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涡扇发动机消喘系统飞行试验验证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涡扇发动机消喘系统飞行试验验证需求,和传统试验方法不能有效验证消喘结束后发动机状态恢复能力的问题,根据消喘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单次喘振和连续多次喘振下消喘系统的飞行试验验证方法。该方法通过加装座舱开关,触发发动机调节器内设置的喘振模拟模块,发出根据真实喘振信号特征设计的喘振模拟信号,从而使得消喘系统工作,验证飞行状态下发动机消喘系统对短时切油、喷口面积和可调导叶的控制及消喘结束后发动机状态恢复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验证消喘系统的功能及消喘结束后发动机状态恢复的能力。本研究对发动机消喘系统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飞行试验鉴定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发动机发生喘振故障时气流脉动压力会急剧变化这一特征,通过测量和计算压气机出口脉动压力变化率实时检测喘振的发生。对动态压力信号进行预处理以提取特定频段内的脉动压力,计算固定周期内脉动压力变化率;依据发动机整机地面试验结果设定喘振检测阈值及判据,判断脉动压力变化率是否满足判据来实现喘振检测。利用该方法成功检测出发动机飞行试验中的两次喘振故障。分析得出:发动机未发生喘振时,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脉动压力变化率差异很小;发生喘振时,脉动压力变化率绝对值急剧增大;发动机在稳态和瞬态过程稳定工作时,脉动压力变化率不受发动机工作状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种涡扇发动机喘振信号判定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小彪  余海生  孙健国  朱艳 《推进技术》2009,30(6):727-729,739
针对涡扇发动机工作特点,设计了一种发动机喘振信号判定方法。以大量发动机试车数据和飞行试验数据为依据,采用一种新的判别方法来判定发动机工作状态。结合飞行器的综合控制系统,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发动机退出喘振工况。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工程应用的特点,具有很低的漏报率和虚报率。发动机地面试验验证和飞行器的飞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4.
基于喘振裕度估计模型的发动机高稳定性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解决超机动飞行中发动机喘振裕度不可测量的难题,提出一种发动机喘振裕度的建模方法.喘振裕度的模型分为常规飞行时的无畸变模型与超机动飞行时的损失量模型两部分.无畸变模型是基于喘振裕度特征选择算法筛选最优模型输入,以非线性拟合方法建模实现;损失量模型则基于在线攻角预测模型实时评估发动机进口畸变度,进而计算获得.而后利用上述估计模型对发动机的稳定性进行实时预测,在不改变发动机原控制回路的基础上,对涡轮落压比控制指令进行喘振损失补偿,实现高稳定性控制.最后,通过大攻角机动飞行的数字仿真,验证了上述方案可以准确控制发动机喘振裕度在11%~13%,保证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5.
某型战斗机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在某型战斗机设计过程中,对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问题所作的研究。该研究主要是建立在3项基本试验的基础上,即通过进气道缩比模型吹风试验获得不同飞行状态下进气道出口的畸变参数和图谱;通过发动机低压压气机部件畸变试验获得畸变对低压压气机特性的影响;在上述3项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和评估,获得偏离进气道调节规律的上边界-发动机喘振限制边界和下边界-进气道喘振限制边界,最后选择了3个飞行状态下进气道出口流场图谱和平均紊流度,研制成模拟板,在高空台上进行了全台发动机进口畸变模拟鉴定试验,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和评估,为某型战斗机试飞提高了必要的安全保证,并为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设计定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喘振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压气机一种不正常的工作现象,也是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特有故障。发动机喘振时,不但性能变差,还会引起自动停车。如果处置不当,使发动机在喘振工作条件下时间稍长,压气机、涡轮等部件就会因高温和振动而严重损坏。研究压气机喘振的目的是要弄清喘振的原因和条件,制定预防措施,以便正确使用与维护。一、故障现象  相似文献   

7.
<正>喘振是航空发动机的一种不稳定工作状态。若发生喘振,轻则造成发动机工况急剧恶化,重则导致发动机机械损伤,严重危及飞行安全。因此,在发动机即将出现喘振或喘振初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喘振,进而采取相应的消喘措施,是避免发动机出现空中停车、叶片断裂等严重事故的重要前提。国内外喘振检测方法大多停留在压气机部件级喘振试验中,用于发动机整机上的较少。目前应用在发动机整机上的喘振检测方法是压差脉动法,其原理是借助喘振压差传感器测量的压气机出口总压和静压之差,根据压力的相对幅值是否大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机载武器发射引起发动机喘振、停车的问题,有关发动机设计单位研制了一种新型脉冲断油式发动机防喘系统,并进行了飞行台试验,本文介绍了该系统试验研究概况及结果。着重分析了它对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影响决定其防喘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提高发动机供油量和吊舱进口安装扰流板进行某型发动机地面逼喘试验,分析了喘振过程发动机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两种试验方法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发动机供油量快推油门杆和安装扰流板间歇缓推油门杆进行逼喘试验均能够有效反映干扰因子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在发动机喘振过程中消喘系统投入工作。为该型发动机空中逼喘试验及稳定性评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据英国《国际飞行》1995年12月20—1996年1月2日报道,英国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77在预交付试飞时发生发动机喘振,从而使GE90波音777开始进行双发延程(ETOP)试验的计划受到影响。喘振是一架编号为WA080的波音777作高迎角飞行驾驶杆振动器试验期间出现的,虽然发动机的喘振自动消除,但风扇研磨带与风扇叶片的损伤比预计的要大。波音公司用孔控仪对发动机进行检查,没有发现核心机有大的损伤,而且在风扇上未发现磨损。 目前GE公司正在进行地面试验,并准备进行一系列试飞,以便找到引起喘振的原因,该  相似文献   

11.
NF-6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压缩机喘振边界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F-6风洞是我国第一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轴流压缩机是影响风洞安全运行和流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内首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喘振边界的确定进行试验研究。简要论述了喘振发生的机理及其危害以及确定喘振边界的重要性,讨论了压缩机逼喘过程及其原理以及风洞增压对喘振点(喘振边界)的影响;给出了控制风洞运行的压缩机喘振边界线、喘振预警线、安全保护线、防喘调节线及防喘振措施,为该座增压连续式风洞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转子涡喷发动机含喘振的数学模型,并以开大尾喷口诱喘模型为对象,用计算机仿真进行脉冲切油防喘控制规律研究,分析了脉冲切油诸参数对退喘效果的影响,并对某双转子涡喷发动机防喘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飞机燃油管路压力脉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简单探究了压力脉动的原因及机理,接着基于仿真软件Flownmster,建立了飞机燃油管路的简单模型,着重对阀门关闭时间快慢和泵启停引起的压力脉动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抑制压力脉动的一些具体措施,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AV90-3轴流压缩机喘振边界测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测试出AV90-3轴流压缩机在0.6m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的安全运行范围,采用减小进气体积流量测定喘振点的测试方法和测压力波动的喘振判别方法,准确测试出了AV90-3轴流压缩机的喘振边界线。得出了静叶角增大后,喘振边界线向右上方拉伸和增压、负压下的喘振边界线与常压时基本重合的试验结论。通过将进气体积流量和压比作为防喘振的控制参数,设置报警线和防喘振曲线,采取旁通回流的方法,有效预防了喘振发生。可为后续大型连续式风洞压缩机的喘振边界测定和防喘振控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帆  胡骏  严伟 《航空发动机》2017,43(1):41-47
针对涡喷和涡扇发动机,通过求解带源项的2维欧拉方程组,发展了模拟发动机整机过失速及退喘动态过程的理论模型,实现了2种发动机稳定状态-喘振/旋转失速-退喘动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某单轴涡喷发动机算例,模拟结果展现出喘振和旋转失速相应的基本特征;对某小涵道比双轴混排涡扇发动机进、退喘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风扇与压气机均发生了喘振,且喘振频率相等,并最终都恢复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江勇  张百灵  梅飞 《推进技术》2010,31(5):519-522,561
用扰流插板使涡扇发动机进气道内产生不对称分布的总压畸变并使发动机出现喘振。在进气道出口即发动机进口截面测取两种不同转速下发动机的喘振压力波。应用小波分析奇异点理论,采用模极大值原理和高阶Daubechies小波多尺度分析,对喘振压力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发动机喘振波在其进口截面的波形分布特征。揭示了在两种转速下,喘振波在截面上的分布相似,其频率和幅值与转速成正比。截面中心部分表现为正脉冲,周围部分为负脉冲。在垂直方向上的幅值较大,而两翼较小。对该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的推论为:高压压气机引起喘振,稳态压力畸变最严重的区域和未受到畸变扰动的区域,喘振波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7.
基于跨声速压气机实验,获得局部喘振现象轴向、低频、轴对称的频率特征;从局部喘振现象的物理本质出发,证明其与Helmholtz共振腔模型在物理上是相似的,采用Duct-Compressor-Plenum模型发展了实验台系统Helmholtz频率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与实测的局部喘振频率基本一致;为了实验验证局部喘振与系统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Helmholtz共振腔模型特征参数进行了跨声速实验,结果表明:局部喘振频率随着系统Helmholtz频率的下降而减小,并且两者的频率值也趋于一致,证明了局部喘振频率就是系统Helmholtz频率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某型带加力涡扇发动机多次出现风扇加力喘振故障,对飞行安全和发动机寿命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分析加力喘振故障原因,首先通过发动机稳态计算模型分析了喷口控制系统稳态特性与加力喘振故障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加力工作线位置与风扇喘振的关系;其次根据基于AMESim的加力喷口控制系统模型和基于Simulink发动机分段线性化模型构建了联合仿真模型,基于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喷口控制系统动态特性与加力喘振故障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喷口打开速度对于风扇喘振裕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o expand the stable operating range of compressors,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flow instability at low flow rates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stall and surge in a centrifugal compressor with a variable vaned diffuser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here the diffuser blade setting angle can be adjusted. Many dynamic pressure transducers are mounted on the casing surface of the compressor. From the design condition to surge, dynamic pressure data is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gradual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ignal developing status, the typical modes of compressor instability are defined in detail, such as stall, mild surge, and deep surge. A relatively high-frequency stall wave originates in the impeller and propagates to the diffuser, and finally stimulates a deep surge in the compressor. The compressor behavior during surge differs at different diffuser vane angles. When the diffuser vane angle is adjusted, both the unstable form and the core factor affecting the overall machine stability change. A specific indicator is proposed to measure the instability of each component in a compressor,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best region for stability extens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a holed casing treatment, in different compresso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