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华夏第一星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8日,中国第1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进入历史舞台。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2023年3月10日,随着天绘六号A/B星发射成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航天器达到了400颗。在中国航天史上,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一个划时代的、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实现了我国人造卫星“从无到有”的跨越,开启了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新纪元。它是中国航天事业第一个里程碑。从第1颗到第400颗,五院人55载逐梦太空放飞强国梦想,400星船遨游宇宙谱写壮美篇章。在五院成功发射“400星”之际,让我们一起沿着时间的轨迹,回顾中国空间事业光辉历程中的重要时刻。  相似文献   

3.
《国际太空》2010,(3):F0004-F0004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航天领域从事空间信息咨询、研究和服务的专业机构,为中国空间产业政策、重大航天项目论证、空间技术发展、航天器研制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钱学森。经过5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研究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研究院抓总研制和发射了200余个航天器,目前百余个航天器在轨运行。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5.
司马 《国际太空》2016,(9):8-16
从1970年至今,我国已先后发射了长征-1~4、6、7、11火箭。截至2016年9月底,我国发射了200多个航天器,目前在轨运行150余个,形成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领域航天器研制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政治、科学、技术、经济、国防等效益。2016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日,籍此之际,本刊特推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专题,在今年第9期和第10期分别介绍我国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四大航天科技领域的发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树 《国际太空》1999,(12):1-7
1 华夏第一星□□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它开创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生存环境,因此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重视,他们纷纷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进入历史舞台。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具…  相似文献   

8.
宇航发射和研制继续开启"超级模式" 《蓝皮书》从世界航天发展态势、中国航天发射活动、中国航天器研制活动、中国航天应用服务、中国航天国际合作、中国商业航天进展6个篇章对2021年航天科技活动进行全面回顾.  相似文献   

9.
正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中国从此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中国航天已经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幅壮美的图画;而新中国也已经从百废待兴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60年发展,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并正在向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0.
10月11日,由神舟传媒承办的“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幸好航天有了你——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座谈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总装备部前副部长胡世祥、二炮前副司令张瑞,饯老的学生、空间技术研究院各单位负责人以及电视剧《钱学森》创作团队在内的有关人员聚集一堂,深情回忆与钱老在一起的日子,畅谈如何继承和弘扬钱老崇高精神,推动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到会表示感谢,并祝福航天事业基业长青,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由中国宇航学会策划的以“梦想航天”为主题的大型航天科普系列活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拉开了序幕——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宇航学会联手石家庄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梦想航天——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航天科普知识展暨航天科普进校园”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因为此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在完成了预定的空间飞行试验之后,飞船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新型火箭,均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主要研制单位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这次飞行试验,飞…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1月1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颗"脉冲星试验卫星"(XPNAV-1)在酒泉发射升空,开展脉冲星导航技术空间飞行试验研究。脉冲星为什么可以用于航天器自主导航?脉冲星导航将会给航天前沿技术发展带来哪些颠覆性变革?XPNAV-1卫星工程的实施对航天技术创新发展又有哪些启示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XPNAV-1卫星工程科学任务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帅平研究员。  相似文献   

14.
徐菁 《国际太空》2011,(10):49-F0003
201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时刻,10月10日以"幸好航天有了你"为主题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5.
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2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个"航天日"。在全国人民沉浸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际,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国际在线和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了"我与神七同行"全球征集祝福语活动颁奖仪式,答谢广大网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太空探索》2004,(1):39
紧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历程,中国宇航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梁思礼院士的新著《向太空的长征》。这是一本普及航天知识,特别是关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神舟号飞船研制的图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研制构想,1970年成功发射。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过程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相继经历了准备、论证、调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宣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从2006年第4期开始连续介绍了我国空间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实践”系列科学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资源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海洋”系列海洋卫星、“探测”系列等卫星。近年,中国还发射了其他一些小型卫星。例如:2003年10月21日创新-1小卫星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主研制的首颗质量为88.8千克的小卫星,卫星上装有处理转发器和收发天线等有效载荷,可在交通运…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日。中国航天可谓"造星"的事业,60年来,中国航天不仅打造了天上的群星,也造就了地上的星群。天上与地上,群星辉映,星光璀璨。天上的群星,自然是指那些由火箭发射升空的各类航天器。天上的群星里,"东方红"、"风云"、"资源"、"北斗"、"高分"等多颗卫星运行在各自的轨道,造福着地球上的人类。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发射了200多颗卫星,应用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