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西屋公司联合研制的AN/ALQ-165机载自卫干扰机(ASPJ),装在一架F-18战术战斗机上,由海军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7月16日,另一部机载自卫干扰机系统曾在一架空军F-16战斗机上进行过首飞。现在此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美国Eglin空军基地进行的飞行试验期间,装有Lockeed-Sanders公司研制的ALQ-156A导弹告警设备的QF-100靶机,成功地躲过了6枚导弹的攻击。 4枚AIM-9改装后仿真“某种类型”的“苏”式导弹组成一个单元,导弹瞄准靶机的尾部,AIM-9导弹瞄得很准,靶机是逃不掉的,靶机上的ALQ-156A检测到来袭的导弹,自动触发靶机上的2部ALE-40曳光弹发射器。为了避免故障,采用2部发射器方案。 ALQ-156A还要试验对付AIM-9导弹,这种导弹能模拟更现代化的苏式导弹。  相似文献   

3.
本届美国军事通信与电子学会(AFC-EA)展览的显著特点是EW展品的增加。其中有:Sanders公司生产新的双屏蔽战术通信截获、监视和干扰系统、它是供出口用的低成本的自动HF/VHF系统。Sanders和ITT公司正在研制的AN/ALQ-149,是一种新的高性能通信干扰机,供EA-6B电子战飞机使用。该系统目前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研制的样机将于1986年初由美国海军进行测试。AN/ALQ-149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装在机内的接收  相似文献   

4.
B-1B高级战略轰炸机,现正用于配备刚制造出来的AN/ALQ-161设备。AN/ALQ-161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先进的机载电子战系统。Eaton公司的AIL部,正以月产两部的速度制造这种综合电子战系统,可望至86年1月达到月产4部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1 AN/ALQ-214 IDECM系统的射频干扰部分 Lockheed Martin公司的Sanders子公司和ITT公司已成功地合作研制出AN/ALQ-214综合防御电子干扰(IDECM)系统的射频干扰(RFCM)部分,并于1998年年底向美海军交付首批4部工程研制样机(EMD),安装在F/A-18E/F飞机上。 IDECM系统中的RFCM部分,是由机外光纤拖曳式诱饵(FOTD)和机上技术产生器组成的,电子干扰数据由机上系统产生,经光纤输入拖曳式诱饵,再经转换、放大,然后成为射频信号数据发射出去,专用于对付跟踪雷达和雷达制导导弹。  相似文献   

6.
出乎行家预料的是:空军于1989年9月末与Raythcon公司签订了生产ALQ-184电子战干扰机吊舱的生产合同。这项竞争是从1988年3月开始的,Westinghouse公司的ALQ-131BLOCK 2系统竞争失败。ALQ-131BLOCK 2系统已广泛应用在欧洲战场上。  相似文献   

7.
近日BAE系统公司已经完成了F/A-18E/F Su-per Hornet飞机的AN/ALE-55光纤拖曳式诱饵(FOTD)的研制工作。包括新型拖曳式诱饵在内的Super Hornet的综合自防御系统,即综合防御性电子对抗成套设备(IDECM)Block 3的研制和作战试验已经启动,并计划持续到2005年底结束。IDECM的Block 1有ITT Avionics和NorthropGrumman公司生产的AN/ALQ-165机载自防御干扰机(ADPJ),它与Raytheon公司的AN/ALE-50拖曳式诱饵相配套。IDECMBlock 2包括ITT AN/ALQ-214(V)2技术发生器和ALE-50拖曳式诱饵,该配置于2002年完成其作战评估,但未…  相似文献   

8.
近几个月来,美海军的电子战工作将随着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统一防御航空电子设备计划(IDAP)中几个关键项目的确定而有新的进展。该计划把雷达告警、箔条和曳光弹投放器、一次使用假目标、自卫式电子对抗(DECM)以及导弹告警等功能合并成一个统一的电子战系统。 IDAP计划所包含的项目有: 1.Lockheed-Sanders公司的ALQ-126B,或ITT/Westinghouse公司的ALQ-165 ASPJ DECM设备。 2.Litton-ATD公司的ALR-67雷达告警接收机(现用),中长期将使用Hughes/AEL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Elta分公司已研制了一种机载导弹预警系统,它能自动进行一系列预防性计算,从而探测出入侵的红外寻的空空导弹.该系统命名为ALQ-199,迄今已成功地通过了一系列试验.Elta公司和美国洛拉公司负责该系统在美国的销售.美国桑德斯公司也研制了一种类似的报警系统,并已由美国空军进行了试验.这两种系统都装在由F-100战斗机改装的QF-100全尺寸航空靶机上,用以模拟受热寻的导弹攻击的战斗机.  相似文献   

10.
正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钱学森担任院长。张履谦1957年从总参谋部通信部电子技术研究所调任五院二分院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当时,导弹研制分为火箭、控制以及训练和使用3个部分。而张履谦负责导弹的控制部分,主要控制设备是雷达。国防部五院刚成立时是白手起家,钱老带领几个专家和教授在幼儿园里办公,四面八方调人,把学校改做实验室,自己搞器材,自  相似文献   

11.
立平 《航天电子对抗》2006,22(2):51-51,61
2005年9月初,Boeing公司宣布其已完成美海军未来电子战飞机EA-18G干扰消除系统(INCANS)的验证测试和论证。INCANS是由EDO公司生产的,它的作用是使EA-18G在干扰敌军通信的同时保持与友军通话不受影响,EA-6B则不具备该能力。INCANS工程研制硬件的首次试验是装在F/A-18F Super Hornet上进行的。由海军、Boeing公司和EDO公司组成的联合试验组除验证有效射频消除能力外,还测试了在AN/ALQ-99干扰吊舱的干扰下的通话质量。吊舱位于试验飞机的中心线,与Prowler上的吊舱相同。EDO公司还将继续其对INCANS的试验,构建8个系统研制…  相似文献   

12.
AAWS计划近况     
谢兴 《中国航天》1992,(1):24-25,29
美国陆军在前不久可能已对得克萨斯仪表公司/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先进中程反坦克武器系统(AAWS-M)提出了新的研制日程安排,但仍然希望在90年代中期用这种新的肩射武器装备部队。 国防部已指示陆军对该导弹的54个月和60个月的研制周期方案进行研究,而原计划的研制周期为36个月,后延长为48个月。  相似文献   

13.
《国际防务评论》一九八○年第八期报导:法国防部已选择马特拉公司研制一种超近程地一空导弹,法国陆军和空军都将使用它。最初有五家公司竞争此项合同,而最后的选择落在马特拉和国营宇航公司(SNIAS)之间。  相似文献   

14.
《航空周刊》1985年2月11日报道:瑞典选中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的“海尔法”导弹作为该国新一代近程岸防型导弹,并将为它研制一种新型战斗部,使其能有效地攻击舰船。瑞典国防部已在1985~1986年预算中申请7700万美元用于研制和小批量生产这种新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帕卡德(Packard)委员会在上星期发表的第二轮改革方案中说,国防部的武器研制权应该从防务系统研制审查委员会(DSARC)转移到一个更有力的机构——联合需求与管理局(JRMB)。JRMB 将设法加强现成武器的采购工作,避免研制过于高级的武器系统。这项改革旨在把10~15年的购置周期减少一半,美国90%以上的主要武器都经历了这样长的研制和生产周期。帕卡德委员会主席说,休斯公司和雷锡恩公司联合制造的先  相似文献   

16.
许捷 《中国航天》1994,(6):45-45
美陆军选中增程拦截器美陆军已选中了劳拉·沃特公司的增程拦截器而不是雷锡恩公司的多模制导爱国者导弹作为PAC-3反导弹武器。PAC-3计划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国防部批准了陆军的这一选择,劳拉·沃特公司就将进入研制和生产战区导弹...  相似文献   

17.
法国在第一颗军用卫星 Syracuse-1投入使用之际,将就今后十年内在利用空间方面作出重大决策。据法国三军参谋长拉卡兹最近透露,由国防部提议成立的空间研究领导小组已拟定了一份名为“法国军事政策总趋势”的政策报告,该报告已作为国防部提出的“1984~1988年军事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呈交给法国国会,有待批准。空间领导小组由三军参谋部和总装备团(DGA)的代表组成。  相似文献   

18.
英国国防部与肖特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2.25亿英镑研制、试生产和提供流星(Starstreak)高速导弹系统的合同。这是肖特公司有史以来接受的最大的单项合同。而且潜在的出口销售额至少为15亿英镑。与此同时英国国防部还与阿尔维尔公司签订了4000万英镑的合同,用来购买载带这种高速导弹的Stormer履带车。  相似文献   

19.
Novak  LM 任万霞 《空载雷达》1998,(2):98-102,107
为了支持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国防部高级研究组织发起的SAIP计划,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研制的一种新的现代化ATR系统。  相似文献   

20.
西德空军于1983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当时称为 VEBAL-Syndrom的空对地武器的可行性试验。MBB 公司早在1977年就已经开始研究这种武器。从1979年起就拨款研制它的探测装置。国防部的一位局长在198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