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三井物产开始为西德英托空间公司就参加1988年10月进行的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征集用户。这次实验是利用中国“长征”号火箭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的空余空间,搭载西德英托空间公司独自研制的新型实验装置。该装置在轨道上逗留5~8天,进行晶体生长实验。每l实验的费用约为1000万日元。申请日期截止到1987年11月末,三井物产征求  相似文献   

2.
法国最近向欧空局提出,将从1996年开始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微重力实验舱。这项计划已得到欧空局重力咨询委员会的支持。进行微重力实验目前只能用美国航天飞机、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和资源卫星-F的回收舱(还有中国的返回式卫星——编者注)进行。欧空局将从1992年起研制“阿里安回收轨道运载器”(AROC),1995年用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AROC作鉴定飞行,飞行费用为500万欧洲计算单位,1996年提供商用。  相似文献   

3.
1日俄罗斯与德国签署了研制并试验称为“特别快车”的微重力实验回收舱的协议,这是两国宇航合作的第一个项目。“特别快车”将于1994年送上近地轨道,在太空中飞行一周之后,返回地球,用降落伞回收,地点在澳大利亚。 2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了用“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发射亚洲2号通信卫星的合同,同时出售给亚洲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一台卫星近地点固体发动机。亚洲2号卫星将于1995年第一季度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颗卫星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90年代新的大型卫星。  相似文献   

4.
西德研究部和中国不久前签署了一项协定:西德将在1988年和1989年用中国返回式卫星进行两项微重力研究实验。第一项实验是由“印托空间”(Intospace)组织准备的有关微重力蛋白结晶生长(采用西德药品研究所提供的一百多个样品)。西德将放置15公斤的有效载荷,在空间飞行8天后予以回收,支付100万美元。这将是国外第二次使用中国的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5.
西德的OHB装置公司研制了使用气球进行廉价微重力实验的装置“MIKROBA2”。计划由气球搭载该实验装置,把落体吊到40~45公里高度后投放它,产生10~(-3)G的微重力,在此状态下持续约60秒。预定1988年开始运行。该项工作已在1986年5月由稍小一些的“MIKROBA 1”微重力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际投放试验。已确认可获得十分稳定的微重力状态。  相似文献   

6.
金兑 《太空探索》2001,(7):22-25
1986年,在世界航天发射流年不利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需求和推进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把研制大推力捆绑式火箭提上日程。1988年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美同休斯公司草签了用长征二号E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的发射合同,同年12月这种新型运载火箭进入研制阶段。 长征二号E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首次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长征火箭的运载能力,并  相似文献   

7.
尽管苏联在高技术领域落后,但在火星探测领域的许多方面却领先于欧美。苏联1988年将首次发射新型火星探测器,现又开始考虑研制新的与它结构相同的探测器,以探测行星、小行星及金星等。预计此探测器将成为标准组件(观测装置)能更换的新型飞行器。1988年将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的研制工作现已进入最后阶段。目前,正进行模型和工艺星的地面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8.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电气公司黑田隆二去年底发表的“日本主要空间开发计划”一文介绍,日本正在积极研制一颗可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用于尖端技术产业开发、不载人、可回收的空间实验装置,即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将于1993年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3SⅡ火箭发射到高度为250公里的圆轨道上,工作约一周时间后按预定计划回收(回收舱重800公斤),在日本本土上实现软着路。西德参加了这颗星的部分研究工作。可回收有效载荷舱由热防护罩、观测仪器安装平台、各种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0.
美航宇局(NASA)将于1990年使用航天飞机实施第一次国际微重力实验(IM-L_1),实验采用日本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晶体生长装置,在重力只为地面万分之一的微重力环境里,制造新的超导材料等。IML 计划是 NASA 从日本及欧洲各国募集实验装置,将它们搭载在航天飞机上进行新材料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经费由 NAS—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吸引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合同,中国的运载火箭研究院和长城工业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新型运载火箭。除1994年2月发射成功的“长征3A”,到1996年还将推出“长征3B”、“长征3C”和“长征4B”;另外,为了分享低轨道卫星的发射权,中国还计划研制“长征1D”。 “长征3A”是这批新成员中的先锋,它在2月份的试射中将一颗模拟星和一颗小型实验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它能把2400千克的载荷  相似文献   

12.
正唐伯昶的人生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他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研制,执行了无数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任务。作为新型返回式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唐伯昶认为实践十号是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唐伯昶认为卫星工程是个大系统,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13.
1日 瑞典的“耐克·奥艾恩”亚轨道探空火箭载着德国的微重力实验装置再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达125千米,提供的微重力时间仍为4分钟左右。发射地点在瑞典北部的Esrange发射场。4日 晚上,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上,由于推进剂肼的渗漏而引发了火情,殃及到了正停放在发射台上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幸好火势不大,30~45秒钟便扑灭了,航天飞机只受到了轻微损坏,没影响其飞行计划。5日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签订了一项发射服务合同。根据这项协议,1997年长城公司将用长征-3C运载…  相似文献   

14.
美苏空间科学合作计划曾于1987年4月5日签订协定,之后,又于1988年、1991年7月美苏首脑级会谈时一致同意扩大合作范围。除1991年8月15日苏联发射的“流星-3”气象卫星上搭载美国的臭氧全量分光计(TOMS)这一合作项目外,还有下列一些: ·在苏联命名的“生物卫星(BIOSAT)”这一微重力实验卫星上,搭载美国的实验装置(1992年)。  相似文献   

15.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拟于1995年发射搭载老鼠、金鱼等生物的生命科学卫星,进行空间生物实验,其目的是为2000年前后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驻留做实验准备,探求空间环境给予生物的影响。该计划是将搭载有生物实验装置的重约1吨的密闭舱,用NASDA于1992年开始研制的小型火箭J-1发射至高度为251~450km的低轨道上。在空间飞行约60天后,密闭舱将在海上回收。人在空间长期驻留,由于受到宇宙线的辐射及失重环境影响,存在  相似文献   

16.
5日美国航宇局局长戈尔丁和俄罗斯空间局局长高普捷夫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交换宇航员互乘航天器的协定,即俄罗斯宇航员将在1993年11月乘坐美国的航天飞机,而美国的宇航员则准备乘俄的联盟号宇宙飞船到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90天。另外,美航天飞机将载两名俄宇航员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去替换在那里工作生活数月的俄宇航员; 俄在1994年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上将搭载美国的科学仪器。 6日北京时间14时20分,中国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两颗卫星,即中国的第14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和瑞典的“弗利亚”(Freja)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的卫星将在太空运行8天,进行科学探测和微重力试验,其中一项实验是中国和日本联合进行  相似文献   

17.
<正> 1987年8月5日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是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是用“长征2号”火箭,在西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卫星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了五天,开展了科学探测,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下的技术试验。8月10日下午2时半、卫星再入舱按预定的时间准确地降落在预定的区域。这样,我国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九颗人造卫星、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18.
瑞典的宇宙开发事业企业(SSC)于1987年3月19日在该国的埃斯兰吉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微重力实验用火箭“MASER-1”。这次发射的高度为295公里,获得10~(-4)G 以下的良好的微重力状态7分15秒,预定的八种实验都取得成功。“MASER”和西德的探空火箭“TE-XUS”是相同的实验系统,但它使用的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不经意间,2014年悄然谢幕,2015年闪亮登场。2014岁末,国内外航天分别有件大事值得回味,一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征火箭")发射达到200次,二是美国新一代飞船"猎户座"发射试验成功。北京时间12月7日11时26分,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火箭的第200次发射。第200次发射本身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发射,但长征火箭累积达到200次背后传递的信息则耐人寻味。首  相似文献   

20.
据《国际飞行》杂志2月20报道,原来预计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的西联星6S,可能改用其它一次性火箭发射。这颗卫星将被休斯公司从特里卫星公司(Teresat)和西部联合会手中买下来。休斯公司认为,由于美国一次性火箭恢复生产,长征火箭正失去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势头。休斯公司力图说服政府允许用苏联质子火箭发射卫星。 2月13日该杂志报道,原拟由中国长征火箭发射的邮政卫星暂时冻结。瑞典空间公司将在1991年下半年搭载长征2C火箭,发射技术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