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逆向重建DA-42飞机起落架减震器,首先通过拆解测量实物,进行减震器的结构模型设计;然后根据飞机总体参数和减震器结构模型,结合经验公式和Adams软件开展减震器载荷的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得到飞机在三点着陆工况、俯仰角为2°、6°、10°及与各俯仰角分别对应的右滚转角为0°、1°、2°、3°的工况下的载荷结果及减震器最大轴向力变化规律;最后通过与整机实验的对比证明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DA-42飞机起落架减震器国产化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飞机使用下沉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着陆时的使用下沉速度V_(y,sy)是起落架减震器设计的主要依据,其量值大小直接影响起落架的载荷,也就会影响到起落架设计的结构重量。本文从国内外的强度规范现状和跑道情况对V_(y,sy)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供有关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冯培礼  张连 《航空学报》1994,15(2):197-199
提出飞机起落架连续变行程疲劳试验实施方案;设计了试验装置;并通过时歼数五主起落架减震器模拟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时域确定性方法,建立了机身-起落架系统分析模型,分析了飞机在不平跑道上滑行的动态响应,并对某机型采用不同形式减震器———常油孔及变油孔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变油孔设计能够明显改善飞机滑行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起落架油气式减震器性能设计的传统法则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最大载荷法则的设计新概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现行民航飞机离港时,需由牵引车推出泊位后再依靠飞机自身发动机动力进入跑道。为使机场更安全高效运行,人们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飞机滑出模式——牵引滑出,其无需发动机动力、即从飞机推出直至跑道端等待起飞均依靠地面的外部动力移动,由飞行员控制牵引车牵引的离港作业方式。其有助于实现高效、绿色、经济的机场运营目标。前起落架作为承载飞机重量和实现地面牵引滑行的关键组件,其动力学特性直接决定着飞机的高速牵引滑行安全,也影响着结构的后续飞行安全及全生命使用周期,故针对新一代牵引滑出方式的飞机前起落架力学行为开展研究十分必要。以某型民航飞机前起落架为研究对象,考虑减震支柱及牵引车轮胎的缓冲性能,研究了承受满载、高速牵引滑行时的前起落架的动特性、动响应行为,并给出了跑道随机不平度激励对前起落架随机响应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承载、不同牵引速度下前起落架动力学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前起落架满载高速牵引滑行中,牵引载荷在阻力臂的变形及振动响应中起主导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新型牵引方式下前起落架的设计以及现役飞机的安全运行保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以往常用前起落架载荷谱存在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轰六前起落架主、辅减摆器使用载荷谱的实测、疲劳试验实施方法和试验结果的介绍与分析,初步探索了我国以往常用前起落架载荷谱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疲劳试验结果与前起落架外场实际破坏不符的原因。并对今后编制前起落架载荷谱和确定前起落架疲劳试验加载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高泽迥  张日新 《航空学报》1991,12(8):349-357
 本文根据起落架系统的几何、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推导出目前广泛使用的三维机身式起落架,并具有柔性支柱系统的着陆冲击力学模型。并对其初始条件、对称着陆及不对称着陆情况作了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起落架作为单传力部件,其受载形式复杂,在起飞着陆过程中要承受很大的载荷和强烈的冲击,飞机起落架的使用条件比其他结构部件更为恶劣。据统计,起落架结构引起的和与起落架相关的事故大约占飞机结构破坏事故的2/3以上,其主要表现是结构疲劳破坏。飞机起落架的疲劳强度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起落架的工作环境恶劣,载荷历程多变,起落架的疲劳寿命预测分析与破  相似文献   

10.
飞机起落架减震器在气密试验过程中,镀铬的活塞杆经常出现铬层渗气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又称为铬层“冒汗”。多年来,由于对铬层渗气产生原因分析不确切、以及补救办法不得当,因此在起落架的生产和修理中始终存在,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活塞杆材料是高强度钢,因多次镀铬返修而造成材料报废。  相似文献   

11.
半主动控制起落架缓冲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晖  顾宏斌  吴东苏 《航空学报》2006,27(5):864-868
建立了半主动控制起落架缓冲动力学数学模型,模型中流量系数是油孔等效面积、流量或压差的函数,不再是固定值,而是变量.利用定油孔起落架的落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校验.设计了两个简单控制律,第一个控制律按传统变油孔设计准则给定,第二个控制律按给定吸收功量时峰值载荷最小的准则设计.通过数字仿真对这两种控制律下的起落架和被动式起落架的缓冲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在提高起落架缓冲性方面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飞机起落架缓冲性能分析、试验、设计一体化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齐丕骞  牟让科 《航空学报》1998,19(3):332-334
 提出了一种飞机起落架缓冲性能分析、试验、设计一体化的工程方法。利用起落架落震试验结果,自动识别缓冲器空气压缩多变指数和油孔流量系数等不可测参数,以便建立准确的起落架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缓冲器充填参数和油孔尺寸进行优化设计,使得起落架着陆最大冲击载荷达到最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成功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主要建立了全机和支柱式起落架缓冲支柱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着陆和滑跑仿真计算。建模主要考虑了缓冲支柱的初始压力、初始容积、油孔面积、活塞面积、缓冲支柱行程等参数。同时给出了飞机在对称着陆和滑跑时的运动学公式,推导了缓冲支柱和轮胎垂直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数值模型并进行着陆和不同跑道的滑跑仿真计算,这对飞机设计和指导起落架试验具有一定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飞机支柱式起落架落震仿真及缓冲器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介绍支柱式起落架缓冲器的各个参数,包括缓冲支柱的初压力、初容积、油孔面积、活塞面积、缓冲支柱行程等。介绍起落架落震时缓冲器轴向载荷的计算公式。结合具体飞机型号利用初始参数通过AD-AM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以起落架缓冲器的油孔面积作为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给出最优值。  相似文献   

15.
王鑫涛  杜星 《航空学报》2020,41(2):223332-223332
多轮多支柱起落架飞机主起落架数量较多,试验机及试验设备重量大。试验应急卸载时,试验件和设备重量、以及加载过程中试验件变形所聚集能量快速释放的不协调性易对支持点结构产生较大冲击载荷,且该载荷不可控,影响试验的考核,存在安全隐患。针对多轮多支柱起落架飞机的强度试验要求,设计一种载荷限定系统。在应急卸载或者试验停试情况下,能够为非支持点起落架输出设定载荷,保证应急瞬间所产生的所有载荷按要求分配到所有起落架上,从而防止支持点起落架超载;试验过程中,能够对非支持点起落架施加试验主动载荷。利用仿真软件验证了系统原理的可行性。依据原理设计载荷限定系统,对其结构和工作性能进行应用验证,并在某型飞机全机疲劳试验中进行应用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6.
飞机地面载荷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减轻飞机地面载荷、降低飞机结构重量角度出发,对现行国军标GJB67.4-85(简称新规范)作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指出通过使用先进的模拟分析方法,。正确理解规范正文的精神,采用合理的计算参数确定地面载荷,代替传统的经验估算一试凑方法,可以实现结构优化设计,实现减轻地面载荷、减轻飞机结构重量的目的,实例计算可减小飞机垂直和水平载荷30%左右。  相似文献   

17.
以民用飞机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Delphi和SQLServer开发了民用飞机缓冲器参数设计程序,计算了前起落架采用单腔定油孔型式和单腔变油孔型式、主起落架采用单腔定油孔型式和双腔定油孔型式的缓冲器的设计参数;然后基于ADAMS/Aircraft模块分别建立了前起落架和主起落架的虚拟样机,并进行落震仿真分析,仿真结果符合要求;最后通过仿真结果进行起落架缓冲器不同型式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腔变油孔型式较单腔定油孔型式提高了缓冲器的缓冲效率、双腔定油孔型式较单腔定油孔型式在大的下沉速度下降低了缓冲器的过载。  相似文献   

18.
飞机地面滑行随机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莉  杨国柱  何庆芝 《航空学报》1993,14(4):126-132
 采用功率谱方法,讨论了飞机4自由度简化模型的地面滑行动态响应问题,并对前、主起落架油-气式缓冲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进行线化处理,推导了解决此问题的解析方法,算例的计算结果与文献相符很好。  相似文献   

19.
飞机结构弹性对起落架缓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飞机结构弹性对起落架缓冲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计及飞机结构弹性效应的起落架缓冲系统的动力模型和分析方法。应用结果表明,飞机结构弹性效应能降低起落架缓冲系统的过载、位移等,尤其对大、中型飞机主起落架更为明显,如,某Y机主起落架过载降低6%。  相似文献   

20.
GA-Bas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Semi-Active Landing Gear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emi-active landing gear can provide good performance of both landing impact and taxi situation, and has the ability for adapting to various ground conditions and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 kind of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NMPC) for semi-active landing gears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NMPC algorithm uses Genetic Algorithm (GA) as the optimization technique and chooses damping performance of landing gear at touch down to be the optimization object. The valve's rate and magnitude limitations are also considered in the controller's design. A simulation model is built for the semi-active landing gear's damping process at touchdown. Drop tests are carried out on an experimental passive landing gear systerm to valid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The resul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isolation of impact load at touchdown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other control algorithms. The strongly nonlinear dynamics of semi-active landing gear coupled with control valve's rate and magnitude limitations are handled well with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