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智能制造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尹周平:智能制造技术是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制造活动中,赋予产品制造过程的在线学习、自动监测和自适应调整能力,实现高品质制造.其关键技术包括智能感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驱动技术、智能数控技术、智能物流技术等.智能制造技术外延广泛,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服务等,代表着高新技术的制高点,汇聚了广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生产组织方式从静态集中的层次结构向动态分布式网络结构转变的趋势下,制造系统呈现出动态、复杂、自治等新特点。Agent技术作为解决复杂、动态、分布式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车间中。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车间的目标是实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交互与融合。围绕这一目标和制造系统的新特点,在对虚实结合的制造系统简要阐述的基础上,综述了Agent技术在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监控3个方面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并对Agent技术在制造系统建模仿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测量测试是机械制造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测量是机械制造的眼睛,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反映了产品的先进性.精密测量测试技术不仅对产品质量控制起决定作用,在现代高档数控和智能技术为主导的制造系统中,测量测试技术直接参与精密制造过程,并对制造水平起到决定作用.这里谈谈几何量(几何尺寸、型位误差等)精密测量测试技术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尤其是在航空制造中,光学扫描测量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未来工厂     
<正>在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赛博空间与物理世界的界限逐步模糊,并将最终实现融合。未来,通过数字化与自动化融合、网络化连通和智能化处理,实现整个制造系统数字量贯通的集成运行,将是制造工厂的新模式,而其核心支撑便是智能制造。  相似文献   

5.
面向航空线束的数字化制造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制约航空线束制造能力的瓶颈问题,从信息传递、人员因素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开展了分析。结合当前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提出航空线束数字化制造的总体框架,从产品数据建模、工装设备、软件系统3方面提出航空线束数字化制造的解决方法,为构建信息物理相融合的线束智能制造系统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面向航空智能制造的DT与AI融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隋少春  许艾明  黎小华  刘顺涛  黄伟 《航空学报》2020,41(7):624173-624173
针对航空装备复杂制造场景下制造过程管控维度多尺度大、制造资源组成复杂性高、质量问题跟踪定位难度大等问题,结合数字孪生(DT)与人工智能(AI)技术特点,开展了面向航空智能制造的DT与AI融合应用研究。基于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应用现状,系统性地阐述了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融合机理,分析了支撑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融合驱动航空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融合驱动的AI控制中心构建涉及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加工制造过程自适应控制、智能车间生产过程智能管控、制造过程资源调度与优化决策、产品智能质量控制等应用场景,为数字孪生与人工智能在航空智能制造融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面向智能制造的航空发动机协同设计与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制造技术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引入制造理论及生产运行过程中,形成以存储、计算、逻辑、推理为特征的机器智能所驱动的产品制造技术.目前,统一模型驱动下的协同研制已经成为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的未来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首先分析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的现状,从基于模型的数据集成、基于工艺系统协同的智能加工技术、基于CoE模式的组织协同、工业大数据驱动下的过程协同和基于CPS的协同优化等方面探讨了智能制造环境下协同设计制造发展趋势,为航空发动机协同研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智能化与精密超精密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融合,数字化制造的潮流在国外已经顺应制造业的变革而形成.德国“工业4.0”、美国基于模型的企业(MBE)的概念,推动了世界制造的进步与提升.作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我国,也一直关注并高度重视工业制造的数字化建设.本文以此为背景详细叙述了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特点要求和技术装置.重点介绍了智能制造在精密超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的可行性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online     
<正>Delcam让工业4.0落地,让机器拥有"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讨论与争论非常激烈,智能工厂、智慧加工等描述听上去非常美好,而如何让数控加工智能、让装备拥有智慧、让中国制造2025、工业4.0"落地",Delcam软件系统数控机床在机检测(Power INSPECT OMV)、自适应加工系统、模仿变形技术将在智能制造中发挥极大作用。在机检测让数控机床拥  相似文献   

10.
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是国际上公认的实现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一代方法论,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复杂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因此,正确理解、全面认识智能制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数字中国的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数字化,由于航空工业具有复杂性、可靠性、研制成本高的三高特征,因...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编织物设计及仿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四步法三维管状编织物身例,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编织物仿真设计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该方法的使用,使得用户在织造前就可在虚拟环境中自由缩放、移动、旋转织物模型,清楚地了解纱线的编织运动过程,并使编织工艺设计的网络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三维计算机图形学在先进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支持下的一种自然延生和增强。这项技术最近已发展成熟足以可保证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这项新技术和工程、设计及制造的软件系统的集成将对计算机辅助工程领域起着新的推动作用。深受虚拟现实技术影响的设计和制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装配设计。本文着重介绍此项技术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到直升机结构装配设计中,及如何产生一个虚拟装配设计环境。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新型飞行视景系统。该系统利用机载图像设备及飞机位姿传感器,计算飞机获得的真实空间兴趣点的三维信息,并据此实时叠加相应的可视化信息,最终形成虚实融合的图像显示在飞机的显示设备中,便于飞行员能同时感知飞机外部的真实环境和相应位置上的关键信息。这套系统具有数据量小、显示直观的特点,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增强虚拟现实是组合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以达到丰富真实场景的目的.针对摄像机相对景深做较小运动时所获得的视频,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矩阵的增强虚拟现实方法.摄像机在这种运动情况下,可以用一个几何矩阵来描述两帧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大大简化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组合.同时,由于虚拟场景来自二维图像,因此,非常容易对准虚拟物体在视频中的位置.理论和真实视频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增强虚拟现实方法具有计算量小和真实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Web3D技术的现状和Cult3D软件的优点,通过一个实例说明JAVA在Cult3D中扩展交互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头盔显示器(HMD)定位是扩展现实系统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过程,其定位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三维注册的精度。文中以典型的基于六自由度跟踪器和光学透视型HMD的扩展现实系统为例,分双目和单目两种情况详细介绍了HMD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系统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述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基本特征、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简单介绍了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状况和我们对虚拟现实研究的情况, 就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加以论述,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桌面虚拟现实的开发工具WTK、开发步骤及关键技术几个主要特征(交互性、想象性和沉浸感)。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两种不同企业集群组织形式的比较,重点探讨了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虚拟组织的机理及结构功能.以关系型同质中小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基于供应链虚拟一体化的思路,对其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同时提出这种组织模式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加以理论上的证明,力求找到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深入地研究了虚拟现实中三维动态图形、立体显示及人机交互等实现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基于虚拟现实的导向钻井信息可视化系统中,很好地解决了导向钻井中地层、老井井眼轨迹、靶点、设计轨道以及实钻轨迹等钻井对象的三维可视化问题,大大提高了钻井成功率.文中详细描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钻井对象的建模方法及其三维可视化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可视化协同决策技术的背景及发展方向,对兵器领域及相关行业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可视化协同决策平台在企业的应用重点,并结合企业的应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阐述了可视化协同决策平台在兵器领域企业的实际工程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