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几种异步非二进制计数器时序逻辑的一般设计方法,希望对学习和应用异步时序逻辑设计的人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针对航天高速高可靠FPGA接口时序测试,分析了FPGA接口类型及测试需求,介绍了一种基于时序路径的FPGA接口时序测试方法,结合时序路径模型,阐述了异步总线接口时序测试的测试流程和计算方法,并给出实际案例。该方法集成了功能仿真和静态时序分析的优点,特别适合极限工况下的FPGA接口时序验证,已经应用到多个航天高可靠FPGA接口测试中,与传统的动态门级时序仿真相比,能显著提高验证效率和测试覆盖率。  相似文献   

3.
FPGA的实际工作温度是决定FPGA时序分析可靠性的决定因素。为了克服FPGA结温难以获取的问题,充分保证FPGA时序分析的可靠性,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分析的FPGA时序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整机设备内热环境分析和建模来获取FPGA的实际工作温度,在此基础上进行FPGA时序分析和温度余量分析,准确获取FPGA时序信息。该方法包含热分析和建模、FPGA时序温度参数获取、FPGA时序分析、温度余量调整等4个过程。文章还结合具体应用,对该方法进行了过程说明和应用结果分析。通过该文提出的基于热分析的FPGA时序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计算获取FPGA器件的实际结温,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时序分析,从而有效保证了FPGA时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雷达脉冲具有时间序列的明显活动规律,传统的基于脉冲描述字的雷达脉冲频繁序列提取,只能获取脉冲序列片段,序列片段之间的时序关系不明确,无法描述整个信号的时序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转移矩阵的雷达脉冲时序特征描述方法,将雷达脉冲时序分为固定序列和概率转移,通过挖掘出的雷达脉冲重复间隔序列,按照状态转移矩阵的模型,完成时序片段的拼接,描述整个雷达信号的脉冲时序特征,从而为雷达信号时序特征和工作模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侯蕾 《航天器工程》2010,19(2):58-66
主要介绍单片机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和外部数据存储器的时序要求,以及利用Pro-teus软件对单片机在访问外部存储器时的时序进行仿真,并且在实际的电路中对访问时序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时序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512×512高速帧转移面阵CCD器件时序设计的方法。在分析器件结构和时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时序设计的主要参数,并利用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EPM7256AETC100—5实现了CCD器件工作所需的各种时序信号。通过时序仿真证明,设计方法正确可行,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高速时序工作的特点,从实现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利用软件调整时序的新方法。在可编程逻辑器件中,利用数字时钟管理器(DCM),通过模块化和增量式设计思想达到对高速时序信号的精确调节。最终实现了一个20MHz速率的时序控制,调节精度达到100ps。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15,(6):47-51
传统的航天器信息交互机制逐渐难以适应具有更高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航天器信息网络和应用需求。文章针对航天器内部及之间信息交换关系日益复杂的发展趋势,将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建议的异步消息业务的主要机制和属性与空间信息系统网络化特点相结合开展分析研究工作,研究异步消息业务应用于星内星间一体化网络中的特点和优势,给出基于异步消息业务解决上层应用需求和网络结构动态变化典型问题的方案和示例,阐述了异步消息业务对高动态星间网络的支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异步消息业务可以解决星内星间一体化网络复杂性和动态性两方面问题。最后对异步消息业务在航天器上的工程应用与实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源诱偏是对抗反辐射武器的有效手段。时序关系是影响诱偏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时序关系要求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优化时序关系设置的方法。利用反辐射导引头和专用诱偏装置开展了反辐射时序关系影响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工作,得出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异步电动机的一般数学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使用的数学模型。和一般数学模型相比,此模型对异步电动机转子电阻的变化较不敏感。借助异步电动机的期望电磁转矩,推导出了参数化的状态运行点(定子电流和磁链在稳定状态下的值)一最小能量运行点,得到异步电动机的最小能量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1.
赵峰 《上海航天》2012,29(1):56-59
对复杂背景中红外弱小目标检测识别的一种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用最大中值滤波进行预处理以抑制孤立噪声影响,采用时域方差滤波抑制背景信息,对滤波后的图像根据直方图信息进行自适应二值化处理,由多帧轨迹确定目标。用实验与基于形态学算子滤波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获得较满意的目标检测结果,两种滤波方法的组合可有效提高信噪比。  相似文献   

12.
乘波构型的钝化方法及其对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缘钝化是解决乘波构型飞行器气动热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按照乘波构型的设计特点,对已有的两种钝化方法分别进行了改进.采用CFD方法分析了前缘钝化及不同钝化半径对乘波构型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乘波构型气动力和气动热性能参数随钝化半径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钝化半径下,按改进的Tincher方法钝化后的乘波构型与按改进的Takashima方法钝化后的乘波构型相比:升阻比大、总的表面积小、最大热流密度基本一样,非驻点区乘波构型前缘的热流密度峰值较大.因而按改进的Tincher方法钝化后的乘波构型气动性能明显好于按改进的Takashima方法钝化后的乘波构型,而气动热性能则略差于后者.分析表明:钝化后的乘波构型性能不仅与钝化半径有关,而且受钝化方法的影响也很大.在对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进行布局设计时,应针对乘波构型的设计特点,采用合适的钝化方法,综合考虑钝化方法和钝化半径对气动力和气动热性能的影响效应,寻找最佳的钝化方案.研究结论可为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的外形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星间光通信中压电偏转系统通道间强耦合和系统状态量无法得到的问题,提出了分散式李亚普诺夫自适应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散式控制技术,引入非线性和参数漂移误差项,使通道间耦合作用动力学模型更加精确,增加自适应反馈和自适应前馈控制项,以提高控制自适应性和跟踪精度,并结合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确定各自适应参数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器可有效提高跟踪精度,抑制通道间耦合和卫星平台振动,从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侯月阳  卢山  于学文  王奉文 《宇航学报》2016,37(10):1215-1221
为在线准确辨识载荷特性参数,提出一种利用关节力矩和触觉传感信息进行未知载荷特性参数辨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牛顿-欧拉方程,采用归一化最小均方误差法进行自适应滤波,从而辨识出未知载荷的特性参数。为校验算法,利用MATLAB/Simulink和ADAMS软件搭建未知载荷特性辨识仿真平台。该平台执行机构包括多自由度机械臂和二指爪末端操作器,机械臂关节具有力矩传感,末端操作器指爪内侧具有触力传感器。仿真表明,在具有激励信号幅值1 %的白噪声情况下,辨识误差小于2 %。  相似文献   

15.
空间碎片环境现状与主动移除技术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概述了空间碎片环境现状和对航天活动的影响,讨论了空间碎片主动移除对保持空间碎片环境稳定的必要性。空间碎片研究重心先从防护转向减缓,再转到主动移除,最终是清洁空间。评述了空间碎片主动移除技术现状,指出天基激光主动移除空间碎片技术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单层板结构弹道极限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天  谌颖  贾光辉 《宇航学报》2014,35(3):298-305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不可分支持向量机(SVM)方法的航天器单层板结构弹道极限预测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对SVM进行训练,建立穿透点和未穿透点的分隔面,进而预测新结构弹道极限特性。SVM的训练问题是以实验点分类正确性为约束,预测置信度最大化为目标的二次规划问题,用Lagrange对偶方法有效求解了该训练问题,并通过附加Lagrange乘子的上限约束处理不可分数据集。引入二次核函数将线性SVM推广到非线性,有效实现了实验点的分类。利用超高速碰撞实验数据对SVM弹道极限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对比表明SVM方法有效预测了弹道极限,并且精度高于NASA JSC单层板弹道极限方程。对分离面方程分离变量,建立了基于SVM的弹道极限方程显式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态观测器的多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卫星这类复杂系统多故障诊断的难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动态观测器的多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变动态观测器的结构,使之对某一故障具有鲁棒性,从而简化了设计一族观测器的复杂性.给出了动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和多故障诊断策略,并在某卫星姿控系统中进行了仿真应用.仿真结果表明,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多故障诊断与分离,并可实现诊断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8.
唐智  周荫清  李景文 《宇航学报》2004,25(3):278-282,322
研究了星载编队飞行InSAR的空间几何关系及特点,给出了编队飞行InSAR的回波信号模型和高度计算公式,给出了相位与地形图高度的换算方法。对于InSAR系统特有的迎坡缩短等现象给出了有效的斜距地距变换方法,提出了几何作图实现方法和编程实现方法。根据真实地貌,分三种情况讨论了几何作图与编程实现。在仿真实验中,设置了圆锥体地面场景验证算法,校正后的图形能够反映地面真实场景。  相似文献   

19.
The design of interplanetary trajectories based on patched circular restricted three body models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valu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lassical patched conic approach. The main advantage offered by such a model is the possibility to exploit the manifold dynamics to move naturally far from or toward a body. Generally, propulsive maneuvers are required to match these structures. Low-thrust arcs offer the possibility to have a significant propellant mass reduction when moving from manifold to manifold.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methodology to design low-thrust trajectories between two planetary orbits connecting the manifolds of two circular three body systems.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a grid search on the main parameters governing the solution to identify those trajectories moving within the manifold images on given Poincarè sections. The value of the Jacoby constant of the target libration point periodic orbit is chosen as stop condition for the thrusting phases. Ballistic arcs follow up to the proper Poincarè section intersection. A grid search for an Earth to Venus transfer is presented as test case.  相似文献   

20.
Antenna for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SA SWARM mission will consist of three satellites that will measure the Earth magnetic field. The system calls for metre accuracy knowledge of the measurement locations. To achieve this a GPS receiver is used. At least four GPS signals are tracked to determine the code and carrier ranges, from which the position can be derived. The accuracy improves when using more GPS satellites and by averaging over many measurements. The latter is achieved in ground processing with a model-based orbit prediction, resulting in cm accuracy. The main error contributions in the processing are often measurement errors due to satellite multi-path effects. The multipath effec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easuring the antenna on a 1.5 m mock-up, representing the 9 m long satellite. In order to verify that the mock-up is representative, extensive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s were made. The simulations included the antenna and the complete satellite and were then reduced to the antenna and a section of the satellite. The actual design of the antenna was performed with several levels of software. First, a fast bodies-of-revolution simulation found a geometry with the right coverage. Then,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 allowed us to match the antenna at two frequencies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