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增强空间站对舱外载荷的支持能力,提升舱内外货物的进出效率,减少航天员出舱次数,降低航天员出舱风险,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设计了货物自动进出舱功能。本文从货物进出舱功能方案出发,介绍了包括货物转运功能、外舱门功能、泄压、复压、气体复用功能在内的关键子功能的地面试验验证及在轨试验验证工作。地面及在轨试验验证结果对比表明:货物进出舱方案设计合理,地面验证结果和在轨数据一致性好,产品性能稳定,有效地提高了空间站货物进出舱效率。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的在轨维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航天员的空间出舱成功,空间站建设提上日程,因此急需对航天器的在轨维修性进行预先研究。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关于航天器在轨维修性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航天器在轨维修的需求和可行性,并对在轨维修对未来航天器设计和空间站运行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变革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结合在轨维修性技术发展我国空间站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3.
气体复用技术回收利用了气闸舱出舱活动泄压的大部分气体,对空间站的长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气体复用技术,包括美国联合气闸舱及日本实验舱气闸室。重点介绍联合气闸舱气体复用系统组成、硬件设计及性能,并阐述了泄压方式的冗余设计。初探了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经论证,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拟采用转移抽送的技术原理,与"国际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方案有不同特点。探讨了气体复用技术的地面试验方法,对试验条件的影响性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文章的技术方案简便可行,可应用于我国空间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载人航天计划的进一步实施,航天员舱外活动将成为实现复杂空间操作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规划切实可行与工作效率,需要将航天员在轨维护流程、工具装置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与地面试验验证。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是系统性工程,涉及维修流程设计、备件转移、航天员操作空间分析和操作能力分析等多方面内容。以航天员舱外维护空间机械臂为背景,建立空间站运营中航天员在轨维护机械臂的任务规划与验证系统,验证航天员可达性及维修过程可操作性分析,评估航天员在轨维护梦天舱机械臂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开展航天员舱外活动训练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完成上升2号飞船的首次出舱活动,并在太空停留了12分钟。同年6月,美国航天员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飞船舱外停留了22分钟。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不但证明了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人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同时也说明了可以在载人航天器舱外完成许多有益的工作,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修复、空间站的在轨组装与维修。因而,到2003年4月为止,世界各国共实现了257次出舱活动,  相似文献   

6.
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及其进展吴清才出舱活动(EVA)是指航天员脱离母航天器(飞船或空间站)的保护环境,依靠自身的生命保障系统在太空中进行科学观察和研究、维修舱外设备、在舱外安装或回收有效载荷、组装空间站、到星球表面行走等活动。出舱活动生命保障系统是支...  相似文献   

7.
<正>空间站机械臂技术是航天领域一项技术耦合性强、系统集成度高、技术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技术,是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在轨服务等领域的一项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站机械臂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面向宇航工程应用的大型空间机器人系统,在空间站系统中承担大型舱段转位与辅助对接,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状态巡检、舱外设备安装及维修,以及载荷照料等重要任务。它涉及机械、电子、热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机、路径规划、感知与测量、自主智能、算法与软件,以及光学、材料、遥操作、人机交互、地面试验验证等多学科技术,系统复杂,新技术多,设计与验证难度大。  相似文献   

8.
针对空间站建造期间在轨维修、航天员出舱等关键功能和任务技术难度大、空间环境复杂,常规电连接器在轨操作性、安全性及环境适应性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求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覆盖全系统研制阶段的航天员操作的电连接器设计与验证方法,以为复杂航天器关键功能器件的系统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经空间站在轨验证,结果表明:运用该设计技术及验证方法的电连接器能够高效、可靠、安全地支持航天员开展在轨维修活动,可为载人航天器系统维修性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调研国际空间站机械臂人机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空间站机械臂人机协同作业需求,建立了空间站机械臂“管理-设计-验证”全周期人机设计体系,通过人机项目规划、人机功能分配等管理要素,针对性地开展了空间机械臂人机系统详细设计,最后,从仿真分析、地面验证、在轨验证三大方面对人机系统进行了全要素全流程的验证,结果表明空间站机械臂人机系统设计合理,可应用于后续航天员出舱活动,保障航天员出舱活动安全、高效。研究结果将为空间机械臂人机系统设计与验证提供体系借鉴和工程指导。  相似文献   

10.
沈宁 《航天员》2012,(6):66-66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通过出舱活动,航天员可以进行航天器的在轨维修和故障排除、有效载荷的布放、回收和在轨维修以及大型航天器(如空间站)的在轨安装构建等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在空间失重环境下进行。失重状态下人的运动和作业方式与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状态下完全不同。为了完成这些出舱活动任务,航天员必须熟练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和作业的规律和技巧,需要通过地面上模拟的失重环境对航天员进行大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1.
航天机器人     
引言 目前的航天飞行中计划了大量的出舱活动,如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这些出舱活动大部分都是维修工作。舱外活动工作量很大,同时还伴随着相当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罗斌  季逸民  吴军 《上海航天》2023,40(5):1-14
作为空间站主要舱段之一,梦天实验舱主要为各类舱内外载荷的在轨试验提供支持,具有特有的载荷货物进出舱支持和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支持能力,可全面提升空间站的综合应用效益。梦天实验舱2022年10月31日入轨,入轨后完成了初始状态设置、在轨测试和多次货物进出舱任务,各项功能正常,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回顾梦天实验舱研制历程,概述梦天实验舱总体方案,总结其主要技术特点及创新点,介绍在轨测试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航天员出舱活动的需要,出舱活动飞船气闸舱在满足载人飞船密封舱一般要求外,还需经历泄压和复压两个热力过程。伴随气闸舱的泄复压过程,舱内空气因泄压而发生热力膨胀降温现象,因复压而出现热力压缩升温现象;复压用气瓶在气闸舱复压过程中压力急剧降低也出现降温现象,其降温程度将影响气闸舱复压后舱内温度水平。运用热力学方法对气闸舱泄复压热力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地面和在轨飞行试验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工作将为后续载人航天器气闸舱的热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5,(5):42-43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焦立中和沙里波夫3月28日穿着俄“奥兰”宇航服出舱进行了他们此次驻站期间的第二次舱外活动。此次活动历时4.5小时,其间两人在舱外安全了3个导航天线和一个GPS装置,并对空间站进行了拍照。装在俄恒星号服务舱外的空间对空间导航天线(又称W AL天线)和GPS装  相似文献   

15.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平台,具有系统体积庞大、构型复杂、接口众多、载荷种类不确定等特点.因此,系统级力学试验、热试验以及组件环境试验对空间站的设计和工艺验证非常重要.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各舱段的系统级力学试验、热试验以及组件环境试验情况,以期为我国空间站的地面试验系统设计、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空间站在轨密封检漏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站除了在地面需要进行充分的总装检漏试验之外,还必须进行在轨运行时的密封检漏,这对于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和飞行任务的成功非常重要。文章提出了空间站总漏率实时监测技术、空间站结构泄漏点定位与定量检测技术、航天员舱外检漏技术,以及空间站结构泄漏堵漏技术的具体方案和技术途径,并对关键技术做了比较充分的分析。该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能为空间站的在轨泄漏检测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庞之浩 《航天员》2011,(5):59-62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由美国牵头的,其投入占国际空间站总成本的70%,所以称得上该工程的“龙头老大”。美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实验舱、节点舱、气闸舱等各1个,以及7段桁架结构、4对太阳能电池阵,还用航天飞机完成了许多舱段的运输任务和航天员出舱组装空间站部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4月29日,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2021-2022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和4次载人飞船发射,并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中国空间站:开启载人航天新的里程碑(一)三舱结构构筑安全舒适的"太空之家"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水客 《航天员》2008,(5):42-44
太空出舱,航天员在出门之前一定要身穿舱外服,以适应那很不友好的太空环境。而航天员在轨组装与检查到穿上舱外服,却远不似人们打开衣箱取出衣服穿上那么简单。我们已经在电视中看见,神七飞行时轨道舱内,翟志刚与刘伯明进行舱外服在轨组装与检查的情景,它扎扎实实地花了两人长达15个小时的时间,也耗费了他们不少的体力。但这还只是太空出舱前的一部分任务。事实上,要在太空中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就不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确切地说,它还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完成一系列繁琐的操作,并且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因而要求航天员在上天之前勤学苦练,熟练掌握其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20.
李瑭  刘保国  汤达  张谦谦 《上海航天》2023,40(5):134-139
空间站时代为测控(TT&C)通信系统带来保障时间更长、覆盖要求更高、数据传输能力更强、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体验更好等新的挑战,结合中继卫星系统(TDRSS)、卫星导航系统等天基测控通信手段的能力特点,提出以天基手段为主的解决方案,采用多星多舱段接力模式,将航天员出舱等重大活动的测控通信覆盖率提升至接近100%,采用多星多目标工作模式,较好地保障各种交会对接模式,综合利用中继卫星S频段多址(SMA)链路连续业务、短报文业务和北斗短报文业务常态化保障空间站安全运行,应用天地一体网络化技术,为航天员在轨上网、天地通信和载荷实验数据传输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