加工方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可控燃爆机理的车削加工,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前提下,通过间歇定量高压助燃氧气实现钛合金燃爆的可控高效加工,其蚀除速度远远高于只通入低压氧气的放电诱导烧蚀车削。  相似文献   

10.
薄壁件车削加工时,已加工表面存在的残余应力将影响工件的使用性能和疲劳强度.阐明了薄壁件车削加工过程中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影响车削残余应力的因素;总结了目前国内常用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介绍了几种可行的用来控制和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布式的虚拟车削加工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分布式的虚拟车削加工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确定了软件系统结构,选用CORBA作为开发方法,利用VC 语言和OpenGL技术相结合成功地开发了一个基于分布式的虚拟车削加工仿真系统。同时对程序的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由于航炮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在热校靶靶试精度调整过程中面临地面热校靶靶试精度低问题,需要依靠进行反复的实弹射击,而这一过程通常要花费很大代价(消耗弹药、降低航炮的使用寿命等),利用仿真技术建立航炮仿真模型,并将其置于虚拟试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1],找出热校靶弹着点的分布规律,应用到地面热校靶,有利于实现航炮的靶试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缩短靶试周期。本文采用CATIAV5平台建立航炮系统仿真,通过仿真模型的研究[2],提高热校靶靶试精度。  相似文献   

13.
融合机床精度与工艺参数的铣削误差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熊青春  王家序  周青华 《航空学报》2018,39(8):421713-421713
为弥补现有五轴联动数控铣床加工飞机结构件的加工精度评估系统的不足,提出利用机床精度检测数据和零件特征及其工艺参数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飞机结构件加工误差预测模型。通过完成训练的网络权值分布,计算出各输入指标对最后评估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分析检验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经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得到的结果和样本零件的三坐标测量机测量数据基本吻合,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有效性。该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地融合机床精度检测数据和零件特征及其加工工艺参数,对飞机结构件的铣削加工误差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运载体长航时、高精度的导航需求,解决系统可观测性弱导致的航向角易发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非线性组合导航系统的用于提高航向角估计精度的算法。通过采用单天线GNSS航向角作为量测量进行航向约束,解决了MEMS-SINS/GNSS姿态估计中航向角可观测性弱、估计值收敛差的问题;通过转弯判断规则和常规无迹卡尔曼滤波改进算法,抑制了偏流角对系统估计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地抑制了航向角估计精度差的问题,水平姿态精度达到0.01°,航向角精度达到0.1°,提高了系统的导航精度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四轮起落架飞机地面滑跑转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飞机对其地面滑跑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要求能够在条件更加苛刻的环境下运行.以四点式起落架布局飞机为研究对象,基于阿克曼转向几何原理,推导该飞机地面滑跑时两个前轮之间的转角关系.在Adams/Aircraft中建立四点式起落架飞机虚拟样机,并进行其地面滑跑仿真分析.探讨四点式起落架飞机不同前轮作为主动操纵轮时,对转弯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滑跑条件下,当前轮操纵转弯时,四点式起落架飞机比常规的前三点式起落架飞机拥有更小的转弯半径;当主轮差动刹车转弯时,四点式起落架飞机的转弯半径略大于三点式起落架飞机;四点式起落架飞机的两前轮同时为主动操纵轮时,飞机的转弯半径最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Loop算法对实际的复杂曲面的初始网格进行了递归重构,并把递归后的模型导入UG加工模块中进行处理,获得了相应的数控加工代码。然后对之进行了数控仿真与加工参数对表面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插补算法数控插补精度很高,完全能满足复杂曲面超精密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限差分法对金属零件在数控机械加工过程产生热量的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为计算金属零件热应力变形提供基础,是虚拟制造中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规划虚拟仿真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民用飞机地面转弯时重心侧向过载系数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民用飞机地面疲劳载荷进行计算分析,对于结构减重和保证飞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民用飞机地面转弯时的受载情况,重点分析地面转弯速度与转弯半径的变化关系,并基于现有的地面转弯侧向载荷谱,确定民用飞机地面转弯时的重心侧向过载系数的取值范围。通过对比国外机型的实测数据,给出进行疲劳当量分析时,地面转弯时的侧向过载系数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文摘复合材料壳体采用手工划线定位零件的装配方式,精度低、重复性差,对工人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利用金属划针会造成复合材料壳体表面损伤,为改变手工划线定位现状,提出利用数控设备结合喷涂设备完成零件位置线标记,为保证零件位置轮廓准确性,开展等距喷涂技术研究,构建数控定位轨迹方程,通过数控系统硬件连接组建零件定位系统,通过数控设备结合喷码装置实现复合材料壳体表面零件轮廓位置的喷涂标记,零件定位精度可以满足±0.1 mm的要求,实现了数控定位代替手工操作方式,提升了复合材料壳体零件定位精度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