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304不锈钢表面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多孔结构铜层,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对镀层微观形貌、厚度、孔隙率以及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沉积电流密度能在304不锈钢表面获得颗粒状、树枝状和针状形貌的不同镀层;随着电流密度的提高而镀层厚度增大,但彼此不是线性关系,随着电流增加,镀层厚度增速变缓;镀层孔隙率随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加,当电流密度达到6 A/dm~2后,镀层孔隙率维持在93%~96%之间;镀层比表面积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快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趋势,10 A/dm~2条件下的镀层比表面积是4 A/dm~2的10倍。  相似文献   

2.
明胶溶液及明胶-PEG复合纺丝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流变性的研究发现,在实验所用的剪切力范围内,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在不同浓度、温度和pH值时均为胀塑性流体,且其粘度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指数降低.相同质量分数的明胶-PEG混合溶液的粘度明显大于明胶溶液的粘度,表明PEG和明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明胶的等电点处,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都具有最低的粘度;不过,明胶-PEG混合溶液对pH的敏感性有所降低.通过对明胶溶液和明胶-PEG混合溶液非牛顿指数n的分析可知,两种溶液在低浓度和高温时更容易受到外部剪切力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对明胶-PEG复合纺丝液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化学镀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学镀铜是指不使用电解方法而从槽液中沉积渡铜。本文参考了国内外70多篇文献,论述了化学镀铜的工艺、溶液控制、关键因素、机理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等。并对各工艺、机理的优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对于上部开口的环形液池,加载径向温度梯度将使气液接触面上表面张力分布不均匀,耦合于地面的重力作用,将会驱动薄层流体形成浮力-热毛细对流.当径向温度差△T达到某一临界值△Tc时,一定厚度的液层表面就会出现具有一定规律的振荡现象.实验采用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系统,测量了液池表面某点位移随液层厚度h和径向温差△T的变化曲线,讨论了浮力-热毛细对流表面振荡的临界温差及两种驱动力的耦合问题,进行了表面畸变参数的无量纲分析,考虑了起始环境温度对临界温差的影响,推导了振荡相对较强时液层的厚度范围.  相似文献   

5.
铝元素对锌镀层耐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复合电沉积法制备的锌铝镀层在微酸性腐蚀介质中的耐蚀参力。失重法,电化学性能试验证明:镀液中的氢氧化铝也能改善镀层的耐蚀性,但不如铝粉的作用显著。电子探针和等离子光谱显示含氢氧化铝和含铝粉镀层中的铝呈均匀分布状态,但前者铝的含量为50ppm,后者相对较多0.15%。X-射线衍射法揭示溶液中的氢氧化铝能使镀层的结晶细致,晶面择优取向程度增加。当镀液中含有铝粉时,所得镀层的结构则成为层状,且结晶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种特性物质在钢铁电极表面吸脱附电位和微分电容曲线及含有这些特性物质的镀铅电解液阴极化曲线的测试,发现电沉积时铜的初始析出电位值,在特性物质吸脱附电位区间和金属基本表现酸蚀活化后的活性保护,是取得具有牢固结合力镀层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针对MnO_2存在导电性差、真实比容低、离子传导性差等问题,开发了新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网状结构的Ti基IrO_2-MnO_2纳米涂层。采用2种不同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制备具有纳米网状结构的IrO_2-MnO_2纳米涂层,并利用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表征了工艺参数(不同沉积电流、沉积时间、沉积通断比)对IrO_2-MnO_2纳米网状结构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恒电流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在沉积电流为2 mA,沉积时间10 min,沉积通断比为7∶1时得到的IrO_2-MnO_2纳米涂层其表面具有网状形貌。恒电位脉冲阳极电沉积法在沉积电位为1 V,沉积时间1 min,沉积通断比为5∶1能获得纳米网状MnO_2;恒电位法脉冲阳极电沉积比恒电流法脉冲阳极电沉积制备的薄膜电极纳米网状形貌明显,电化学性能对比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采用模压法制备了4种不同铺层厚度的T700/QY9611复合材料层压板,用超声C扫描选取衰减均匀区域,制得24块显微照相法试样,拍摄了1 800余张金相照片;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孔隙的微观形貌;Image J软件计算了孔隙率并定量统计分析孔隙形貌。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层压板孔隙总是分布在纤维与树脂的交界处,沿层间生长,随着层压板铺层厚度的增加,层压板孔隙率呈指数增长,且对孔隙形貌(长度、宽度、面积、形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孔隙长度、宽度分布范围不断增大,大尺寸孔隙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圆形、椭圆形孔隙所占比例不断减小,不规则孔隙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受限扩散凝聚模型(DLA),建立纤维过滤介质表面二维滤饼的生长模型。模拟中考虑了颗粒粒径分布对滤饼孔隙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多分散颗粒形成滤饼的孔隙率小于单分散颗粒滤饼的孔隙率;由多分散颗粒形成滤饼的无因次厚度与无因次沉积颗粒数的关系仍满足线性,且σ越大滤饼的厚度随沉积颗粒数增加越快。应用分形理论对滤饼的形态结构作定量分析。结果指出,二维滤饼的分形维数与Pe数呈递增关系,纯扩散条件下形成滤饼的分形维数D=1.8400.024,纯惯性条件下形成滤饼的分形维数D=1.9950.005。  相似文献   

10.
屏蔽阳极模板随动式微细电铸技术是一种新颖的金属微结构加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以及高深宽比微结构加工能力的优点。电沉积定域性是影响其复制精度和分辨率的核心因素。对电沉积定域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极间距对定域性的影响较大,杂散沉积宽度随着极间距线性增大;而在极间距一定时,极间电压(即电沉积电流密度)、屏蔽胶膜厚度及微槽特征宽度不影响电沉积的定域性。  相似文献   

11.
在局部电化学沉积加工体系中引入纳秒脉冲激光,利用激光辐照和局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对铜进行三维微结构的沉积试验。分析了激光的热力效应对局部电化学沉积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激光辅助局部电化学沉积的试验系统,进行了沉积试验,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色谱仪对电沉积体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激光辅助局部电化学沉积相较于普通的局部电化学沉积,定域性好。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沉积体的高宽比增加,定域性提高。同时,激光还可以减少阴极杂质的吸附,提高沉积体的纯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2-溴代异丁酰溴(BIB)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改性制备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纳米活性中心,采用紫外光引发丙烯酸十二氟庚酯活性聚合接枝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并沉积在玻璃基材表面制备了超疏水表面。通过热失重分析纳米活性中心的接枝率,采用水接触角研究了纳米活性中心含量和光聚合时间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二氧化硅活性中心浓度增加,工艺稳定性变好,但光聚合沉积形成超疏水表面所需的时间要长。纳米二氧化硅活性中心浓度为3.63μmol/g为最佳,经40 min光引发活性聚合后,二氧化硅表面含氟聚合物的接枝率达到34.12%,接触角达到164°,表面微纳结构致密。  相似文献   

13.
海军某型航空装备在海洋环境下长时间服役后,铸铝合金壳体会与海军黄铜导轨接触,导致电偶腐蚀。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其电偶腐蚀的影响,基于Nernst Plank方程和边界元方法,以结构几何形状、材料极化数据和电解液性质为输入,建立了裸露电偶电极的仿真模型,探索了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实验室验证方法。结果表明,同一环境下,ZL115 T5铸铝合金电位低于C41500海军黄铜电位,在电偶腐蚀中充当阳极;随着电解液浓度、结构表面液膜厚度增大,电偶腐蚀将愈加剧烈;裸露电极电偶电流及表面电位的实测值和仿真值吻合较好,所建立的电偶腐蚀边界元模型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在NMLC落塔中,以大Pr数硅油作为实验介质,对短时微重力环境下矩形液池中的液面变形和浮力热毛细对流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观测了气液自由界面的变形过程,确定了重定位时间,并验证了毛细爬升的两个特征时间;通过实验发现楔形结构和挡板对于液面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还需要采取其它措施使内角处不满足Concus-Finn条件;运用PIV方法得到了液体内部对流速度场,观察到了在重力水平突变和液面大变形的条件下浮力热毛细对流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偏氟乙烯和丙烯酸酯制备了一种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通过FTIR,SEM以及电化学分析等对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交联单体及不同聚偏氟乙烯/丙烯酸酯质量比对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交联单体和适宜的交联度可有效提高聚合物膜的孔隙率、吸液量和相应电解质的电化学特性.用聚偏氟乙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电解质组装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在100 mW/cm2模拟光照下,短路电流Isc和开路电压Voc分别为8.476 mA·cm-2和0.674 V, 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10%.  相似文献   

16.
液膜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动机中,燃油雾化通常会形成亚毫米量级乃至微米量级的薄层液膜,其厚度的高精度测量对发动机的设计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薄层液膜厚度测量中常用的点测量方法和空间测量方法。点测量方法包括电测法和全内反射法,用于单点液膜厚度的测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但不具有空间分辨能力。空间测量方法包括电测法、荧光强度法和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可同时测量多个位置乃至连续区间内的液膜厚度,获取液膜分布和运动发展信息。其中电测法操作方便、稳定性高,但是会对液膜产生扰动;而光测法为非侵入方法,适用于高速运动液膜的厚度测量。  相似文献   

17.
溶剂蒸发法微胶囊固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胶囊固化剂是一类新型的环氧树脂固化剂,利用其潜伏性可以提高树脂的储存稳定性,从而解决了两相固化体系的一些弊端.文中用溶有芯材的二氯甲烷(DCM)作为溶剂相的溶剂蒸发法制备了热塑性树脂为壁材的改性固化剂微胶囊,通过粒径分析和SEM观察微胶囊的表面形貌来确定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有机溶剂的蒸发温度过高或速度过快则不能形成微胶囊;选择8%的聚乙烯醇(PVA)表面活性剂、900 r/min乳化转速、芯壁比1∶1时制得的微胶囊表面光滑致密,微胶囊粒径1 μm之内,并且分布比较窄.  相似文献   

18.
多孔结构在池沸腾过程中的强化传热性能研究对热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以去离子水作为介质的可视化热管装置中开展了泡沫铜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孔密度泡沫铜基本参数对强化传热的影响。观测研究开孔泡沫铜内部及表面沸腾现象,特别是气泡在泡沫铜三维骨架空间中的成核与逸出方式,对比考察了泡沫铜多孔结构孔密度与结构厚度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泡沫铜的孔密度和厚度对池沸腾传热特性具有较大影响,较高孔密度的泡沫铜因其多孔结构带来的大表面积与高孔隙率特征,在流固耦合界面可以形成大量的成核点,可以显著提高池沸腾的传热性能,使沸腾起始温度降低7~9℃,与光滑平面相比,传热系数达到2倍,展示出多孔金属的结构与表面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催化剂的化学镀锡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化学镀锡液中的络合剂,还原剂和催化剂等因素对沉积速度和镀液的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可在金属锡表面吸附的贵金属络合物K2[PdF6]的催化作用,大幅度提高了沉积速度,并得到了较厚的化学镀锡层。  相似文献   

20.
使用激光相位多普勒粒子测速系统对激波抛撒水膜形成的云团进行了观测,得到激波抛撒水膜形成的云雾中液滴速率和尺寸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厚度水膜在同等强度激波的作用下抛撒,破碎产生的液滴轴向速率和尺寸以及形成云团的高度都随水膜厚度的增加呈“W”形变化.不同厚度水膜其破碎液滴轴向运动速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径向运动速率差距不大.结果说明,在激波作用初期,激波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抛撒距离的增加,液滴的重力及在气流中所受摩擦阻力的影响越大.液膜厚度越小,透射激波越强,液膜被抛撒的范围越大.形成云团的直径随着液滴的径向速率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