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空间天文观测 空间天文观测主要围绕着美国的“寻找行星系统的源”和“宇宙的结构与演变”这两个战略课题进行。前者将观测最早星系的诞生、恒星的形成,发现在太阳系周围的所有行星系统,发现能维持生命的行星,了解在太阳系以外是否存在生命;后者将研究宇宙是怎样开始的?时间有开始和结束吗?  相似文献   

2.
陈丹 《太空探索》2006,(4):56-61
从太阳系到深远的太空,尖端天文学究竟以探索什么为目标呢?在天文学领域里,过去对地外生命的探讨并不是很积极,但目前尖端天文学则开始努力搜索“第二个地球”。虽然我们已经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统,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与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甚至我们连直接观测巨行星都尚未成功。如同我们尽管认为太阳系外有“第二地球”却未发现一样,这些“应该有,但是无法全面观测和解释的天体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并不清楚,天文学上尚未解决的问题仍为数众多。例如我们观测到“宇宙膨胀的速度比以前快”,为了解释这个现象,宇宙必须有“使膨胀速度加快的能量”,但是能量的原形是什么?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在这篇系列连载中我们特别列出几个有趣的题目,介绍它们的现状,以及那些向解开这些谜团挑战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空间技术,特别是地球轨道卫星和深空探测器,为光学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使得对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研究发生了真正的革命性变化。光学也由此获得新生。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天文观测和地球观测两个方面。 (一)天文观测在天文观测上,光学仪器借助于航天器,穿出了地球大气层的屏障,从一些行星附近通过,有的仪器甚至还在某些行星上着陆。观测的清晰度得到提高,光谱范围也大大扩展。因此可以说,空间光学观测的天文学成就可以和过去的全部成就相匹敌。随着1983年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天文学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这部轨道天文设施(ST)将包括一部天文望远镜系统(OT人)和五部能够接收天文望远镜输出图象的仪  相似文献   

4.
日本第一艘火星探测器“行星-B”于今年7月4日凌晨3时12分(东京时间),从鹿儿岛空间中心,用M-5型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的“行星-B”被重新命名为“希望”。这是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小型高性能火星探测器,主要任务是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疑问:在浩瀚的太空中,我们是唯一的文明吗?在天文观测手段不甚发达的年代,人们曾经幻想过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也存在着生命。而当我们逐个揭开这些行星的神秘面纱时,却发现要想找到宇宙之中的同类,我们不得不将视角望向更加遥远的太空之中。  相似文献   

6.
9月15日,阿里安航天公司宣布拿到了欧洲和日本合作研制的“贝皮·科伦布”水星探测器的发射合同。发射将在2014年7月采用阿里安5ECA型火箭进行。“贝皮’科伦布”重4.4吨,由两个轨道器组成,其中欧空局负责提供“水星行星轨道器”,而日本宇宙探索局则负责“水星磁层轨道器”。探测器采用太阳能推进,将用6年时间飞往水星,其间将飞越地球、金星和水星本身,以借助其引力飞行。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最令人迷惑不解的行星之一,但人类对它的探测很少,主要是因为那里太阳辐射很重,探测器防护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7.
航天简讯     
200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8项太空探索进展□□200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在探索与认知地球、太阳系以及宇宙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其中最重要的8项是:①航天飞机重新开始建造“国际空间站”;②在2006年12月4日公布了全球性太空探索战略和美国月球体系结构;③“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器、“机遇号”火星车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水的新证据;④首次发射了冥王星探测器“新地平线”,星尘号返回舱带回了彗星和星际尘埃颗粒,卡西尼号探测器发现土卫二上存在液态水的迹象;⑤启动第5次“哈勃”望远镜维修计划,以使其天文观测能力在未来得到扩展和提升;⑥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8.
1986年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探测器观测哈雷彗星的一年。相隔76年才来一次的哈雷彗星不但给人类带来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知识,而且推动了行星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由于它为人类提供了共同的和平目标,使日本、美国、苏联、欧洲的宇宙研究工作实现了国际合作。日本也以宇宙科学研究为中心使用自己的技术把两个行星探测器“先驱”和“行星-A”送入轨道。由日本的这两个探测器  相似文献   

9.
太阳系行星“家谱”的不断改写和“缩编”,表明人类对行星系统、太PEt系乃至宇宙的观测手段和认知出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航天简讯     
“深度撞击”和星尘号探测器将重返太空□□据美联社2007年7月4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重新利用“深度撞击”和星尘号探测器,探索和观测太阳系内外的多颗彗星和行星。“深度撞击”的任务包括:收集太阳系以外行星的相关数据,以测定这些行星是否具有卫星和光环;作为观测站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宇宙?宇宙是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和,它包括地球和其他一切天体。所以,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先从地球开始的,然后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从银河系扩展到星系,从星系扩展到星系团……等等。宇宙是如此之大,包括上千亿个星系,但人类可以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2.
张元国 《飞碟探索》2012,(12):32-34
时至今日,人类虽已将探索宇宙的触角伸向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系统,但对太阳系家园里的一些奥秘都仍然知之甚少。不过,凭借各路探测器在太空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太阳系小心翼翼守护着的那些秘密也许就要被我们一一揭开了!  相似文献   

13.
金航 《国际太空》1997,(11):11-16
1997年10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4时43分,美国航宇局的核动力空间探测器“卡西尼”(Cassin)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由大力神一4B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历时7年、行程长达35X108km的土星之行。在抵达目的地土星之前,重达5.63t的“卡西尼”探测器在引力的作用下将两次掠过金星,1999年8月从9OOkm的上空掠过地球,然后掠过木星,最后于ZOO4年7月进入土星的轨道,开始对土星神秘的光环系统及它的卫星进行为期4年的考察。直探测土星的目的土星是太阳系中极富有神秘色彩的行星,它有~个彩色的光环系统环绕着,同时还有好些卫星围绕…  相似文献   

14.
空间探索     
《国际太空》2012,(8):1
编者按:从1958年美国和苏联启动探月计划开始,一些航天大国都先后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深空探测活动,成为人类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个重要手段。1959年1月2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探测器—月球-1以来,人类已相继发射了拜访月球、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和彗星等多种空间探测器,有的空间探测器甚至还飞到太阳系以外去揭示更遥远的深空奥秘。通过深空探测,可以帮助人类了解太阳  相似文献   

15.
假如太阳系中没有木星和土星,地球上就不可能出现智慧生命.这种观点是美国一位从事行星研究的学者提出来的.没有这两颗巨型行星,太阳系中将会充满极有害的致命慧星,而且它们将不停地陨落到地球,以致阻碍生命更复杂形式的发展.木星和土星是两颗各有一个坚实核体的“气体巨星”.它们被充满氢和氦的稠密大气层所包围.两颗巨星的质量分别为地球质量的31倍和95倍.在太阳系形成期间,这两颗行垦的巨大引力将几百亿亿颗慧星弹射到太阳系以外的恒星际空间去.  相似文献   

16.
<正>借助行星的引力,探测器可以在不使用燃料的情况下游历于太阳系。在过去的十年中,意在改进航天器轨道的科学家在太阳系中发现了一种"底层"的结构。但它并不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描述的行星和卫星精确地绕太阳运动。  相似文献   

17.
1999年4月15日将成为天文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这一天宣布,他们第一个发现太阳系以外的一颗恒星,有多个行星围绕其运转。这是人类首次获得直接证据,证明太阳系在宇宙不是“孤家寡人”。参与此次研究的黛布拉·费希尔说:此次发现表明,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中可能有不少会有多颗行星。曾几何时,人类把地球封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发现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于是提出太阳中心说。但现在一般人都知道,太阳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好汉”阿凡提…  相似文献   

18.
广角镜     
今年7月16至22日,“休梅克·利维9”彗星将与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相撞,并引发一系列的爆炸。由于落点在木星背向地球的一面,撞后18分钟地球上才可以看到。而且观察这次碰撞的地面仰角为10~15度,不利于地面仪器观测,天文学家正筹划用半打以上的宇宙探测器观测围观这次太空盛况。  相似文献   

19.
在茫茫宇宙中,除太阳系之外,何处还有智慧生命?如何才能找到他们?这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问题.人类对探索外星生命已做了不少的工作.例如:1974年美国向武宣座球状星团M13发射地球信息,前后共3分钟,希望该星团的生命能收到并回电.M13距地球约2.6万光年,约有30万颗恒星,中心部分恒星密度约每10立方光秒差距500颗,为太阳周围空间的500倍.70年代发射了太空探测器“先驱者10号、11号”、“旅行者1号、2号”,它们带着地球的信息,以每小时约5万公里的速度分别奔向金牛座和大犬座,希望地外生命能获取它们并据此与地球人联系.前几年发射了哈勃空间望远镜,日夜监视着宇宙的深处,观测任何可能出现的生命迹象.去年开始大规模搜索外星生命的信号,以期获得外星生命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宇宙是始于一次“大爆炸”吗 ?若如此,这一爆炸是什么样子 ?它是均匀地膨胀还是脉动性地进行 ?星系是如何聚集成形的 ?这些都是天文界有待解决的最基本问题。 20世纪 80年代末,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出一颗天文卫星——“宇宙背景探测者 (COBE)”,对太空进行观测,寻找并记录原始大爆炸所留下的 遗迹。   COBE绘出宇宙的微波背景和红外背景。微波背景辐射被认为是原始大爆炸的残迹,它来自空间的各个方向,几乎是均匀的,其能量相当于 2 7K的温度。 COBE以空前的精度和灵敏性来测量这一辐射。它还寻找天文学家所预言的,但一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