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月 《太空探索》2007,(3):58-59
现在知道,水星凌日在百年内平均有13次;而金星凌日更是罕见,大约243年内只有区区4次。但它却引发了很多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1761年的一次金星凌日不仅让天文学家测出了日地距离(即天文单位)的准确值,还让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发现了金星上有大气层——这也是人类第一次知道有大气的行星。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4月28日,美国宇航局的又一颗科学探测卫星TESS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它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TESS卫星的全称为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 ite),这个全称已经揭示了TESS卫星的功能和实现途径:通过凌日法寻找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进行巡天观测的行星普查员  相似文献   

3.
正牛顿出生在科学启蒙时代,他的贡献改写了人类科学发展史。正如18世纪英国最伟大诗人亚历山大·波普所述:"自然与自然定律隐藏在黑夜中;上帝说,让牛顿来。于是,一切顿时光明。"人类首次科学计算金星凌日(1639年)一位英国的业余天文学家杰雷米亚·霍罗克斯计算出了金星会在1639年12月4日从太阳的前面经过,也就是金星凌日。一个月后,他和他的朋友威廉·克拉布特里成为第一个见证这次金星凌日的人,这也是人类首次记录金星凌日事件。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宣称 ,他们在距地球150光年的一颗恒星近旁 ,又一次找到了行星存在的直接光学证据 ,他们观察到这颗行星绕恒星运动时产生的“日食”现象。综观20世纪 ,科学家已观测到许多恒星具有特殊的摄动现象 ,因而判定存在的行星已有近20颗。接着 ,从1999年12月2日起 ,不明飞行物从上海开始 ,出现在厦门、大连、武汉、长春、北京、台湾、汕头、重庆、郑州等地上空 ,其顶端似有圆盘状物体 ,尾部拖着两条很长的光带 ,呈燕尾形 ,橘黄色 ,像一个巨大的“V”字。对此UFO众说不一 ,上海天文台的傅启承表示 :…  相似文献   

5.
张晋 《飞碟探索》2012,(6):47-47
这个斑驳的景观显示的是第谷陨石坑,它是月球上看起起来最极端的地方之一。然而,天文学家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并不是为了研究第谷,这张图像是为6月5日-6日观察金星穿过太阳表面的凌日现象做准备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不能直接观察太阳,因此天文学家计划把望远镜定位在月球,用月球作为镜子去捕获反射的太阳光,并且隔离穿过金星大气层的小部分光线。这少量的光线包含行星大气层组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齐锐 《太空探索》2004,(6):18-19
2004年6月8日注定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将要发生一个难得一见的天象——金星凌日。  相似文献   

7.
针对太极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建立了太阳系天体引力摄动对日心编队构型影响的数学模型,利用仿真手段分析了太阳系中行星和月球、矮行星和小行星引力摄动对空间引力波探测日心编队构型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小行星到卫星轨道距离和星等的二重筛选方法,能够快速估计小行星相对加速度的上界.分析了日心编队构型卫星初始相位角变化对太阳系天...  相似文献   

8.
1995年10月24日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模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个二维纬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条件下东亚低纬电离层演变,探索低纬日食电离层效应。模式计算结果显示:日食散间日食区电离层电子与离子光致电离产生率减少使得E-F1区电离层光食效应显著,而较高部份电离层对日食影响的响应延迟。  相似文献   

9.
16世纪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曾预言,1999年行星出现“十字架”排列时,人类将面临大劫难———8月18日将是世界末日。而今已进入2002年,火红的太阳每日依旧从东方升起,人类和地球安然无恙。事实证明,预言和神话不是科学。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等天文现象均属正常现象,不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只有小天体撞击地球才真正是人类应该防范的潜在威胁。1998年3月12日,美国一天文学家报告:在未来30年内,将有一颗彗星与地球相撞。虽然科学家后来经过反复计算否定了这一可能,但这个消息仍然震惊了世界。1999年8…  相似文献   

10.
天外有天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宣示:天外有天。同时也表明,我们人类对自己所在的太阳系乃至银河系,还知之甚少。最近,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围绕名叫格利斯876恒星旋转的行星,它的质量约有500个地球大小。由于这颗行星在一个很扁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并且旋转速率也异乎寻常,所以1年(公转1周)仅仅需要61天。它与它所围绕的、暗淡无光的红矮星之间的距离,比太阳系最里层的行星———被太阳烤焦的水星离太阳的距离还要近。但是,它的表面很可能有气体存在,气温或许在-75℃,按地球表面的温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扰动场差值的方法对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及1968年9月22日日全食期间我国地磁场的日食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磁扰日中仍然分辨出了日食对我国有关地区地磁场的明显影响。对比两次日食的分析结果,定性地讨论了日食影响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三维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型的计算数据, 给出了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的定量模型. 分析表明, 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可以用文献[3]提出的基于卫星观测数据的、描述赤道面磁层顶位形的函数来描述. 与赤道面磁层顶不同, 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更为复杂. 在忽略极尖区(cusp)的简化条件下, 磁层顶位形仍需利用两条曲线来拟合. 太阳风动压Dp与行星际磁场分量Bz是控制磁层顶位形的主要因素. 行星际磁场为北向时, 磁场增强, 日下点距离r0增大; 行星际磁场为南向时, 磁场增强, 磁层顶日下点距离r0减小. 整体而言, 行星际磁场分量Bz由南转北时, r0增大, 且Bz对r0的影响减弱. 太阳风动压Dp是控制磁层顶日下点的主要因素, Dp增大, r0减小. 磁层顶位形的另一个参数磁层顶磁尾张角α, 随着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增强而增大, 即磁层顶张开程度更加显著, 更多的磁通量由向阳侧传输到夜侧; Dp增大, α略增大, 这意味着Dp对磁通量由日侧向夜侧的传输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丹 《太空探索》2005,(8):24-27
对于日食,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您知道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可您听说过混频日食吗?由于地球的曲面地形关系.以至在食带上的观测者.开头会看到日环食,中间会看到日全食.最终又会看到日环食,您看,这有多神奇。今年4月8日在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就发生了这样巧妙的混频日食。  相似文献   

14.
这幅2006年12月7日在土耳其宝露省附近拍摄的静谧的黎明天空影像里,三颗太阳的子女从东方升起.水星这颗最内侧的行星,高悬在渐亮天空的右上角,最近刚经历了它21世纪的第二次凌日事件.  相似文献   

15.
季明 《飞碟探索》2007,(6):46-47
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日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上天警告人类的一种动作;而民间则说是天狗要吃掉太阳,所以要敲打碗盆把天狗吓走.其实,日食只是一种掩蔽现象而已.日食的主角是太阳,但实际上最关键的角色是月球,而地球只是一名刚好路过的观众而已.日食是月球遮住了太阳,影子落在地球上,所以地球上某些地区的人看不到太阳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1日地空间探测 在20世纪末,美国航宇局(NASA)在“国际日地物理学”和“日地关系”等空间物理学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地联结”的长期研究计划。这个计划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超出以前计划的范围。该计划的基本目的是了解太阳为什么变化,行星对太阳的变化是怎样响应的,太阳和星系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太阳变化是怎样影响生命和社会的。为了实现这一计划  相似文献   

17.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参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 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 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min及f0F2和TEC)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日食发生后fmin迅速降低, 日食结束后fmin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食甚时刻附近, f0F2和TEC出现明显的降低, 显示了明显的光食效应. 日食结束后5~6 h, f0F2和TEC出现不同程度的正扰动, 在驼峰区更明显; 日食结束后9~10 h, f0F2和TEC出现较显著的负扰动. 由于此次日食发生时伴随着中等强度的磁暴和低纬电场穿透等空间天气事件, 给此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深入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太阳系是一颗恒星和多颗行星组成的行星系统。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致力于寻找类似太阳系这样的行星系统,以期发现地外生命。自1995年10月6日两位瑞士天文学家首次在恒星飞马座51附近发现1颗行星环绕其旋转以来,天文学家已在银河系中20多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发现了行星。但遗憾的是,所发现的这些行星大多是单独的。  相似文献   

19.
正1980年,卡尔·萨根、布鲁斯·默里和我一起成立了行星协会,旨在证实对行星探索的广泛兴趣并对其加以利用。行星探索是官方的一个重大项目,当时面临着中断的危险。要想证实大众的兴趣,就得成立一个会员组织,让感兴趣的人既能够获得行星探索方面的信息,也能够有一种参与感。我们出了一份精美的杂志——《行星报告》,刊登其他星球的最新照片,以及参与行星探索任务的科学家撰写的佳作。在前因特网时代,人们很难获得有关  相似文献   

20.
行星冲日     
《飞碟探索》2008,(5):5-5
太阳系中最“魁梧”的行星——木星将于2008年7月9日冲日。届时,天文爱好者通过肉眼便可以在晴朗的夜空看到木星,它是7月星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如果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还可清晰地看到木星的大气条纹和环绕在它周围的4颗伽利略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