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很多人来说,“医监医保”是个很陌生的词,更是一个很陌生的职业。因为选择了这个行当,医监医保医生们每天都要和航天员打交道,他们对航天员健康给予的关心远甚于对自己和家人的关心。很多人都想知道,他们如何来当航天员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2.
稍微了解“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人都知道,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有着丰富的航天员培训经验,在当今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有人会问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为很多国家培养了合格的航天员,那里曾有过中国航天员的身影吗?还有人说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都是中国自主培养的优秀航天员,中国航天员是否需要去外国接受培训?在这里,我们就为大家解惑答疑,请看——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2009,(3):55-55
2008年11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刘伯明、景海鹏分别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受颁“航天功勋奖章”。此后,3位航天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美好问候和祝愿信件。航天员平时工作繁忙,不能一一回信,特通过《航天员》杂志向关心、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人们表示歉意和感谢。也鉴于此,从本期开始,我刊‘‘航天员俱乐部”栏目特增设“交流”版块,为广大读者及热爱航天事业的朋友提供一个与航天员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也会选登世界各国航天员向世界^民传达的问候和信息,使人们对航天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来信,在我们为您精心搭建的平台上和航天员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衣橱     
航天员在太空穿什么衣服,这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我们通常借助媒体看到的航天员大都是穿着一整套的航天服。其实,航天服并不是直接贴在航天员身上而与航天员身体亲密接触,除了大家直接能从照片上看到的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以外,还有更多的航天服装,由这些服装共同组成的“航天员衣橱”也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5.
姚爱英 《航天》2011,(7):13-13
“尊敬的航天员叔叔,我们是嘉兴市阳光小学的学生。我们想问一下,给我们写信的德米特里·康德拉吉耶夫航天员叔叔现在还在国际空间站吗?他现在好吗?,他什么时候还能给我们写信?”“尤里叔叔和马克西姆叔叔!你们是我们的偶像!你们什么时候也能来嘉兴,来我们阳光小学做客!”  相似文献   

6.
王山而 《航天员》2009,(5):72-75
航天员体验营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其中的精彩各有不同,此次“少年航天员体验营”更是别致,因为其中多数营员都是来自香港地区,他们和北京的孩子们一起走进北京航天城,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进步、共同快乐……  相似文献   

7.
航天员的文化 航天员是独立的,工作努力、并被成功的欲望驱动着,他们尽量不给人“毫不乐观”或“需要帮助”的印象。我们希望保护他们的隐私,也希望他们彼此保护隐私。他们可能是对出现的问题保守秘密的良好典范。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09,(2):10-11
2008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也是《航天员》杂志长足进步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理念,努力探索编辑新思路,杂志质量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加强杂志的平台建设,刊物发行工作逐步推进,“航天员体验营”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航天员》杂志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始终充满信心,也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我们希望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航天员》杂志名副其实地打造成“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普及载人航天知识”的坚固阵地,使《航天员》杂志真正成为我国科普期刊的新品牌,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虽说目前世界上仅有3个能独立训练航天员的航天员中心,但是随着航天任务的频繁开展,其他国家的航天基地也正在崛起之中,譬如有着不错实力的欧洲航天员中心。“小门派”的发展1990年,欧洲航天员中心(EAC)成立之初只有3名航天员,与美国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和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相比,只算得上是个“小门派”。为了实施“赫耳墨斯”计划(现已取消)和“哥伦布”计划,1992年欧洲进行了第二次航天员选拔。当时  相似文献   

10.
《航天员》2006,(2)
格里索姆——1926年4月3日,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密切尔市,后为空军中校,1951年3月获得飞行证书,1952年成为喷气飞机教练员。1955年8月进入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技术学院学习航空工程。1957年5月成为战斗机试飞员。他的飞行时间达4 600小时,其中喷气飞机飞行时间为3 500小时。1959年,他成为“水星”号飞行任务选拔出的7名航天员之一。1961年7月21日,他经驾驶“自由种”7号飞船遨游太空,历时15分37秒,到达轨道高度189.9千米,这是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水星”号飞船亚轨道测试飞行。1965年3月23日,担任“双子星座”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指令长。此后,他还曾经担任“双子星座”6号飞船任务的备份指令长和“阿波罗”飞行AS-204任务指令长。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罗”1号飞船火灾中牺牲,后被授予国会航天荣誉奖章。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2006,(2)
虽然中国人涉足太空的时间不长,中国的“神舟”号载人飞船也刚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这一自主研发的系列载人飞船不仅备受外国同行的关注,也是中国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神舟”飞船是飞船系统上上下下的研制人员精心为航天员打造的,除了设计师外,最了解飞船的要数航天员,而飞船在太空中安全、舒适与否,他们更是深有体会。费俊龙:大家好,很高兴能应《航天员》杂志的邀请,在这里给大家说说我们的飞船。在太空飞行的5天时间里,飞船就是我们的“家”。聂海胜: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并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飞船。同时,我们也要向飞船系统的科研人员致敬。  相似文献   

12.
《航天》2009,(3):40-43
据说当新航天员上天之前,老航天员要给他们上一堂“文明礼貌课”。因为无论是在航天飞机上或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几名航天员一起工作和生活,由于空间狭小、工作繁忙、而且一待就是十天或半个月,要保证大家和睦相处、不发生矛盾,就得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黄伟芬 《航天员》2013,(5):31-33
杨利伟首飞距今已整整十年,“十”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字,但它却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辉煌历程中的每一次突破。回首神五任务,当年的一切似乎仍历历在目,仍激动人心。值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十周年之际,我们特邀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她是当年第一批航天员及神五任务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此,让我们随她一起来重温首飞时有关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人物:航天员地点:渺无人烟的沙漠远望:一名航天员正在烧火炒菜;另一名航天员在寻找食物。疑问:哪来的锅?哪儿来的菜?镜头拉近:“锅”——铁皮折成,“油”——细解说:沙充当,“菜”——看不清楚。这是航天员正在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时的情景。他们被工作人员“扔”在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仅有数量非常有限的救生口粮,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食用,航天员必须设法自谋生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航天员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能猜到他们的秘笈吗?  相似文献   

15.
《航天员》2014,(4):78-78
亲爱的《航天员》:你好!每次收到邮递员送来的《航天员》杂志时,我都非常激动,迫不及待的想立刻打开,一睹为快,看看一期《航天员》又会为我们“揭秘”哪些航天趣事啊!  相似文献   

16.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17.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航天员老师”不仅神圣而且神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航天员教员如何为航天员授业、解惑?他们需要有怎样的职业素养?他们眼中的航天员又是怎样的?在对这个特别的群体做访前准备之时,编辑部有幸得到了两位航天员教员所写的记录与感想。  相似文献   

18.
《航天》2014,(11):F0002-F0002
9月26日,俄“联盟”TMA-14M载人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女航天员叶连娜‘谢洛娃进入空间站,成为驻站的第一位俄罗斯女性。这也是17年来首次有俄罗斯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上一次是在1997年,航天员叶连娜·孔达科娃飞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相似文献   

19.
读者园地     
《航天员》2007,(2)
读者王占文:我想给《航天员》提两个建议:一个是看你们能否为“神五”、“神六”的航天英雄们定一个“航天员”节日,以便人们每年给以纪念活动;第二个我则希望《航天员》在每年新年的开始能附送一张新年年历表。  相似文献   

20.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1)
中国首批航天员开始工程硕士学习2006年2月下旬,中国首批航天员(包括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开始了清华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习。在完成日常航天训练任务的同时,航天员将重新回到课堂“充电”。航天员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学业,课堂设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按计划,航天员将要学习12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