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近7个月的飞行,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大的人造火星卫星——“火星侦察轨道器”(MRO)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3月10日进入火星轨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6,(5):48-48
美国航宇局去年8月12日发射的“火星侦察轨道器”(MRO)已于3月10日成功完成精细的入轨机动动作.进入绕火星运行的轨道。离表面最近点的高度约420公里。入轨动作是MRO此次飞行中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在人类此前发往火星的探测器中。只有65%成功入轨。不过,该探测器在开始执行其2年的科学观测任务之前.还要再用近7个月的时问调试仪器,并通过气动制动把周期为35小时的偏心轨道调整为周期2小时、高321公里的近圆形轨道。气动制动中,探测器将数百次地进入火星上层大气.利用大气阻力减速,从而改变轨道形状.但又不能让探测器受热过重。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08,17(6):139-139
2008年9月下旬,在美国举行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第3次研讨会上,150名科学家依据来自“火星勘测轨道器”(MRO)的最新数据,投票表决他们认为能够在火星上找到生命的最佳登陆地点,这一表决结果将直接决定2010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车的着陆点。  相似文献   

4.
星际探测借力飞行轨道的混合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栋  崔平远  徐瑞 《宇航学报》2010,31(3):655-661
以金星借力探测火星为背景,针对传统借力飞行轨道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一种星际探测借力飞行轨道的混合设计方法。该方法在分析借力天体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等 高线图给出可能出现借力参数匹配的区域,提出“软匹配”策略进行轨道拼接,采用混合优 化设计方法得到轨道优化设计参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对一些满足约束条件转移轨道方 案的遗漏问题。本文以2017-2018年金星借力探测火星为例给出了设计结果,设计参数与 M.Okutsu给出的一致,同时还得到了该参数区域一个新的借力轨道转移方案。此外,本文还 对2010-2018年采用金星借力探测火星的转移轨道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金星借力探测火星 较好的设计参数区域,这些研究对于未来可能的火星探测任务的设计与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 意义。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2,21(4):99-99
据Spacedaily网站2012年6月11日消息,NASA的“奥德赛”(Odyssey)火星探测器一个反作用轮的读数异常,但探测器仍然安全,于6月8日正式进入保护性待机模式。“奥德赛’’于2001年4月7日发射升空,当年10月24日抵达绕火星轨道;2002年2月开始执行科学任务,是迄今工作时间最长的火星探测器。NASA计划将“奥德赛”和“火星勘测轨道器”(MRO)用作信号中转站,为好奇心号火星漫游车在2012年8月登陆火星时传输信号。据该网站7月27日报道,“奥德赛”已成功调整了轨道位置,且工作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6.
杨孝文 《航天》2011,(5):40-43
截止到今年3月10日,美国航宇局火星勘测轨道卫星(MRO)已经在火星轨道整整服役5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珍贵数据,可谓硕果累累。自从2006年3月10日它进入这颗红色行星的轨道以来,这个轨道器已经向地球传回大约有131万亿字节的信息和7万多张图片,其数量比所有其他星际探索任务传回的数据总和还要多。  相似文献   

7.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6):101-101
2008年10月28日,美国《地质学》杂志11月刊发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负责分光计的首席科学家斯科特·默基等人根据“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成像分光计最新探测数据的研究成果,发现火星表面大片地区都分布着水合二氧化硅,表明液态水在火星表面持续存在的时间可能要比之前认为的还要长10亿年。水合二氧化硅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即含水分子,通常被称作“蛋白石”、  相似文献   

8.
轻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组件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介绍了空间遥感相机遮光罩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重点介绍了一种用于可见-红外光谱仪上的轻型遮光罩,该仪器安装于2005年美国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10.
轻型空间相机遮光罩组件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空间遥感相机遮光罩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重点介绍了一种用于可见-红外光谱仪上的轻型遮光罩,该仪器安装于2005年美国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  相似文献   

11.
空天瞭望     
"奥德赛"将再延寿两年美国"火星奥德赛"轨道探测器已获准再工作两年,即到2010年9月。2001年飞抵火星的该探测器是目前在火星轨道上运行的6个探测器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一个。这是它第三次进行为期两年的延寿。"奥德赛"采用太阳同步轨道。延长期的新探测任务要求它逐步改变轨道。变轨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20世纪航天火星探测的历史和成就,论述了火星探测器飞行轨道的特点,展望了21世纪初期航天火星探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 2 0世纪航天火星探测的历史和成就 ,论述了火星探测器飞行轨道的特点 ,展望了 2 1世纪初期航天火星探测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火星探测无动力借力飞行轨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旭辉  刘竹生 《宇航学报》2008,29(6):1739-1746
对无动力情形的借金星引力辅助变轨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火星探测轨道的设计;首 先使用Jacobi积分得到了蒂塞朗准则,在利用速度矢量图对借力飞行轨道的特性进行分析后 ,得到了Williams提出的C3匹配法,证明了蒂塞朗准则和C3匹配的同一性;在 搜索借力飞行的可行性转移轨道中,采用C3匹配对借金星引力的火星探测轨道进行了 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蒂塞朗准则对C3匹配的仿真结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轨道设计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嫦娥一号卫星航天使命的主要科学目标是对月球及月地空间进行多种遥感探测,航天使命设计的主要和基本的部分是卫星飞行轨道的设计,其中包括在飞行过程中的轨道控制策略的设计。嫦娥一号的这条飞行轨道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绕地飞行的调相轨道,它们由周期为16h、24h、48h的三段轨道组成;第二部分是关键的地月转移轨道;第三部分是200km高度绕月飞行的使命轨道。文章给出了整个飞行轨道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05,(10):46-46
美国航宇局8月12日使用宇宙神5运载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了“火星侦察轨道器”(MRO)。项目首席科学家加文把该轨道器称为“科学搜索引擎”和行星监视器,而喷推实验室项目科学家朱瑞克则称之为气象卫星、地质勘探器和未来探测任务和侦察兵。MRO将为今年5年内要发射的两个着陆器打前站,为其确定潜在着陆区域。“凤凰”着陆器定于2007年发射,将着陆在火星极区,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终于踏上了着陆火星的征程,01时许,"天问"一号由停泊轨道转入火星进入轨道。3h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着陆巡视器独自奔赴火星。又3h后,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开始气动减速。4min后,火星降落伞弹出,充气展开,开始伞系减速,又4min后,降落伞完成减速使命,与着陆平台分离,着陆平台进入动力减速阶段。1min后,着陆平台平稳着陆在火星表面。作为气动减速的主要装置,降落伞不辱使命,表现完美。"天问" 一号所用的降落伞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  相似文献   

18.
正"火星生物学"(ExoMars)任务原计划是欧空局(ESA)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联合进行的一次重要的火星探测任务。该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16年启动,原本计划包括一个欧洲轨道飞行器和着陆演示器模块,后来又改为"微量气体轨道器"(TGO)和"进入、下降和着陆演示舱"(EDM)验证着陆  相似文献   

19.
火星探测器的运动可分为 3个阶段 :绕地心 (地球质心 )运动阶段 ,绕日心 (太阳质心 )运动阶段 ,绕火心(火星质心 )运动阶段。在飞行时间最长的绕日心运动阶段 ,火星探测器相对于日心的运动轨道视其飞出地球引力作用球 (半径约 930 ,0 0 0km)时相对于日心的速度不同 ,可以为以日心为焦点的椭圆或抛物线或双曲线。当速度量值小于该处逃逸太阳的速度 (指从该处出发能飞离太阳引力场的最小速度量值 )时 ,轨道为椭圆 ;等于逃逸速度时 ,轨道为抛物线 ;大于逃逸速度时 ,轨道为双曲线。地球和火星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为两个基本同面的椭圆。地球公转轨…  相似文献   

20.
易林 《航天》2014,(10):F0002-F0002
美国东部时间9月21日晚7点24分,美国国家航宇局(NASA)“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探测器”(MAVEN)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将研究火星高层大气。另外,MAVEN进入轨道后两天,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也进入了火星轨道并发回火星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