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胥彪  周荻 《宇航学报》2012,33(11):1630-1635
针对受输入饱和约束的直接侧向力与气动力复合控制的导弹,研究其自动驾驶仪设计问题。导弹的执行机构分别是舵机和侧向脉冲发动机。舵机提供的是连续的控制量,而侧向脉冲发动机提供的是离散的控制量。首先采用最优控制方法设计连续的舵控制器。再对设计好舵控回路的新受控弹体,基于含有界干扰项离散饱和系统不变集分析方法进行直接侧向力控制器的设计。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舵偏角的饱和非线性因素以及侧向脉冲发动机点火数取整产生的量化误差。最后,利用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叙述自动驾驶仪侧向回路动态试验时,弹体动态模型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及对其判断、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动驾驶仪回路可变参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作仁 《上海航天》1991,(1):50-53,43
为了使自动驾驶仪对弹体气动参数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其回路中应设置相应的可变参数.以某型自动驾驶仪的俯仰回路为例,详述了可变参数的设计原理、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4.
动能拦截器变结构自动驾驶仪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万伟 《航天控制》2004,22(2):16-18
介绍了动能拦截器自动驾驶仪回路组成和动力学模型 ,重点研究了动能拦截器自动驾驶仪的变结构控制律设计 ,并进行了原理性的数学仿真计算。数学仿真表明 ,变结构自动驾驶仪具有很好的快速性和很高的姿态控制精度 ,可以满足动能拦截器对姿态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讨论用于静不稳定弹体的自动驾驶仪的设计原理和控制特性.适当选择阻尼回路的参数能使静不稳定弹体可稳定并可控制.使用静不稳定弹体能显著提高导弹的过载能力,过载能力随弹体不稳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放宽静不稳定度有一定的限度.静不稳定弹体自动驾驶仪要求其阻尼回路的传递系数足够大,时间常数比较小,并且还要求舵机有足够大的输出功率和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6.
张欧  严曙馨 《航天控制》2020,38(4):34-39
自动驾驶仪在防空导弹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刚性弹体的运动模型,针对5种不同控制结构的自动驾驶仪,理论推导了驾驶仪控制回路的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比较了各自的系统性能。基于极点配置方法,对各驾驶仪控制回路的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5种控制结构的自动驾驶仪各有优缺点,相比于经典三回路结构,改进PI控制结构的性能最差,伪攻角+PD控制结构的综合性能最优。研究结果可为防空导弹自动驾驶仪的选型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动驾驶仪阻尼回路的参数优选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自动驾驶仪阻尼回路时,试用优化理论,对系统提出适当的指标,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使该指标函数达到最小.这样可在计算机上直接优选参数,避免了以往的试凑法. 一、自动驾驶仪阻尼回路的数学模型驾驶仪阻尼回路简化数学模型如  相似文献   

8.
大气层内拦截弹直接侧向力/气动力混合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荻  邵春涛 《宇航学报》2007,28(5):1205-1209
研究采用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方案的大气层内拦截导弹的自动驾驶仪设计问题。考虑直接侧向力的离散工作特性,针对系统中同时存在连续控制量,即舵偏角,和离散控制量,即脉冲发动机反作用力的特点,采取混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先完成舵控连续系统设计,然后完成直接侧向力控制采样控制系统设计。对每一步设计工作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利用数值仿真验证了设计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过载自动驾驶仪模型,分析了三回路过载自动驾驶仪的结构特点,研究了三回路过载自动驾驶仪的鲁棒性。研究表明:相对于两回路过载自动驾驶仪,三回路过载自动驾驶仪引入攻角反馈构造了新飞行器,使构造飞行器回路处于较高频段,而驾驶仪的主导极点处于与设计参数相关的低频段,这使得过载自动驾驶仪的特性与原飞行器特性的相关度较小,而更多取决于设计参数,从而使三回路过载自动驾驶仪有更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讨论数字式自动驾驶仪设计的基本问题,包括回路设计、采样周期选择、字长选择等.回路设计有两种方法:连续域-离散化方法和离散域设计方法(直接设计方法).选择采样周期时要考虑经济性、采样信号的变化速度和计算机字长的约束等.最后指出了这种驾驶仪具有两种新功能,即自行测试和自动调零.  相似文献   

11.
夏喜旺  荆武兴 《上海航天》2012,29(5):25-28,35
针对大气层外拦截提出了一种基于拦截时间最短的拦截律。根据最优控制理论由相对运动参数确定拦截弹时间最优的推进方向,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调整拦截弹姿态角以跟踪指令姿态角,拦截弹沿体轴方向持续推进直至拦截结束。拦截律要求控制器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对指令姿态角的跟踪后即停止工作。仿真结果表明:拦截律有很好的拦截精度,可引导拦截弹对目标实施碰撞杀伤。  相似文献   

12.
以大气层内拦截弹气动力和力矩式侧向直接力复合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参考模型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拦截弹末制导段复合控制系统,并研究了相应的控制力分配算法、脉冲发动机组调度算法。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该复合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拦截弹姿态控制。与气动力系统相比,复合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一种用于快速跟踪视线的空间拦截器姿态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拦截器的纵轴在中、末制导段要求指向目标的视线,按最小空间角距旋转,作为跟踪目标的姿态定向的假想坐标系,形成本体坐标系相对假想坐标系的误差四元数。由拦截器的转动角速度分量与误差四元数作为状态反馈构造稳态姿态控制的数学模型。为了得到姿态控制所需的变控制力矩,运用PWPF调制器对常值推力姿控发动机的稳态和脉冲工作状态进行调制,构造所谓的“数字变力矩”控制器,实现对姿态的连续控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对大气层外自旋稳定微型拦截器的脉冲点火算法进行了研究。在考虑变质量后质心位置变化所产生的扰动力矩对拦截器姿态的干扰以及弹体自旋运动对直接力分量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自旋稳定微型拦截器六自由度数学模型,结合比例导引律设计出拦截器脉冲发动机的点火算法。该点火算法可以在满足脱靶量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脉冲发动机的消耗并降低对拦截器姿态运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微型拦截器在末制导段的精确制导控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拦截弹的抗干扰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和快速滑模控制的三通道自动驾驶仪。首先建立考虑有界未知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拦截弹系统模型,构建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有界未知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动驾驶仪系统特性,设计了一种快速滑模控制算法使得系统在受到有界未知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仍然能精准快速跟踪指令信号,并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其稳定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导弹直接侧向力机动突防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进  杨明  郭庆 《固体火箭技术》2008,31(2):111-116
针对敌方不同来袭方位的拦截弹,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导弹末段侧向力机动的突防方案。在建立拦截弹和导弹的相对运动模型基础上给出了脱靶量与视线转率、相对距离和机动加速度的解析表达式。以拦截弹在视线系Z向上的脱靶量达到最大值作为性能指标,对机动发动机开启时刻进行优化确定。同时通过分析机动发动机与Y向舵偏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导弹的速度增量及交会角的影响,确定机动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应与气动力方向一致,并使交会角明显减小。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能使导弹最终落入拦截弹杀伤半径10 m之外,成功实现突防。  相似文献   

17.
本文假定自动驾驶仪及弹体的动态特性为一阶环节,考虑了目标机动和导弹的姿态,用工作点线化方法,得到了以脱靶量和控制总能量为最小的二次型性能指标及以法向加速度和滚动角速度为控制变量的BTT导弹的最优导引规律。用简化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推导的导引规律,可以拦截机动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引精度,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夏喜旺  荆武兴 《上海航天》2011,28(3):17-22,72
针对大气层外拦截器(EKV)轨控发动机垂直于体轴且导引头视场角极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固定推力发动机沿视线法向方向调整拦截弹速度矢量实施轨控的脉冲制导(PG)方法。制导开始时制导系统确定制导脉冲的施加时刻及制导脉宽,并引导制导系统选择轨控发动机执行;用施加修正制导脉冲的方式修正拦截双方地球引力加速度差对拦截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修正脉冲的施加时刻;选择修正制导脉冲施加时刻通过实施的脉冲修正方案消除末制导段的零控脱靶量。仿真结果表明:与修正的真比例导引制导相比,脉冲制导的能耗少、实施易,拦截过程中拦截双方的高度差越小,其拦截代价也越小。  相似文献   

19.
大气层外拦截器末段轨控发动机开关控制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处于末段飞行的大气层外拦截器设计了轨控发动机开关控制律。拦截器在飞行过程中轨控推力以持续定常方式或小脉冲方式施加在垂直视线的方向,目标具有一定的机动能力。首先分析了拦截器轨控推力作用下视线转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脱靶量的要求设计了拦截器轨控发动机开关控制律,其中考虑了目标机动、瞄准点切换以及小脉冲工作方式对视线转率的影响。仿真表明了该控制律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大气层外质量矩控制自旋拦截器的姿态机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宇  姚郁 《航天控制》2005,23(5):4-8
针对大气层外质量矩控制自旋拦截器的特点,建立了具有一个可任意活动质量块的拦截器六自由度动力学数学模型;并基于带有一个沿径向运动质量块的姿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姿态控制机理及结构参数对姿态控制效果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为拦截器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