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2016年12月28日11时2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高景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首发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专业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商业化运营。  相似文献   

2.
《航天》2010,(2):40-41
2009年12月15日,希望一号科普小卫星伴随着遥感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们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科普试验的公益卫星。这颗承载着众多青少年科技梦想的科普卫星“体重”达60千克,将执行3项神圣“使命”:建立业余无线电空间通讯、进行太空摄影以及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天圆地方”。这颗卫星运行在高度12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宇航学会将于2019年4月23—25日在湖南长沙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航天大会"。大会将结合"4.24"中国航天日开展涵盖政府、国际、学术、教育、科普、商业、展览和文艺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其中"第五届小卫星技术国际交流会"由中国宇航学会先进小卫星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时  相似文献   

4.
北京之行     
金洋 《航天员》2008,(1):42-42
编辑手记:2007年12月1日,来自上海的6位中学生在北京航天城里受到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热情招待,6位中学生当面提问中国首位"太空人",并深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中华航天博物馆,参观中国航天的"心脏"禁地。虽然整个行程仅仅36小时,孩子们却圆满带回了中国航天人解答的"太空问",并目睹长征系列火箭、中国航天员大本营、"嫦娥"卫星"中枢神经"等中国飞天"真家伙"。此次采访活动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组织的"我问星空"上海市青少年航天科普系列活动三部曲之二。"嫦娥"一号发射时,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特别受邀.派出3人小组前往卫星发射现场,直击"嫦娥"飞天全过程。回沪后,制成40分钟的科普片,为上海中小学生送上一部激动人心的"我问星空"开幕大片。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将选拔20位上海"问天少年",撩开"我问星空"第三部的神秘面纱。届时,沪上少年将"举头望星空",朗声"问天",请距地400千米远的国际空间站航天员逐一解答疑问。"航天员俱乐部"栏目特此登出金洋和何晨琳两位小记者的采访文章,在看到以他们为代表的青少年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密切关注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们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支持与鼓励。  相似文献   

5.
《遥测遥控》2013,(2):77-79
主题:促进导航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导航应用专业委员会和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导航应用科技大会",将于2013年下半年(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召开。本届科技大会的主题是"促进导航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将不断地促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数字地球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嫦娥一号"有望于8月完成月球全貌拍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有望于今年8月完成对月球表面全貌的拍摄。由中国科协组织主办的"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在京启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做首场科普报告时透露上述信息。栾恩杰还透露,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预计在6至7年后能投入航天飞行。  相似文献   

7.
环境减灾A、B星应用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综合减灾科技能力已成为各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2008年9月6日,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开展灾害监测有了稳定的卫星数据源,也是我国着力提高科技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建设的第一步,A、B星成功发射以来,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运行管理与应用工作。一年来,针对环境减灾A、B星的特点,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内外相关单位和领域专家,共同开展了环境减灾A、B星CCD、超光谱成像仪、红外相机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应用表明,卫星数据稳定、"三合一"、大幅宽、高重访周期等优势使得环境减灾A、B星颇受用户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宇航学报》2010,31(1)
2009年12月15日10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遥感卫星八号"送入太空,搭载火箭升空的我国首颗为青少年研发的科普卫星"希望一号"也顺利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卫星太阳翼顺利展开,卫星在轨运行稳定,状态良好,标志着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海洋"一号D卫星是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的第4颗卫星,属于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海洋业务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卫星采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AST2000小卫星平台,设计寿命5年。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星上配置5个载荷,  相似文献   

10.
现代小卫星的发展及轨道垃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综述半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和现代小卫星的技术发展,特别是现代小卫星在对地观测、通信导航、空间技术实验与演示、深空探测、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取得很多成就,尤其是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取得了突破性技术成就;其次讨论小卫星所产生的轨道垃圾及其影响和处理;最后提出未来小卫星技术发展十个原则,对未来小卫星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21,30(1):7-14
高分六号卫星是继高分一号卫星之后,又一兼具高分辨率成像和超大幅宽成像能力的卫星,也是我国首颗具备红边谱段的遥感卫星。为了更好地推进卫星的应用,文章对高分六号卫星平台和载荷进行了系统介绍,梳理了高分六号卫星与高分一号卫星的异同点,阐述了高分六号载荷以单相机体制实现超宽成像的创新,总结了精致为用、组网观测的高质量、高精度、高效能卫星技术创新,以及围绕长寿命、高可靠所采取的措施。结合卫星在轨应用,凝炼了高分六号卫星在对月成像、对月相对辐射定标成像、舱外可视化成像及自主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应用成果。文章总结了行业应用的前景,高分六号卫星具有高、中空间分辨率、大幅宽、多谱段成像结合的优点,对大尺度地表观测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环境与灾害监测目标具有多样性、定量化要求高等特点,非常适合光学载荷发挥其信息量丰富、种类多、精度高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上,此类光学载荷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值得学习借鉴。文章重点阐述了应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民用卫星的光学有效载荷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中国第二代"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相关光学有效载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1月19日6时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 这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施的首次宇航发射,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4.
周威 《中国航天》2010,(12):15-16
在世界各大卫星制造商竞争商业通信卫星市场的同时,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市场也渐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阶段。在对地观测卫星市场中,按照技术特性又分为载有被动式光学载荷和主动式合成孔径雷达载荷的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6,(6):122-130
阐述了微纳卫星光学载荷从单一摄像头到应用模式多样的综合系统的发展过程。调研了国外微纳卫星光学载荷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如轻小型化、紧凑化、观测任务多样化和视频成像,主要表现在低成本商业遥感应用,适于新技术演示验证、光学载荷图像产品的网络应用、商用现货(COTS)技术应用、模块化技术体系等方面。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启示:我国微纳卫星光学载荷发展应紧跟国际步伐,瞄准低成本商业遥感方向,建立标准化、模块化微纳卫星光学载荷技术体系;发展颠覆性技术(薄膜衍射成像和液晶可调光谱滤光片用于高光谱成像),积极探索微纳卫星光学载荷研制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正8月10日,随着高分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国家科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又一次拉开了大幕。高分三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多极化、C频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同时也是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它的成功发射和应用,标志着我国低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雷达成像卫星全面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7.
<正>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小卫星技术、管理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拟于2015年6月在京联合召开"2015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期一天。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承办,《航天报》、《宇航学报》、《太空探索》、《神舟报》、《航天器工程》、《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空间电子技术》、《航天返回与遥感》、  相似文献   

18.
李叶飞  曹琼  杨勇  董瑶海 《上海航天》2012,29(4):7-13,26
介绍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现况。提出了由风云三号(FY-3)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卫星组成的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对地观测网构想,给出了三种卫星的主要仪器性能指标。讨论了多载荷综合观测,利用微波波段实现全天候探测,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定标精度,发展无线电(GPS)掩星探测,以及发展主动遥感等极轨气象卫星发展趋势。对我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发展给出了气象卫星向对地综合观测发展、遥感探测技术向"四高两全一多"发展、探测方式向主动与被动结合方向发展、遥感应用向高精度定量化发展、发展专用卫星或小卫星阵列等建议。分析了转动部件与太阳阵耦合抑制、高指向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高数据率数据传输、颤振对高光谱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及减振、主动微波及可见、红外、紫外谱段高精度地面及在轨定标等实现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承蒙各单位领导和专家鼎力相助,2011年第一届小卫星技术交流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和业界的好评。为更好地促进小卫星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秉承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现拟于2013年10月召开"2013年第二届小卫星技术交流会",会议主题为"创新与未来"。本次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办,《国际太空》、《航天器工程》、《卫星应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协办,欢迎踊跃投稿。现将征文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浦江一号卫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颗快速响应型小卫星,于2015年9月成功发射,卫星质量347 kg,运行在高度481 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为高效、高精度识别定位地面大范围广泛而随机分布的电磁辐射目标,浦江一号卫星提出了基于单星电磁信号监测载荷与光学成像载荷综合应用的在轨自主任务规划方案。在轨应用表明:该设计解决了电磁信号监测与光学成像高效协同难题,实现了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时间快于0.10 s,引导指向精度优于0.10°,单次任务连续引导目标数量多于10个,为后续多手段遥感卫星的综合应用及在轨自主任务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