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空天瞭望     
美公司研究用飞机发射小卫星在对一种吸气式推进方案进行了有资金支持的试验后,美航天发射公司正在寻求赞助商来研制其低成本小型有效载荷运载系统。该系统将使用带有“质量喷射压气机上游冷却装置”(MIPCC)的喷气发动机,可把现有的超音速飞机推出大气层。在于加州莫哈韦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反潜武器(ASW)包括可以从潜艇、水面舰只(由舰只本身发射或用导弹作为投放器)、直升飞机和固定翼飞机发射的各种重型和轻型鱼雷。其它的反潜武器还有反潜榴弹炮、反潜火箭、深水炸弹和水雷。 美国在60年代曾在攻击型潜艇上部署了一种远程,高速的自卫火箭(SUBROC),以后美国海军/波音公司研制了SUBROC的  相似文献   

3.
在1991年的国际宇航联合会会议上,原苏联一家设计局披露了他们所研究的一种新的系列空射型运载火箭——空间特快火箭(Space Clipper)。 这种四级固体空射型运载火箭从原苏联经过改进的安-124运输机的后货舱门发射。该系列运载火箭将有6种型号,可将小型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逃逸轨道。低地轨道的最大有效载荷可达800公斤。最大的一种型号可将450公斤重的有效载荷送入 逃逸轨道。 该火箭的成本没有透露,据说只是目前小型火箭成本的一小部分。 运载火箭装上飞机后飞到用户所在地的机场,在用户监督下装入火箭的整流罩内。整流罩通过强制换气、空气净化和调节来控制环境。整流罩和有效载荷一起装到飞机内的火箭上,然后对组装好的火箭进行测试。 飞机载着经过测试的火箭飞到发射空域,随后打开飞机的后  相似文献   

4.
《湖北航天科技》2005,(3):49-49
[美国C^4ISR网站报道]俄罗斯准备销售一种能够通过“龙卷风”(Smerch)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发射的新型无人驾驶飞机(UAV),能在仅仅4min的时间内提供90km远的瞄准数据。  相似文献   

5.
1996年2月日本成功地发射了携带超音速试验飞行器的新型J-I火箭。J-I火箭的概况、运载能力和飞行时序、制导控制系统、遥测和通讯系统以及试验在本文中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日本正在火箭发动机试验中心新建的设备中进行先进火箭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些火箭系统将使日本在21世纪具备发射大型新卫星的能力。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国家宇航实验室(NAL)分别管理角田地区的两个研究中心的各项火箭试验活动。H-1和H-2火箭用的氢氧发动机是这两个单位联合研制的。日本航天飞机所需的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发动机和21世纪的重型运载火箭用的空气冲压—火箭发动机的各种新技术也正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2004,(12):40-41
美国航宇局的X-43A试验机2004年11月16日在太平洋上空以接近10马赫的速度成功地进行了一次飞行试验.以验证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长3.66米的试验机速度达到了9.7马赫。装在飞马座火箭上的X-43A是挂载在一架B-52飞机的机翼下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升空的。在约12公里的高空,火箭和试验机脱离飞机,火箭发动机点火工作90秒,以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8.
英国航宇公司动力部正在研究一种新式的水平起落无人驾驶航天飞机——HOTOL(Horizontal Take-off and Landing)。这种航天飞机的大小和外形都与“协和”超音速客机相似,它可以自动将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  相似文献   

9.
美国火箭公司(AMROC)正在为其四级火箭阿奎拉(Aquila)竞争铱(Iridium)卫星网的卫星发射业务,铱卫星网由77颗小型通信卫星组成,在本世纪末,该网可实现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阿奎拉是一种四级都采用固体推进剂、液体氧化剂混合发动机的运载火箭,能将7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50公里的极轨道,而发射费仅为其它火箭发射费用的一半。由于阿奎拉火箭采用固液混合发动机,因此火箭的发射准备快,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10.
北风 《中国航天》2000,(2):17-18
俄罗斯空中发射宇航公司现正在对能把2.5吨重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空中发射系统(以下简称“空射”)的试验工作。这种轻型火箭系统将从飞机上发射。根据俄政府1998年12月1日的第1702号令,该方案的实施将得到国家的支持。空中发射公司是由飞行航空公司、化学自动化设备设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最近公开了一项以前曾属绝密的核弹头再入飞行器技术,并正在将其用于新的常规超音速武器系列中。 据信,常规超音速武器采用这项为核弹头弹道导弹再入飞行器研制的技术后,在摧毁掩体、桥墩和加固机库等目标时,比采用常规炸药具有更好的效能。 1992年夏天对一台超音速样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试验。从火箭滑车上发射后,重30克、直径为3.8厘米的弹丸以很高的速度穿透了1.3厘米厚的不锈钢  相似文献   

12.
国际     
《航天员》2011,(5):7-11
美飞行器再次试飞失败 8月11日,一枚“米诺陶IV型”火箭搭载着号称世界最快飞机的“福尔肯”2型超高音速无人飞机(HTV-2),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  相似文献   

13.
《航天器工程》2012,21(4):82-82
据NASA网站2012年6月13日报道,NASA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在当日从太平洋中部海域发射入轨。发射时,轨道科学公司的L-1011"占星者"(Stargazer)载机先将"飞马座"(Pegasus)火箭及NuSTAR卫星悬挂在飞机机腹下方,一起运至空中;然后,火箭被抛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浸入火箭发动机喷管热气流中的四个相互正交的燃气舵控制的空气动力(或气体动力学)性能估算理论和静态地面发动机试验情况.说明采用三轴(俯仰、偏航和滚动)控制系统(在火箭发动机喷管上附加燃气舵组件)可以增强导弹的控制、机动能力和垂直发射及转弯期间的弹道控制.燃气舵控制效率是采用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理论,并考虑了真实气体成分、干扰和锥形喷管流来估算的.燃气舵升力、阻力、压力中心和滚动转矩的估算结果同静态发动机试车结果十分符合.  相似文献   

15.
正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9-1.1(R)型运载火箭1月17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了美法合作的海洋测高卫星"贾森"3。颇为令人关注的是,这次发射还再次进行了火箭第一级海上浮动平台着陆尝试,但还是未能成功。本次发射原定去年8月进行,但因"猎鹰"9火箭同年6月底发射失败而推迟至今。这是"猎鹰"9火箭在那次失败后进行的第二次发射,也是"猎鹰"9-1.1(R)型火箭的最后一次发射。太空  相似文献   

16.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13,(11):56-58
澳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飞失败 澳大利亚一台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9月18日进行了期待已久的一次试飞,但因发射用的火箭未达到预定高度而失败。该项目牵头单位昆士兰大学称,携带“超燃冲压航天”1实验发动机的两级探空火箭是在挪威安多亚火箭靶场发射的,但未能飞到启动实验所需高度,从而使实验无法按预定计划进行。这次试飞已准备了3年,耗资1400万澳元(1300万美元),经费由澳“航天研究计划”提供。  相似文献   

17.
正气球火箭是将热气球和火箭相结合的一种更为经济、便捷和简单的卫星部署方式,近几年成为太空初创企业的发展方向。气球火箭的概念要追溯到1949年,航天科学家詹姆斯·范艾伦(James Van Allen)等人提出了一种从气球发射火箭的方案,从而有效地替代传统火箭的一级飞行,被命名为"罗肯"(Rockoon),即气球火箭。利用这项技术,科学家成功发现了地球大气层对空间辐射的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气球火箭的概念被重提,成为国外私人航天公司竞相角逐的商业领域,典型的航天公司包括2009年创建的西班牙零至无穷(Zero 2 infinity)公司、2016年创建的英国B2太空(B2Space)公司、2017年创建的美国九霄(CloudⅨ)公司及2018年创建的美国利奥宇航(Leo Aerospace)公司。这种发射方式将和传统火箭发射方式相结合,为日益增多的小卫星、微纳卫星、立方星等载荷进入近地轨道提供发射服务。  相似文献   

18.
国外降低运载火箭成本途径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发展高可靠、低成本、快速响应的航天运输技术是各航天大国追求的目标。面对航天发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已成为航天业提升竞争力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国内外航天活动的快速发展,对低成本发射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为代表的私营航天企业低成本技术日臻成熟,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实验性太空飞机-1(XS-1)为代表的未来低成本重复使用运载器项目的启动,对我国航天发射市场未来发展构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飞机工业公司空间系统集团和意大利空间局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一种返回式微重力环境卫星。这种卫星称为Carina,将由圣马科火箭从意大利的圣马科赤道发射场发射。圣马科火箭是由美国LTV公司的侦察兵捆绑意大利SNIA-BDP公司研制  相似文献   

20.
H-I火箭简介     
1983年2月和8月日本用主力火箭N-Ⅱ从种子岛发射了一组(两颗)同步通信卫星(樱花2号a和b)。N-Ⅱ火箭能发射350公斤重的同步卫星。H-Ⅰ火箭将成为日本1985~1990年的主力火箭,它能发射550公斤重的同步卫星。H-Ⅰ火箭可以说是日本开始独立研制(尽管其中有些部分仍是仿制)大型火箭的里程碑,因为以前的N-Ⅰ和N-Ⅱ火箭的国产率仅50~60%,包括H-Ⅰ在内的第Ⅰ级部是从美国引进的,但日本对H—Ⅰ进行了一些改进,即第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