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经270℃等温+不同温度回火后的40CrNi2Si2MoVA钢中残余奥氏体(AR)及其在拉伸条件下的连续变化。研究表明:热处理不同,AR形态及分布均有所不同,各自的稳定性也不同。经油淬和等温热处理加300℃回火的40CrNi2Si2MoVA钢中的AR稳定性好,对性能有益;机械不稳定AR的存在使钢性能变坏。在拉伸变形后,板条间的AR转变为未回火板条马氏体,而板条内AR可转变为孪晶马氏体。  相似文献   

2.
超高强度钢的精细组织与强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M钢的不同淬火状态的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钢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一般来说,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存在四个马氏体领域。母相奥氏体和不同马氏体板条之间的取向可分别满足不同的等效的K-S关系。钢中的下贝氏体组织改变了显微组织特征和马氏体束中板条的相对取向,使有效晶粒或板条尺寸减小,从而使钢的强度和韧性获得改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在两种热处理状态(油淬和270℃等温淬火)下,显微组织与其冲击疲劳裂纹起始寿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超载对冲击疲劳裂纹起始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起始是马氏体或贝氏体板条间相对滑动形成微裂纹,继而连接、长大的过程;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屈服强度,可使冲击疲劳裂纹起始寿命增长;在一定条件下,超载可显著延长冲击疲劳起始寿命。  相似文献   

4.
从23Co14Ni12Cr3Mo E(简称A-100)钢开坯锻造与基本力学性能的关系、材料热工艺引起的晶粒度变化与基本力学性能的关系、二次硬化析出规律、疲劳性能等几个方面阐述A-100钢的基本特点。在300M钢确立的多次镦拔大锻比开坯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高温均质化处理和第一火次大变形的开坯技术,由此奠定了A-100钢开坯锻造的技术基础。A-100钢断裂韧度更易受到热变形工艺参数的影响,1140℃及以上温度加热后20%以内的小变形导致晶粒粗大甚至出现混晶,降低断裂韧度。低温锻造变形后,A-100钢的二次硬化规律明显变化,抗拉强度峰值温度后移至468℃,过时效随温度的升高,强度降低缓慢。A-100钢具有循环硬化特征,疲劳裂纹扩展性能优于300M钢;3.5%NaCl盐水的腐蚀环境对A-100钢的高周疲劳性能有显著的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300M钢楔形试样镦粗试验,研究了不同锻造温度、不同保温时间和不同变形量对该材料低倍组织的影响,分析得出了300M钢锻造粗晶临界温度和临界变形量;并试验研究了300M钢低倍粗晶细化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1)300M钢锻造时奥氏体晶粒粗化临界温度TGC为1050℃;(2)因锻造温度过高所形成的低倍粗晶,通过合适的变形量或热处理能够予于有效消除;(3)保温时间长短对低倍粗晶没有明显的影响;(4)在0%~5%之间存在晶粒粗化的临界变形量,这一临界变形程度是锻造时必须控制的最小变形程度.  相似文献   

6.
新型二次硬化高Co──Ni超高强度钢强韧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二次硬化型超高强度钢23NiCo的显微组织及其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430℃回火,马氏体分解形成大量的渗碳体,粗大渗碳体粒子分布在板条边界,合金的韧性最差。440~455℃回火,位错上有细小碳化物的析出共格区,合金的强度最高。482℃回火,片状渗碳体含量减少以及在板条边界形成薄膜状的逆转奥氏体,合金的韧性迅速增加。高温回火,M2C粗化失去与基体的共格关系,钢的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300M钢超音速火焰喷涂WC/17Co涂层的疲劳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杂物尺寸对超高强结构钢的疲劳寿命有明显影响.疲劳断口分析表明,300M超高强钢中的疲劳裂纹源主要由其中的夹杂物所造成.而超音速火焰喷涂WC/17Co处理后300M钢裂纹源全部来自于基体中的夹杂,夹杂组成均为Al2O3.xCaO.ySiO2.分别采用统计极值法和广义Pareto分布对不同质量300M钢中的最大夹杂物进行估计,与实际疲劳断裂的最大夹杂物尺寸进行对比,并对不同质量300M钢的疲劳极限进行估算.HVAF处理使300M钢中次表面的残余压应力增大,对抑制裂纹萌生和扩展有利.试验结果表明,在低载荷下HVAF提高了基体疲劳寿命,而在高载荷下由于压应力作用有限,以及喷砂氧化铝对300M钢表面造成损伤带来负面作用而降低300M钢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8.
研究等径弯曲通道变形(ECAP)过程中T250马氏体时效钢的组织变化规律,以及后续时效处理过程中,时效时间对硬度的影响。采用ECAP工艺对T250马氏体时效钢进行C方式2道次室温变形,并对原始试样和ECAP变形试样进行480℃/(15~480min)的时效处理。结果表明,随着ECAP道次的增加,材料x面的组织由较均匀整齐的板条状马氏体变成弯曲杂乱的马氏体,且在马氏体上出现位错胞和亚晶,y面则是马氏体板条的持续细化,而z面组织变化不明显;T250马氏体时效钢的硬度随道次增加而逐渐升高,而时效处理对T250钢的提升百分比下降,同时达到峰硬度所需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材料为9Cr18的三极管封装模具磨削裂纹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模具的裂纹形态、表面组织结构、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表面残余应力等进行测试与分析,指出模具产生裂纹及其表面变质层的主要原因是模具的磨削规范不合理,其次是模具的基体组织内残余奥氏体含量偏高。改进模具的磨削工艺参数、改善模具的磨削冷却条件、提高模具的回火温度是降低模具基体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有效途径。9Cr18钢缺口敏感性极大,易发生脆化而产生应力裂纹;对于超高强度钢、新型不锈钢磨削产生的表面变质层的问题,人们日益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10.
用透射电镜对超高强度钢喷丸和挤压强化层中的精细组织、疲劳裂纹尖端塑性区内的位错结构、微观组织和裂纹扩展行为问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所产生的拉应力和周期应力均可引起显微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应变相变和位错胞状组织。喷丸所产生的周期应力可导致下贝氏体内ε-碳化物的退化和显微组织中的亚晶。在塑性区内存在高位错密度的主位错带。就马氏体板条晶而论,裂纹扩展多为穿品,裂纹扩展遇到束界时方向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子束扫描焊和修饰焊工艺对5mm AF1410钢板进行电子束焊接。针对热处理前、后的接头,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硬度仪等对其组织、硬度及拉伸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头热影响区分为浅腐蚀区和深腐蚀区,分别为单一马氏体(M)、M+少量逆转奥氏体(Ar)组织;焊缝区柱状晶分为重熔区、正火区和回火区,晶内为马氏体,晶界附近为残留奥氏体。热处理后,接头组织、显微硬度与母材趋于一致,抗拉强度也达到了母材98%以上,失效裂纹始于热影响区,呈约60°方向扩展并贯穿整个接头。  相似文献   

12.
40CrMnSiMoVA钢中准贝氏体组织的疲劳强度和疲劳缺口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超高强度40CrMnSiMoVA钢中准贝氏体组织和马氏体组织的疲劳强度。与马氏体组织相比,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准贝氏体组织,其光滑及缺口疲劳强度均较高。准贝氏体组织虽具有较低的强度,但因其中较多的残余奥氏体,结果并不损害其疲劳强度。由于该组织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韧性配合,使其疲劳缺口敏感性较低。拉伸超载同时提高准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的缺口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3.
张明星  胡光立 《航空学报》1990,11(12):576-582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等温温度、等温时间、奥氏体化温度和原始组织状态对30CrMnSiNi2A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可保证该钢在上、中、下限碳量时各项性能均达到技术要求的热处理工艺。对新工艺显著改善钢强韧性的原因作了分析,研究了30CrMnSiNi2A钢在250~280℃温度范围等温淬火后K_(IC)值出现低谷的现象,并认为在该热处理条件下在马氏体与贝氏体交接面处有大量孪晶马氏体存在以及组织中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长等温马氏体板条束出现,是造成K_(I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用TEM对两种含碳量的高钴镍钢的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状态试样组织中孪晶的出现,淬火温度、冷却速度的影响是次要的,与合金中的合金元素镍、铬、铜有更密切的关系。淬火+510℃回火5小时组织中除在淬火过程中形成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外,还存在穿板条及沿板条的呈片状或颗粒状的逆转变奥氏体,组织中的合金碳化物鉴定为Mo_2C。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 D6AC 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曲线中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曲线分离的特点,研究了 D6AC 钢的奥氏体湾均热淬火工艺及其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6AC 钢采用奥氏体湾均热淬火工艺后,不仅具有常规淬火后的组织和相同的机械性能,而且还能减少钢的热处理残余应力和变形,提高钢的断裂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并成功地应用于φ286壳体模拟件的热处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马氏体时效钢(C300级)钨极氩弧焊焊缝中偏析的合金元素在不同温度固溶时均匀化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认为C300钨极氩弧焊焊缝中主要偏析合金元素是Ni,Mo,Ti;焊缝经1200℃/1h AC处理可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马氏体;成分均匀的焊缝进行480℃/4h AC时效处理将不再产生逆转变奥氏体。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稳定热处理期间8Cr4Mo4V钢的组织转变及尺寸变化规律,采用热膨胀仪和差热分析仪测定经淬火和回火处 理后的8Cr4Mo4V钢升温期间相变引起的尺寸及热流变化特征,分析了稳定热处理期间钢的相变特征,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稳 定处理后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8Cr4Mo4V钢淬火后的回火升温期间,马氏体回火相变温度为132~243 ℃,残余奥氏体转变温 度为215~303 ℃,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的温度为278~420 ℃。随着稳定处理次数的增加,8Cr4Mo4V钢中的马氏体发生回 火转变的温度及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的温度逐渐升高,钢中亚稳相的稳定性增加。当进行3次稳定处理后,未检测到钢 中发生马氏体回火相变,而马氏体分解为铁素体+碳化物的相变仍然存在。微观组织观察表明,随着稳定次数的增加,钢中析出的 碳化物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40CrMnSiMoVA(GC-4)钢不同等温状态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00℃等温状态的微观组织为不同形态的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所组成的复合组织,其中的变念贝氏体改善了钢的强韧性及抗疲劳断裂性能,对提高飞机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仅含碳、硅、锰合金元素的结构钢,采用临界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得到了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三相组织。该钢在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d(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d温度之间形变,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TRIP,其力学性能指标大大提高。本文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结果分析,对这种低碳硅锰系TRIP钢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制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低碳硅锰系TRIP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仅含碳、硅、锰合金元素的结构钢,采用临界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三相组织。该钢在 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d(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d温度之间形变,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TRIP,其力学性能指标大大提高。本文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结果分析,对这种低碳硅锰系TRIP钢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制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