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鞍钢宪法”的旗帜指引下,今年一季度我厂试制成功一台流动粒子电炉。在试制过程中,针对提高流态化质量,使得沸腾均匀,做了一些结构改进。根据流态化原理,要得到良好的流态化沸腾,使炉内温度均匀,必须使截面各点气体流速均匀。其中,透气室的结构好坏起着关键作  相似文献   

2.
1.范围1.1本规范包括了军用铝合金热处理设备的要求及其试验程序,热处理工序与温度,材料的试验程序及热处理的一般数据,按本规范执行,则能使合金在热处理范围内获得所需之性能。2.有关文件下列文件的有效版本应作为本规范的一部份使用。美国试验法标准N0151:材料试验法3.要求3.1 设备3.1.1加热介质只要无损于材料的性能,则空气、流动粒子,可燃气体或保护气体以及熔盐均可作为铝合金热处理时的加热介质。  相似文献   

3.
ПН-32井式电炉(图1)主要用于中小型铝镁合金锻件的热处理——淬火及时效。电炉的工作区温度要求控制在±5℃以内。为了合理使用这种炉子,我们曾对电炉作了测温试验,取得了一些数据。小结如下,以供参考。ПН-32井式电炉带有强行循环空气装置,炉内空气被通风机构沿加热元件强行下压,受热后进入装料筐,并将热量传给加热零件,最后流回到通风机构。如此反复循环。从图1可以看出,基准(仪表)热电偶虽然处于炉内最高温度区域,但由于其仅仅是反映一个点的温度,加之其它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4.
高速流动中PIV示踪粒子松弛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示踪粒子的随流能力是PIV技术在高速流动中应用的关键点之一。在上海交通大学变马赫数高速风洞中开展了PIV实验研究,重点提出一种评价示踪粒子随流能力的松弛特性分析模型。在马赫数4条件下尖锥、尖劈等模型PIV实验研究中,可以准确分析粒子的松弛特性,粒径分析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并验证了高速流动PIv的测试精度和示踪粒子布撒能力。  相似文献   

5.
半固态2618铝合金二次加热及成形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阻炉加热的方法对喷射沉积法制备的2618铝合金进行了二次加热实验,观察了显微组织的变化;并通过电阻炉加热、半固态挤压铸造的方法成功地试制了摩托车零件。  相似文献   

6.
去年在英国参观了英国工业炉展览会,了解了英国工业炉的状况,水平较高,其中有不少新技术,对照我国情况,确有不少值得学习参考之处,现将其特点作扼要介绍: 1.普遍采用最先进的无氧化炉与真空电炉新技术。热加工方面早已采用了无氧化加热。当前,以氮气取代吸热式、放热式保护气直接通入炉内是一个新发展。六十年代,真空电炉已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铝合金钣金件淬火变形的特征、机理及影响变形的因素,介绍了控制和减少淬火变形的有效途径,即采用空气循环电炉加热,用有机淬火介质淬火,保持新淬火状态下塑性的冷藏,机械化程度高的钣金一步成形,等等。  相似文献   

8.
位式控温系统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控制功率大。大多数热处理炉都采用这种控温系统。但是,位式控温波动大,控温精底低。在位式调节仪表上加入校正环节可提高控温精度。钢铁研究院热工室马竹悟把他对这方面的研完成果发表在1959年第2期《仪器与实验技术》上。他采用两个时间常数不同的、与电炉同时加热的、正反串热电偶作为校正环节,来校正控温系统的惯性滞后而减小炉温波动(图1)。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电弧加热器试验设备上进行复合材料烧蚀/侵蚀试验技术,通过改进电弧加热试验设备和粒子播发系统,将石墨粒子均匀注入到高压混合室中,与高温空气混合后经过超声速粒子加速喷管形成烧蚀/侵蚀试验流场,对驻点模型进行试验,同时建立了相应流场参数的测试、计算方法。并对C/C和含钨C/C防热复合材料的抗粒子侵蚀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有粒子流场的均匀性和重复性较好,能满足材料的烧蚀/侵蚀考核试验要求,且含钨C/C材料的抗粒子侵蚀性能高于C/C材料。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流动与传热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运行条件,实验研究了大庆RP-3煤油在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目的在于研究煤油在各种工况下的流动参数变化以及对流传热规律。煤油通过二级煤油加热/输运系统加热,试验的煤油压力约2.6M~5.0MPa,油温约300~800K。相应的壁面热流密度为10~300kW/m2。通过油温与壁温的同步测量,结合非定常传热分析,获得了超临界压力下、亚/超临界温度范围内煤油的流动和传热物理参量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1.
交叉射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稳燃腔中交叉射流两相流动。使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 (PDA)测量了正三角形截面副射流与主射流速度比为 2 .5时的交叉射流流动 ,获得了粒子湍流脉动强度及粒子在交叉射流尾迹中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12.
气动谐振管加热振荡流动过程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国柱  安联  张振鹏 《推进技术》2002,23(2):112-117
为了了解气动谐振管加热现象的振荡流动过程,利用显式TVD-MacCormark格式数值求解二维轴对称雷诺平均N-S方程,获得了一个谐振循环中完整的喷嘴-谐振管系统的振荡流动湍流流场,结果表明,欠膨胀声速冲击喷流固有的流场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是谐振管加热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激波耗散是谐振管主要的加热机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典型布局条件下直升机/粒子分离器的一体化流动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利用相关试验数据对仿真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将整体式粒子分离器安装至类“阿帕奇”直升机外型上,形成了一种典型直升机/粒子分离器布局方案,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前进比下的一体化流场特性.结果表明:较高前进比下,在粒子分离器进口上游的齿轮箱外罩上出现了复杂的三维流动分离,使得粒子分离器在较不均匀的进口来流条件下工作.与独立粒子分离器状态相比,一体化条件下粒子分离器主流出口、扫气流出口的总压损失均有所加大,增幅分别为1%和8%.   相似文献   

14.
采用Micro—PIV技术,以边长800 μm方形截面平角齿形微灌滴头内流微通道为对象,对微通道内流体运动进行了测量。实验使用lOx显微物镜、14位灰阶PC01600相机、3μm荧光示踪粒子和仅允许610nm红光透过的滤光镜相配合、获取了清晰的粒子图像,解决了相机与PIV系统的匹配问题,提高了图像信噪比。在图像处理中使用多次测量取平均的方法消除示踪粒子的布朗运动影响,运用系综互相关算法获取流场速度分布和流线图。实验发现微通道内各齿间流动结构基本一致,即通道内流充分发展后是一种周期性流动;通道顶角和转角内侧存在低速涡旋区,其涡旋结构和尺度随时间和Re变化而变化;颗粒在低速涡旋区易发生沉积,是造成堵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红外热图技术是一种探测表面辐射热能的新技术。它可用于观测表面的复杂传热特性及表面的温度分布,可用于热动力测量、结构无损检测和流动显示。本文介绍的是,用红外热图技术对转动和非转动、加热和非加热桨叶表面温度的观测结果及在结冰分析中的应用。 表面热能辐射是在红外线波长范围内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的。红外热图系统由光学器件、红外探测器、电子处理设备及软件组成。系统中的探测  相似文献   

16.
钛合金精锻防护润滑剂是涂复在钛锻件毛坯上随炉加热的一种高温涂料。它在加热时,能防止毛坯氧化和渗气;并能防止出炉后的二次氧化和减少毛坯的温降;在锻造变形过程中还能起到理想的润滑和脱模作用。为了适应航空科研和生产试制的需要,由北京玻璃研究所、西安化工研究所、六二一所、一七○厂、四  相似文献   

17.
俄国等温锻造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俄国等温锻造专用设备、加热装置和模具材料等简况,以及钛合金叶片、压气机盘、飞机结构件和高温合金涡轮盘等零件等温锻造工艺研究、试制和生产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8.
前言 硬质合金与不锈钢用钎焊的连接方法,在刀具制造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在熔剂保护下用银基或铜基钎料,采用电炉、火焰、高频感应和盐浴等加热方法完成钎焊过程。由于硬质合金与不锈钢的线膨胀系数差别较大,所以当硬质合金长度超过一定尺寸时,要使用复合垫片来吸收接合区的收缩应力。由于镶嵌  相似文献   

19.
涡流发生器控制下横向射流穿透特性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喷孔上游放置涡流发生器(VG),采用纳米粒子平面激光散射系统(NPLS)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5种构型的VG诱导横向射流的流场进行了观测,提取其穿透深度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喷孔上游放置VG使射流穿透深度提高了30%~60%.对VG构型的几何参数、射流/来流动压比及VG流向位置等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射流/来流动压比对射流穿透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大.根据目标函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表明当VG半锥角为36°、坡度为6°、VG尾缘与喷孔中心无量纲距离为38.8、射流/来流动压比为10.6时,无量纲穿透深度存在最优值12.68.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压力航空煤油RP-3在竖直微细管内的对流换热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验方式对超临界压力RP-3在内径为1.09mm微细管内的对流换热进行了研究,剖析了系统压力、加热热流密度、流动方向及浮升力这些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热流密度控制为180~460kW/m2,系统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MPa,进口雷诺数在3200~10200范围内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向下流动,在实验段入口处浮升力对换热产生了恶化作用,热流密度越大,恶化作用越强;系统压力主要是通过影响流体热物性对对流换热产生影响;不同流动方向对对流换热的影响十分显著,整体上向下流动换热得到强化,向上流动换热得到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