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0,(9):9
本刊讯“将太阳望远镜送到大气层外的太空”这一创举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及下属的北京天文观测中心联手实现。这是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近召开的空间太阳望远镜先期启动动员会上传来的消息。 空间太阳望远镜属空间天文卫星。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将太阳望远镜送到大气层外的太空,在广泛的光谱范围和连续的时间演化上,通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太阳探测,实现太阳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和新方法。卫星投入使用后,由于它所利用的我国首创的光谱仪和超高空间分辨率技术,其提供的探测成果,…  相似文献   

2.
行仁 《中国航天》2003,(11):27-30
美国航宇局用于天文观测的最后一个“大观测台”天文卫星———“空间红外望远镜设施”(SIRTF)在推迟几年之后,终于在8月25日由一枚德尔它2重型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升空。卫星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这次发射也是德尔它火箭计划的第300次发射。耗资12亿美元的SIRTF卫星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将使美国航宇局同时具备光学(哈勃太空望远镜)、X射线(钱德拉X射线观测台)和红外(SIRTF)空间天文观测能力。科学家们希望SIRTF能拍摄到在视觉和科学上都同哈勃拍摄的一样壮观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3,(11):42-44
美国发射最后一个“大观测台”美国航宇局用于天文观测的最后一个“大观测台”天文卫星8月25日由一枚德尔它2重型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升空。卫星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该卫星称为“空间红外望远镜设施”(SIRTF)。这次发射也是德尔它火箭计划的第300次发射。德尔它火箭1960年5月进行了首次发射,但以失败告终。3个月后进行的第二次发射获得了成功。不过8月25日进行的这次发射中的“明星”不是德尔它火箭,而是耗资12亿美元的SIRTF卫星。该卫星上的红外观测仪器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将使美国航宇局同时具备光学(哈…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0,(3):123-124
NASA太阳动力观测卫星发回首批图片NASA的太阳动力观测卫星(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0)近日发回有关太阳活动的首批图片,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太阳动态过程。发回的图片显示了以前从没见过的物质流离开太阳黑子的详细过程。一些图片还详细刻画了太阳表面的活动。除此以外,卫星还在超紫外波长范围内对太阳耀斑进行了首次高清晰测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航宇局研制了一种取名为“斯巴达人”(Spartan)的卫星,用于研究各种天文物理学,太阳和慧星现象。这是一种小型的自主式卫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星载的专用系统(科学仪器)和保障系统基本上都继承了探空火箭上使用过的技术和硬件,因此,“斯巴达人”卫星具有简单、可靠、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探空火箭进行直上直下的飞行,科学仪器能进行观测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斯巴达人”卫星在环地轨道上运行,观测时间可延长10~1000倍。观测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星载电源和姿态控制用气源的多寡,目  相似文献   

6.
晓昊 《中国航天》2007,(1):30-33,37
太阳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但这个脾气有些暴躁的火球也经常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威胁。为了摸清它的脾气,了解太阳磁场中蕴藏的能量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最剧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进行研究,以期最终实现“空间天气”预报,2006年10月25日,美国用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对孪生太阳观测卫星“日地关系观测台”(STEREO)。来自5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这一项目。  相似文献   

7.
1960年,美国将其环境观测卫星泰罗斯射入轨道。此后又进行了一系列这类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研制。到1978年美国发射泰罗斯N第一颗卫星,这是环境观测卫星的第三代。N代表本系列卫星的序号,到1985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06,(12):45-45
日本M-5固体火箭9月23日在内之浦航天中心发射了“太阳”B(又称“日出”)卫星以及“北海道工业大学星”(HITSAT)1和“太阳帆子有效载荷卫星”(SSSat)2两颗微小卫星。“太阳”B重870公斤,由三菱电气公司制造,将用于测量太阳磁场,以更好地认识影响地球的剧烈的太阳活动。星上载有与美、英联合研制的光学、红外和紫外望远镜各一台,能对太阳磁场进行迄今最近距离的观测。它将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3年,其中3/4的时间处于阳光直接照射之下。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空间红处望远镜设施美国航宇局已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鲍尔宇航公司签订了研制空间红外望远镜设施(SIRTF)卫星星体及望远镜组件的合同,从而使这颗天文观测卫星向拖延已久的发射迈进了一步。这表明美国航宇局仍在按将使该卫星的观测工作与其它几个大型观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10,(1):40-40
<正>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它2-7320-10C型火箭12月14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NASA的"宽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天文观测卫星。卫星将运行在高52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  相似文献   

11.
红外天文卫星(IRAS)是美国、荷兰和英国联合研制的科学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在8~120微米红外谱段对整个天空进行充分的观测。IRAS 的研制计划已经进行了6年,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之后,已于1983年1月2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隆波克附近的西部试验靶场发射这颗卫星。运载工具是一枚德尔它3910火箭。卫星运行于圆形的近  相似文献   

12.
15MHz以下的射电天文信号由于受到电离层的阻挡只能通过空间卫星平台进行观测。采用空间展开的电小天线是目前普遍的做法。就电小天线的材质-接收性能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材质磁导率、电导率对后端接收机噪声影响模型。通过计算结果比对和就天线材质空间展开难易程度的综合考虑,归纳总结了不同材质对空间低频射电天文观测噪声影响以及展开难度,为新天线的研制提供了数据依据。该项工作将为下一步L1点空间天气监测卫星中的太阳射电观测载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9,18(1):88-88
2008年11月10日,据《国际飞行》杂志报道,印度首颗利用X射线和紫外波长观测宇宙的天文科学卫星——Astrosat计划于2009年发射。Astrosat将运行在高650km、倾角8&#176;的轨道,科学目标是对X射线双星、超新星遗迹、银河系系核和星系团进行光谱研究。ISRO还计划2012年发射一颗旨在研究太阳日冕的名称为Aditya的小型探测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天文探测卫星定点观测模式下的特定姿态,结合相关科学观测约束、整星能源和热控设计约束及轨道特点,进行了多约束条件下的外热流变化规律分析,对比了有、无遮阳挡板情况下,卫星外热流的差异,并通过虚拟热沉温度,分析了卫星各个舱板的散热能力。基于有、无遮阳挡板的外热流分析结果,从热控角度建议在定点观测模式下,对卫星的观测姿态进行约束,对有低温需求的天文探测器建议加设遮阳挡板,可为天文探测卫星的热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已获欧空局资助的红外空间观测卫星(ISO)将使天文学家在2.5~200μm的波长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更详尽地探测从太阳系到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天体。卫星主要由一台大型液氦低温恒温器,一台主镜直径为60cm的望远镜和4台科学仪器构成。仪器部分包括:成像光偏振计(2.5~200μm)、相机(2.5~17μm)、短波光谱仪(2.5~45μm)及长波光谱仪(45~180μm)。这些仪器将由欧空局联合研究机构研制。然后交付欧空局使用。ISO定于1995年发射,工作寿命达18个月以上。作为天文观测卫星,其观测时间的三分之二将供天文研究机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从1960年4月1日成功地进行第一次发射起,到1982年年底止,总共已有28颗卫星入轨,形成了一个泰罗斯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系列。预计在1983~1986年的四年中,还将发射5颗卫星。该卫星系列的发展情况见图1和附表1。它是当代最先进的工作型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全球环境观测卫星,目前全球已有一  相似文献   

17.
序言一     
正由于地球大气对高能光子的吸收,观测天体高能辐射必须在大气层之上进行。美国于1970年发射第1颗X射线天文卫星自由号(Uhuru),实现了光子能量范围2~20 keV的X射线巡天,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空间高能天文。光子能量高于20 keV的硬X射线是研究天体高能辐射的关键波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现硬X射  相似文献   

18.
简讯     
简讯欧美太阳观测卫星失踪欧空局和美国航宇局的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台(SOHO)已在其深空轨道上与地面失去联系。该卫星因出现导致无法指向太阳的故障而于6月25日进入应急太阳重新捕获模式,随后地面就再未能与其恢复联系。SO-HO是1995年12月开始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卫星是中国第一颗大型X射线观测天文卫星,文章以HXMT卫星科学和观测需求为基础,提出了HXMT卫星系统设计思路和方案,包括观测需求的分析、轨道及卫星工作模式设计,以及卫星系统设计、分系统设计、卫星望远镜与卫星平台设计等结果,并介绍了卫星在轨评价及取得的技术成就,通过系统设计及优化,HXMT卫星具有先进的暗弱变源巡天能力、独特的多波段快速光变观测能力,以及拓展的200keV~3MeV能区伽马暴探测能力等优势,可为后续天文卫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国外卫星飞船用的小推力推进系统发展史早期国外卫星采用的喷气推进系统是用简单可靠、技术成熟的冷气推进系统,如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的“徘徊者”,“雨云”、轨道地球物理观测卫星和轨道天文观测卫星等均采用冷气推进系统。但这种推进系统比冲低,仅适用于寿命短、需要控制冲量小的卫星。与此同时国外也开始采用单元过氧化氢催化分解推进系统,1961年在水星载人飞船上已成功使用。但过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