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刚石砂轮是磨削硬质合金材料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目前一般都采用树脂结合剂的金刚石砂轮,用于磨方法磨削硬质合金,磨削时磨料尖刃所产生的局部磨削热在400℃以上,致使结合剂软化,影响了磨料与结合剂的结合强度,使得一半左右的磨料还没有充分发挥磨削作用时,就从砂轮上脱落下来了,因而影响了这种工具的广泛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种比较先进的磨削方法即湿磨法。所谓湿磨法,就是使用铜基结合剂的金刚石砂轮并加冷却液进行磨削。用湿磨法磨削硬质合金,磨削深度由0.02毫米增加到3毫米,砂轮使用寿命由原来的三至六个月延长到二至三年,充分发挥了金刚石砂轮磨削硬质合金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四、磨削技术磨削属精加工,其中磨料、磨具是重要因素,所以,磨削方面论文大多侧重磨料、磨具的研究。西德阿享大学 W·KNIG 教授提出了《钢的成份和结构对磨削工艺的影响》的主导论文,结论指出:均匀马氏体组成的钢要比含碳化物的钢磨削性能好,因为均匀的硬度只导致砂轮的磨损,而碳化物硬粒则会打碎磨粒。同时还发现钢中含硫可以提高磨削生产率,因为  相似文献   

3.
镍基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部件的常用材料,其磨削加工存在工具损耗严重、寿命短等难题.针对3种新研制的刚玉砂轮(分别为粒度60#的微晶和单晶混合磨料砂轮、粒度60#的单晶刚玉砂轮,以及粒度70#的单晶刚玉砂轮),开展了GH4169镍基高温合金材料的磨削试验,从磨削力、磨削温度、砂轮磨损以及表面粗糙度等方面对3种砂轮的磨削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单颗粒磨削试验方法,比较分析了立方氮化硼(CBN)、碳化钨以及碳化硅等三种磨料磨削钛合金的磨削特性。研究了磨屑形成过程、粘附过程及磨削表面的生成,并测定了三种磨粒的磨损特性。  相似文献   

5.
ELID磨削——硬脆材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属基超硬磨料砂轮在线电解修整磨削技术是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硬脆材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新技术。本文介绍了EID磨削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国内外研究情况。应用ELID磨削技术,可对工程陶瓷等硬脆材料实现高效率磨削和精密镜面磨削 。  相似文献   

6.
磨削加工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精密制造领域的重要手段。为了解高效精磨技术的发展,记者专程走访了郑州磨具磨料磨削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明耀先生。本刊  相似文献   

7.
ELID磨削硬脆材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新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属基超硬磨料砂轮在线电解修整(ElectrolyticInprocesDresing,简称ELID)磨削技术是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硬脆材料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新技术。本文介绍了ELID磨削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特点和国内外研究应用情况。应用ELID磨削技术,可对工程陶瓷等硬脆材料实现高效率磨削和精密镜面磨削  相似文献   

8.
简讯二则     
《本刊讯》根据“技术市场”七月二十日报导由南京工学院、南京砂轮厂、晨光机械厂研制成功的BU—1型磨削不锈钢专用砂轮效果良好。该砂轮系采用TL GW混合磨料制成,提高了砂轮的磨削性能,经磨削对比试验证明:自锐性好,耐用度高,磨削表面质量较好,比普通砂轮磨削生产率提高1~2倍,  相似文献   

9.
应用磨料成功地去除材料的技术已经通过不断研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先进技术而得到了发展。根据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形成了“强力磨削”(Abrasive machining)这一术语。给这个术语下定义是困难的,但是,由于它是从改进一般磨削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普遍地承认下面的定义:强力磨削是描述利用设备的全部能力以获得所希望的尺寸、形状  相似文献   

10.
马爽  李勋  崔伟  苏帅 《航空制造技术》2016,(18):102-108
利用超硬磨料砂轮进行GH4169叶片型面的精密磨削加工是提高其几何精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对GH4169材料进行悬臂插磨试验发现在精磨参数下磨削表面硬度在44~47HRC之间,叶片表面双方向均获得较大的残余压应力,进给方向上的残余压应力大于线速度方向上的残余压应力,且磨削参数对磨削表面硬度和残余压应力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基于磨削表面粗糙度小于Ra0.5μm的要求,提出叶片插磨的参数优化原则,为了降低磨削粗糙度推荐插磨参数:砂轮线速度26.8m/s,进给速度1000mm/min,型面磨削残高2μm;为了减小磨削力引起叶片的弹性变形所造成的加工误差,推荐磨削深度为0.005mm.在推荐参数下所加工叶片的形状精度可达到20μm以内,磨削表面以下没有明显的拉应力层,压应力层深度约为70μm,最大残余压应力位于表面下5μm处.以上研究为GH4169叶片的悬臂插磨工艺提供了一种基于表面完整性的参数优化方法和一组经过优化的精磨参数.  相似文献   

11.
尼龙刷用途是去掉精加工(磨、精车、铰孔等)后的小毛刺及抛光。尼龙刷是由带磨料的尼龙丝穿结成的刷子。这种工具又称“柔性工具”。磨料尼龙丝是在尼龙里渗附磨料(碳化硅、氧化铝、碳化硼、刚玉等)制成丝。根据被加工产品材料性质决定磨料成份,如表1。  相似文献   

12.
硬质氮化硼磨料在很多加工场合可经济地代替常用的金刚砂,碳化硅等磨料,在加工过程中可显著提高生产率。但如何高效获得周转和平面理想的磨削结果,本文叙述的测量砂轮径跳的方法可达到其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断续 CBN 砂轮缓进给磨削 K417 航空叶片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西鹏  黄辉  徐鸿钧 《航空学报》1997,18(3):316-323
 全面比较了用Al2O3和CBN磨削K417铸造高温合金时的磨削效果,指出:Al2O3不适于高效磨削K417之类的航空难加工材料,而CBN是实现该材料高效深切磨削的有效工具。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断续CBN砂轮缓进给磨削K417时的技术优势,解决了树脂结合剂应用于断续磨削时所遇到的新问题。分析显示出该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铝基碳化硅颗粒增强型复合材料(SiC_p/Al复合材料)切削加工性能较差,其内螺纹的切削加工难度更大。在研究SiC_p/Al复合材料磨削加工性能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电镀超硬磨料成形砂轮进行SiC_p/Al复合材料内螺纹螺旋磨削加工的工艺方法,并研制了电镀CBN成形砂轮,进行了具体的内螺纹磨削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SiC_p/Al复合材料内螺纹螺旋磨削加工方法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在砂轮线速度v_s=5.86m/s、进给速度v_f=80mm/min的条件下,CBN成形砂轮对SiC_p/Al复合材料展现出较好的磨削能力,单个砂轮可以完成17个M8螺纹孔的螺旋磨削加工,其内螺纹的加工尺寸精度均满足6H塞规的检测要求。同时,电镀CBN砂轮的磨损形式以磨粒磨损为主,砂轮表面未出现大面积脱落的现象。这说明,利用超硬磨料成形砂轮可以实现SiC_p/Al复合材料内螺纹的高效高质量加工,此工艺方法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适于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以立方氮化硼(CBN)为代表的超硬磨料,但是其生产应用则经过了近20年的时间直到磨削理论的发展和新一代机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释全深度蠕动进给磨削技术,最好从磨轮开始,因为这种加工方法的结果,大部分依赖了磨轮。磨削是用一种磨具的帮助来除去余量,使一工件具有一种特殊的轮廓或形状。最常用的为了这种目的的工具,就是陶瓷结合砂轮,其中包括了无数的有许多切割刃的颗粒和切屑空穴  相似文献   

17.
镍基高温合金因其优异的高温强度、热稳定性和抗疲劳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该材料机械加工性差,成型加工更加困难。本文阐述了镍基高温合金高效磨削工艺的研究现状,找出了成型磨削加工应用中存在的瓶颈,并对现有的解决方法加以剖析;提出以确保成型面具有相同单颗磨料切厚为目标优化成型砂轮磨粒排布,并与高效深切磨削工艺(HEDG)相结合的构想,以达到进一步挖掘高效成型磨削技术在航空难加工材料成型加工中潜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航空制造技术》2005,(7):50-51
工具磨削中心,对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延长刀具寿命、降低加工成本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德克公司的S22P型五轴数控工具磨削中心代表了世界工具磨床行业最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9.
引入金属基超硬磨料砂轮在线电解修整(ELID)技术,对陶瓷喷涂层进行精密镜面磨削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旋转超声振动端面磨削CFRP表面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向层铺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振动磨削和普通磨削对其表面加工质量进行了端面磨削试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并由表面粗糙度及微观形貌进一步分析了磨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超声磨削过程中提高主轴转速、减小进给速度,同时采用合适的切削深度和工具粒度,有助于获得高质量的加工表面;超声振动磨削和普通磨削后,工件表面均存在纤维丝断裂、剥离和凹坑等缺陷,超声振动磨削后的加工缺陷出现的程度和概率均较低,表面加工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