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强化学习的角度,对在轨目标逼近问题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整合制导与控制的端到端的算法.首先对在轨目标逼近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然后对强化学习算法原理进行简介,根据问题特点分析不同强化学习框架的优劣,确定以DDPG作为算法框架,并设计了基于强化学习的在轨目标逼近算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分析了基于强化学习逼近算法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2.
段广仁 《宇航学报》2020,41(6):633-646
首先将非线性控制方法归纳成三类:基于李雅普诺夫泛函的设计方法、基于最优控制思想的设计方法和以线性为主导的设计方法,并对此三类方法进行了简略的综述。然后进一步在此类划分的框架下概述了飞行器控制的非线性方法,并引入了伪线性系统的概念。最后介绍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中的六类典型飞行器控制问题的二阶伪线性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2.0的区域性服务型网络社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基于Web2.0的社区型网络服务(SNS)功能与技术的有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Wiki与SNS相结合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型网络社区的发展优势,并给出了设计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电磁环境的模拟是开展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针对电磁环境逼真构建的问题,基于面向受体实时生成与场景定义相一致的电磁环境的设计思想,提出了一种电磁环境模拟系统设计方法。给出了系统结构框架、场景定义设计和电磁信号生成设计,并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场景定义单元通过对实体、信号环境、行为的编辑实现电磁环境场景自定义,并驱动信号生成单元;信号生成单元采用软件无线电思想,基于预定义场景进行信号模拟,产生真实信号环境。  相似文献   

5.
推导出了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系统操纵空间飞行器姿态机动的精确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基于Lyapunov第二法设计了空间飞行器大角度姿态机动非线性控制律,在设计的同时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双框架陀螺系统奇异鲁棒+零运动操纵律.给出了双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系统奇异性定理,对三个双框架陀螺垂直安装及四个双框架陀螺平行安装两种构形方式进行了奇异性分析.分析和仿真验证了三个双框架陀螺垂直安装构形下系统跟踪常值力矩指令和大角度姿态机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采用PDM系统为主体框架,以流程化设计为主线,过程管理控制为核心,实施基于PDM系统平台的PCB研制工作,并实际应用于航天型号PCB设计中。通过实施PDM系统及PCB流程化设计,实现了航天型号PCB的数字化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框架磁悬浮飞轮用磁阻力磁轴承存在偏转负力矩和洛伦兹力磁轴承气隙磁密均匀性较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球形转子的微框架磁悬浮飞轮,介绍了其结构、工作原理和洛伦兹力磁轴承方案。采用等效磁路法建立了洛伦兹力磁轴承磁路数学模型,得到了其径向偏转力矩和轴向平动悬浮力。利用电磁场数值分析法,对三种洛伦兹力磁轴承方案的磁密和磁通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最优的球面梯形磁钢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15Nms微框架磁悬浮飞轮技术指标,对磁轴承进行了详细实例设计。根据设计结果研制了一台微框架磁悬浮飞轮,并利用线性磁密霍尔对磁轴承气隙磁密进行动态测试。测试结果与优化结果一致,对微框架磁悬浮飞轮系统整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规则判读是航天器地面测试与在轨异常检测的重要手段,具有机理清晰、结论明确、易于工程实施的优点。目前,判读规则制定缺乏指导性框架与模板,不利于规则的有效推开。针对该问题,文章基于航天器电源设计机理与判读方法论,从工作模式分析、冗余遥测一致性、遥测参数功能关联、能源趋势分析4个方面出发,设计了航天器电源智能判读规则框架,并在航天器测试与在轨监测中进行了实例化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智能判读规则框架能提升航天器电源系统异常的实时检测能力,可作为国内航天器电源健康状态监测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航天器虚拟振动试验过程中的数据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Windows消息机制的MSC.Patran软件集成方法,并设计了总体集成框架,针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如集成环境初始化、窗口动态控制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应用该方法和框架研制航天器虚拟振动试验系统,验证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该集成方法能够有效解决Patran与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提升航天大数据软件的数据处理性能为目的,以原有的MapReduce框架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面向国产平台的基于Spark内存计算和数据预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将原软件框架的数据解析算法前移,采用Kafka消息队列对不规格数据进行分布式预处理。针对MapReduce框架消耗内存过大的问题,利用RDD调用机制与Spark内存计算的优势,采用一种基于Spark的快速处理框架,并在国产平台上进行了移植适配。经工程验证,新的基于Spark框架的数据处理性能较之前的MapReduce的数据处理性能有了显著提升,稳定实现了在面向全国产平台的大数据批处理技术的性能优化。  相似文献   

11.
王长庆  王玲 《航天控制》2002,20(1):57-60
在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半实物仿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再入体六自由度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的系统结构与软件系统设计,并探讨了相应的仿真技术途径。试验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为半实物仿真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运载火箭姿控系统三通道数学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载火箭姿控系统开展三通道数学仿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三通道数学仿真软件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在本文中作了阐述。系统单通道、双通道和三通道数学仿真实例表明:三通道数学仿真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系统的全貌和性能指标,能准确地验证理论设计的正确性,能为系统的半实物仿真提供更加可信的参考曲线,同时也为提高姿控系统设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弹道导弹中段监视与跟踪仿真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弹道导弹突防将受到更大的威胁,而弹道导弹中段是攻防对抗集中体现的区域。本文以美国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为参考,对弹道导弹中段监视与跟踪仿真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对仿真模型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的建立可为弹道导弹作战模拟提供研究平台,并可对面向空间预警的信息处理算法进行评估,为中段反导作战的具体影响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吕志峰  张金生  王仕成  李婷 《宇航学报》2014,35(11):1284-1290
根据地磁导航半实物仿真中磁场环境仿真需求,建立了高精度地磁场模拟系统,通过试验说明了系统中建立零磁空间的必要性并验证了磁屏蔽筒的屏蔽效果,同时对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考虑响应时间的前提下,系统能够准确实时地模拟飞行航迹上的地磁总场值,能够为地磁匹配导航半实物仿真提供真实可信的磁场仿真环境。  相似文献   

15.
樊浩  边岗莹  孙江 《航天控制》2007,25(4):68-71
为防空导弹系统性能改进研究和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首先给出了一般防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采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结合动态仿真软件Simulink建立了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该模型具有容易理解,可重复使用,易于扩展等优点,即通过部分模块更换或改变参数等就可对该系统在其他条件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和实际遥测数据基本吻合,表明了该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航天器分布式系统仿真平台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分布式集成仿真平台多操作系统、混合架构、分布式结构、模型管理、试验设计、仿真运行、数据管理的技术特点和功能需求,对相应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制定了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相关设计和实现。平台能够适应全数学与半物理2种仿真工况,满足航天器系统方案设计全面仿真验证需求,并可方便接入商业或自研软件。最后通过仿真实例对平台的功能性能及通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液体推进系统的联合仿真演示需求,基于模块化建模思想,根据守恒方程和状态方程,应用AMESim开发了通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组件模块库并建立了推进系统仿真模型,利用Simulink和LabVIEW开发了仿真控制模块和视景仿真模型,搭建了全系统联合仿真环境与平台.结合某型火星环绕器推进系统的任务要求以及具体构成,实现了该火星...  相似文献   

18.
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仿真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的要求,提出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 间通信系统仿真平台。首先对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进行TTDPN(T\|Timed Discrete Pe tri Net,TTDPN)建模,并建立该模型与分布式仿真平台间的映射。根据该映射关系设计编 队小卫星星间通信仿真平台的逻辑结构和数据流,搭建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仿真 平台。联合空间环境、姿态和轨道等分系统,重点对星间通信系统中信道编译码模块和扩频 解扩模块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 间通信系统仿真平台能够显著缩短仿真时间,提高仿真精度和仿真结果的置信度,提高通信 系统中模块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9.
系统仿真及其在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俊 《上海航天》1998,15(6):53-59
阐述了仿真、仿真模型和仿真系统的应用特点和关键技术,并以战术导弹为例探讨了系统仿真在武器系统研制、试验和降低成本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外80年代以来发展的分布交互式仿真(DIS)系统,它们既包括虚拟仿真,也可将真实仿真和构造仿真接入仿真系统,使仿真的范围大为扩展。DIS技术构建的人工合成环境,是一个多武器平台的网络式综合仿真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可进行武器研究和大系统虚拟对抗演习等;最后,提出了研究和发展我国防空武器仿真系统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盈果  刘晓路  贺仁杰  陈英武 《宇航学报》2012,33(12):1852-1859
针对对地观测卫星系统顶层设计中存在的仿真耗时、设计空间大以及非线性约束的特点,在其优化的不同阶段构建了试验设计的应用框架:优化初期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确定系统的关键性能参数,中期采用均匀设计或拉丁方设计生成仿真方案并依此进行数值仿真,后期通过稳健设计考虑系统的噪声因素,保证最终方案的鲁棒性。该框架可以缩小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仿真规模、缩短仿真时间、提高优化效率,保证解的质量,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对优化框架的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