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宾 《飞碟探索》2010,(4):31-31
<正>人体就像一座经过多次翻修的老建筑物,布满杂乱的管路。疝气、打嗝及其他毛病,其实都是演化自鱼类和两栖类的痕迹。我刚开始教授人体解剖学的时候,学校正在翻修我的实验室,这刚好能让我思考一些事。第一次教人体解剖学非  相似文献   

2.
安妮 《飞碟探索》2005,(3):31-32
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杭添仁 《太空探索》2012,(12):16-19
据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最近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其中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洋监测卫星系列(又叫海洋雷达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5.
6.
海洋水色卫星的用途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海洋水色探测原理□□众所周知 ,太阳入射至海洋表面的能量约占入射能的 3 0 % ,其余 70 %被大气吸收或散射后反射入太空。入射至海面的太阳能一部分被海面吸收或直接反射 ,另一部分透射进入水体。进入水体的太阳能光谱只有可见光 (0 .4 0 μm~ 0 .76μm) ,其中蓝光波段(0 .4 9μm)透水性能最好 ,如是清洁海水可透水几十米 ,其他波段透水性能远不如蓝光。透射入水的太阳能中一部分被水分子吸收 ,另一部分经水分子、浮游生物和悬浮颗粒等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散射 ,经散射后一部分离开水面反射出来 ,这部分反射能称为离水辐射能 ,对应的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一部《来自大西洋底的人》曾带给国人无限遐想:地球有70%被海水覆盖,海洋的深处到底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许丹 《太空探索》2003,(7):22-23
我国东临太平洋,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沿海岛屿65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千米,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作为海洋大国,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今日海洋水色卫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友 《国际太空》2002,(7):11-13,14
1 海洋水色卫星现状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海洋水色卫星系列:美国SeaStar系列和印度IRS-P3系列。 1.1 SeaStar系列 SeaStar卫星于1997年8月发射,至今仍在运行。其后继卫星Terra 和Aqua分别于1999年12月和2002年5月发射,也仍在运行中。需要说明的是:Terra是美国发射的多功能卫星,星上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有36个波段,其中含有海洋水色探测波段,NASA将其作为SeaStar卫星的海洋水色仪SeaWiFs的后继仪器。 1.2 IRS-P3系列 IRS-P3卫星于1996年3月发射,后继卫星IRS-P4于1999年5月发射,至今这两颗卫星也仍在…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由于其广阔与不能自由翱翔的限制,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个神秘世界。但如今,研制出像在天空一样自由飞翔的“水下飞机”不再是奢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水下滑翔机。能够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的能量作为“水下飞机”的动力能源,可以实现几年内在海洋翱翔,而不受海洋深度与距离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淑红 《飞碟探索》2002,(2):24-25
《飞碟探索》杂志2001年第2期发表的《海洋无底洞》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文章说:“北印度洋的洋流随季风的影响,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运转,而惟有中间半径5.6千米的一片洋面不动,经科学家的多次考察有七艘船只在此遇难。这洋底‘无底洞’的水流向何处无人知晓。东地中海的希腊近海也有日渗万吨海水的洋底无底洞流向不明之谜。”其实这种现象遍及各大洋。菲律宾以东近海就有洋底大旋流入口。关岛、台湾、菲律宾大三角中的海洋无底洞形成的洋面大旋流,二战时期摧毁了美国的许多飞机和船只。1999年4月27日美国南卡…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日趋严重 ,各沿海国家不断加快海洋开发步伐 ,海洋经济发展迅速。1 977年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 1 1 0 0亿美元 ,1 980年达到 34 0 0亿美元 ,1 990年猛升至 670 0亿美元 ,2 0 0 0年达到 1 50 0 0亿美元。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2 1世纪 ,被人类称为“海洋世纪”。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来说 ,拥有海洋国土面积 3× 1 0 6km2 (约是我国陆地面积的 1 / 3)。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晓溪 《国际太空》2002,(7):23-23,24
  相似文献   

14.
在神秘莫测的大海中,有很多的海洋发光令人难以捉摸,并被人们称为“魔光”。一位专门从事海洋魔光现象研究的美国教授阿·萨捷尔说:“我相信,不管是军舰还是商船上的航行日记,或者每个海岸国家的档案管理部门,都会有这方面的记录,所谈到的现象,就像印度古典文学中叙述的那样离奇,许多故事都提到海洋表面或船只航行过的海面有闪烁的奇光出现,甚至可以透入大海很深的地方。”据海洋科学家统计分类,魔光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光的球体、发光的云雾和发光的轮盘。魔光之一:海上光球1902年9月30日,“莫拉维亚”号航船船长阿·西普逊在大西洋上…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中的章鱼,是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得最完美的种群。它的血液呈蓝色,富含蛋白质,肥厚的舌头被一层角质的喙包裹,牙齿极小,即使是巨大品种,牙齿也只有 10厘米长。它们的眼睛都奇大,在深水底下眼睛会发光。在复杂的海洋环境里,它已进化到不再需要甲壳来保护自己,浑身连软骨都摸不到。与乌贼相比,章鱼身小触手长,吸盘疏而厚大。   以前,人们对章鱼的认识只限于盘中美餐,不知道传说中的大章鱼到底是否有那么巨大。在海中,巨大的抹香鲸通常可以潜到 800米以下的海底去捕猎食物,它们特别喜欢吃大乌贼与大章鱼。当然,大章鱼…  相似文献   

16.
天舟 《国际太空》1997,(6):9-10
美国一些正在建造间谍级高分辨率商用遥感卫星的公司认定,在环境监测和强制性环境保护工作中,它们将有利可图。例如,联邦或州的环境部门可以用卫星图像来确认一艘船只是否向海中倾倒废燃料油,环境专家和管理机构可以用同一幅图像来评估这类非法排油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地球观测公司和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下属的太空成像公司的高分辨率商用遥感卫星的研制已经进人最后阶段。地球观测公司打算在1997年6月发射其第一颗卫星“晨马”。到1999年,该公司将有4颗在轨卫星,可以拍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太空成像公司的第一颗卫星C…  相似文献   

17.
美国海军海洋监视卫星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海军海洋监视系统 (NOSS)计划又称“白云” (White Cloud)计划 ,是天基电子情报系统 (EL INT)计划 ,用于雷达信号的侦察。它是通过卫星上的雷达信号接收机收集目标的雷达波 ,经分析后判明对方舰队的地点、方向和速度。该计划于 2 0世纪6 0年代末开始启动 ,到 1995年发射了最后一组卫星。此后 ,接替它的是“海军天基广域监视系统” (SBWASS- Navy)。SBWASS- Navy不是信号侦察卫星系统 ,而是红外成像侦察系统。它通过卫星上的高灵敏度红外 CCD相机获取目标的红外图像 ,经处理后判明对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位置、方向与速度。该…  相似文献   

18.
尽管古塞夫环形山和子午线平原相距数千千米,但业已证实;来自两地的火星土壤中有些成分极其相似,均富含氯和硫磺.最近,高精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重要能量载体-磷,同样丰富而广泛地存在于这些火星土壤中.  相似文献   

19.
海洋锋作为海洋中两种不同性质的水体之间的边界,对渔业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有重要影响,如何快速准确实现海洋锋的自动检测和识别对于海洋监测和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将深度学习图像分割网络与提取锋面特征的方法相结合,利用基于U-Net架构的实例分割模型,分别建立海洋锋区和锋面中心线的智能检测模型,同时在编解码过程中采用残差学习单元对模型特征提取网络进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锋面智能检测模型能够准确提取先前锋面检测算法所识别的锋区和锋面中心线特征,Dice系数分别达到了0.92和0.97,达到了很好的检测效果。同时,利用不同锋面阈值得到的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比较结果表明,降低样本集阈值之后模型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恐龙生活的那个年代。沧龙、鱼龙等巨型爬行动物统治着海洋。这些庞然大物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瑞典SP技术研究会和瑞典伦德大学MAXIV实验室的科学家找到了初步答案。他们分析出了保存在古代海洋爬行动物皮肤化石中的色素。这些独特的软组织残留物的原主分别是一只生活在5500万年前的棱皮龟、一条生活在8500万年前的沧龙和一条生活在1.9亿年前的鱼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