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宋健 《中国航天》2005,(8):13-16
空间监测数据表明,太阳系内空间微粒较多,大于1厘米的碎粒每平方米每年碰到1个的概率为10-6(见图1)。为防止与小行星或彗星相撞,飞船上应装有预警雷达,预先发现和改变轨道,避免直接碰撞。当飞出小行星带(5天文单位)和凯珀带(500天文单位)以后,这种撞击概率比过去估计的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2.
光波 《中国航天》2008,(1):31-36
较高的年经济增长率,IT技术日益得到全球认可,科技进步引人瞩目--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印度有望在2015年之前成为亚洲经济强国.为保持这种崛起的势头,印度正在重新确定其航天计划的重点,包括在21世纪前十年内开展绕月探测以及研制发射性能更高的运载火箭和先进的通信及对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3.
对航天标准化中的航天、航天系统、宇航、宇航系统等常用的几个术语作了评述,提出对不同的理解应统一到标准上,并理顺各种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载人航天事业自上世纪60年代启动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遭受了很多挫折。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次进入太空——这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同时也是人类首次登月;上世纪70年代初启动的航天飞机计划,成功飞行了130多次,但历经了"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爆炸两次惨重事故,最终于2011年终止;冷战结束后,多国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成为人类太空探索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为人类飞往更远的太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俄、欧、日、印等国都在加速航天装备建设和更新换代。主要航天国家面向未来可能的强对抗环境,推进航天装备体系走向弹性、分散,各类装备性能水平持续提升。一主要国家发展规划1美国航天装备体系向弹性与分解方向发展美军近期开始规划下一代航天装备,2013年《弹性与分解式空间体系架构》等明确航天系统发展的顶层思路和航天体系转型发展的方向:在保持现有骨干装备持续  相似文献   

6.
天兵 《中国航天》2004,(7):19-22,26
经过多次推迟。原定在2003年10月发射的中国台湾“中华卫星”2终于在2004年5月20日由美国的金牛座XL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该卫星由于分辨率为2米,可用于军事目的,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台湾“国家太空计划室”“华卫”2卫星项目负责人陈正兴博士称。该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近实时成像来观测和监视台湾本岛和离岛及其周围海域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以满足民用需要。同时他也承认。“华卫”2所搜集的图像数据可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军事领域。它还能观测研究高空向上闪电的“红色精灵”现象(离地30~90千米的高空大型雷暴系统的一种放电现象)。“华卫”2是世界上第一颗用于研究此罕见现象的卫星。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世界航天发展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年。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向未来,纷纷出台了雄心勃勃的航天发展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航天预算不断增长;一些大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多项新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先后面世,低成本快速发射小型火箭研制进展迅速并取得重要成果;新型军用和民用卫星相继升空,研制计划取得新的进展,新一代卫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空间攻防对抗也有所进展;载人航天受到世界关注,中国神舟6号飞船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美国调整载人航天发展途径,美俄公布新型载人航天器详细方案;深空探测有新的突破,行星、彗星和小行星探测取得重要成就,重返月球和火星探测继续成为今后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8.
航天技术发展到今天,发射次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航天活动的活跃程度,但由于所发航天器大小、用途、造价和技术水平等差异甚大,所以单凭发射次数并不能反映各国航天的整体水平.2012年全球共进行78次航天发射(俄罗斯26次,中国19次,美国13次,欧洲8次,伊朗3次,日本2次,印度2次,朝鲜2次,海射公司3次),虽低于2011年的84次,但仍是近几年来次数较高的一个年份.  相似文献   

9.
航天工程数据存储技术正在从传统的磁带记录向固态记录转变。星上固态记录器的设计面临着一些新课题。在我国,固态记录技术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促进我国航天工程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本文试图全方位地探讨航天工程数据固态记录器的设计问题。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航天工程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讨论固态记录器目前常用的和富有发展潜力的半导体存储器。第二部分讨论空间辐射环境、单粒子效应及其预测方法。第三部分介绍辐照加固、容错设计、封装工艺,以及典型固态记录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阳光 《中国航天》2012,(2):14-21
历年的全球航天活动总是有喜有忧,有机遇也有挑战,2011年也不例外。单从发射次数来看,这一年是全球航天活动相当活跃的一年。全年共进行84次发射(俄罗斯33次,中国19次,美国18次,欧洲5  相似文献   

11.
子力 《中国航天》2008,(5):28-33
英国2月14日公布了其新的民用航天战略,题为《英国民用航天战略:2008~2012年及更远》。该战略文件提出了英国政府通过共同努力使英国的航天投资——包括政府各部门和私营部门——取得最大效益的总体目标和途径。它还将有助于该国各个机构就其活动和投资做出各自的战略决策。现予连载发表,以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2.
范斌  紫晓 《中国航天》2010,(12):20-2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愿景的实现:主题目标 2008~2012年的关键主题目标是: 发展未来经济 1)扩大科学基础的利用范围.目标是使与航天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科学基础存在互动关系的企业数量翻一番.  相似文献   

14.
宗树 《中国航天》2005,(3):18-24
与2003年相比,2004年的世界空间活动较少,尤其是军用卫星发射数量大幅下降,但空间探测取得了辉煌成果。本文分卫星、空间探测、载人航天和私人太空旅游四部分,介绍了这一年世界空间活动取得的进展。(一)卫星1.通信卫星从发射数量上说,卫星依然最多,其中通信卫星仍是"老大"。2004年2月5日、5月19  相似文献   

15.
子力 《中国航天》2008,(6):29-35
愿景:管理不断变化的地球 要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实现社会效益. 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正在日益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而且人类活动正在引起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如今已有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它带来了严重的全球威胁,急需做出全球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不但铸就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范斌  紫晓 《中国航天》2011,(1):28-30
空间太阳能与地面太阳能利用的初步比较(1)资源储量比较(以我国为例)地面太阳能:根据我国国土太阳能资源调查,全国太阳总辐照量均值约为1580千瓦时/平方米(相当于180瓦/平方米)。以1%国土面积的太阳能资源为储量计算,对应9.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太阳能资源储量为170亿千瓦。  相似文献   

18.
陈全育 《中国航天》2009,(12):36-40
从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航天技术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成为人类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航天科技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人类考察、勘探和定居太阳系其他星体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深空探测的对象主要包括月球、行星际和星际。深空探测的目的通常包括观测、勘探和深入三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