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新运行方式脉冲燃烧风洞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座喷管口径为600mm、利用氢与富氧空气混合燃烧产生高焓试验气流的脉冲风洞.风洞首次采用了活塞挤压为加热器供应燃料和路德维希管供应富氧空气的工作方式,实现了风洞试验过程中需多少燃料就供多少燃料,消除了采用路德维希管供燃料存在的弊端.自主研制的大通径快速阀取代了膜片,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风洞在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
数据采集系统对采集精度要求极高,但采用8位的低精度模数转换器,直接利用标称值元器件设计的数据采集系统会存在系统误差。尽管使用传统的线性参数标度变换可以消除系统误差,但数据采集系统必须是线性系统。如果存在饱和非线性,最好在多种输入情况下测量若干数据,剔除饱和数据后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线性关系进行标度变换可以得到测量值。研究结果证明:该方法比传统的标度变换计算的测量值要明显准确,达到提高系统精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燃烧加热风洞是目前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模拟试验的主要设备。燃烧加热风洞的试验时间(脉冲式和连续式)及燃烧方式(氢-氧燃烧、碳氢-氧燃烧)均会对发动机试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了氢-氧燃烧脉冲风洞与氢-氧燃烧连续风洞、酒精-氧气燃烧连续风洞的数据相关性。研究表明:对于同为氢-氧燃烧的脉冲风洞和连续风洞,在相同试验状态下,发动机推进流道压力系数分布规律一致,连续风洞试验的燃烧室压力高于脉冲风洞试验值,连续风洞的发动机推力收益比脉冲风洞高10%左右;对于氢-氧燃烧脉冲风洞和酒精-氧气燃烧连续风洞,发动机推进流道压力系数分布规律一致,连续风洞试验的燃烧室压力高于脉冲风洞试验值,连续风洞的发动机推力收益比脉冲风洞高5%左右。  相似文献   

4.
采用尖劈、格栅和粗糙元组合的被动湍流发生装置在TJ-2风洞中模拟了大气边界层流场,测量了模拟流场的平均风速剖面,湍流度剖面,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速功率谱等风场特性参数,重点分析了风速的竖向空间相干曲线.针对风速竖向空间相干曲线存在低频"掉头"的现象,给出了修正的指数衰减函数来进行拟合,完善了用传统的简化指数衰减函数来进行拟合时在低频处的不足,结果表明:笔者给出的风速竖向空间相干函数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甘晓 《今日民航》2013,(2):114-114
正脂肪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脂类的关键成分,也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化学家发现,在结构上,一些脂肪酸因为具有某种特殊的结构,被称为"不饱和"脂肪酸。另一类则不具有这样的"不饱和"结构,顺理成章地被称为"饱和"脂肪酸。而由于"不饱和"结构的数量和位置不同,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结构各不相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当然,它们的性质和营养价值也各不相同。随着人们对营养的追求,食用油究竟需要"饱和"还是"不饱和",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淤泥质粘土和饱和砂进行的土动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和应力波传播试验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一个饱和土应力波传播的新的理论计算方法。试验证明,饱和土属于应变硬化介质,在激波动力加载条件下,土中应力波将保持其激波特征不变。本文采用粘塑性模型和激波装配法建立了饱和土应力波传播的精确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氢和氧稳定、完全地燃烧 ,采用临界喷管控制氢氧的质量流率 ,以及同轴环向的预混方式。实验结果表明 :改变氢氧质量流率或尾喷管临界截面积可调节燃气总压 ,建成结构简单且造价低廉的高焓水蒸汽发生器。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三维Euler/N-S方程数值模拟悬停状态旋翼流场的方法和模型.在空间离散方法上分别采用Jameson中心差分格式、Van Leer矢通量分裂格式、AUSM格式3种方法,同时加入了Van Albada限制器,并应用了嵌套网格方法.文中采用Hole-Map方法来确定洞边界,采用Inverse-Map方法来搜寻贡献单元.最后给出了旋翼桨叶表面压力分布的计算结果,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证明以上3种空间离散格式在旋翼流场计算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单流和双流模式对燃油箱冲洗惰化过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描述燃油箱冲洗惰化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守恒方程,氧氮溶解逸出方程及气体通过孔口流动方程,建立了通用的多隔仓燃油箱数学模型,并给出了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的初始条件。选择一个具有4个隔仓燃油箱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国产分离膜产生富氮气体,分别设计了单流和双流两种模式,对燃油箱进行冲洗惰化仿真计算,分析了燃油箱平均氧浓度和各个隔仓中氧浓度随飞行包线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均可以保证燃油箱上部气相空间平均氧浓度满足低于12%的要求。虽然单流模式较双流模式简单,但是单流模式中无法避免外界空气进入燃油箱,因此某些隔仓在俯冲下降阶段氧浓度会高于12%,而双流模式可在整个飞行阶段保证隔仓氧浓度不超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航空发动机试车过程中的非平稳振动信号,本文采用基于谱细化和校正技术的计算阶比分析.当发动机转速变化较大,振动信号非平稳严重时,高精度地提取出了特征分量的参数.文中给出了具体的计算过程,并给出了实例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燃烧加热器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的主要试验设备.试验气体包括氢气、氧气、空气和氮气等,需要调节控制的参数为试验气体的压力、流量.根据燃烧加热器的控制需求,设计了一套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的实用并且兼顾可靠性要求的控制系统.采用自适应Fuzzy-PI的控制方法对试验气体压力进行压力控制,在常规PI控制器的基础上,对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_p和积分系数K_l进行在线调整,使控制器既满足响应快、超凋小、稳定时间短的要求,又提高稳态控制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土压力的计算是基坑设计中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极限位移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由该公式计算的土压力界于静止土压力与朗肯土压力之间,能较好地反应主动及被动土压力随位移变化的规律.文中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证明了计算公式推导正确以及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了两个三维四向整体编织碳/环氧复合材料圆锥壳体临界外压的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维四向整体编织复合材料壳体临界外压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较好,计算时试验修正系数可取0.8。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在氢气环境中使用的防爆低压传感器,防爆高压传感器,防爆超高压传感器的设计、生产、防爆性能试验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管道测压系统频率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准确测量模型表面的脉动压力对于研究建筑物表面风荷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室中通常采用管道系统和传感器对物体表面压力进行测量.然而,模型表面的压力信号通过管道系统后会在幅值和相位两方面发生畸变.在管路系统中加限流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管路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笔者应用Tijdeman的管道频率响应理论进行了不同管子和限流器尺寸参数组合的计算,并且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计算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文中进而讨论了有关参数对管路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对如何正确测量建筑物表面脉动压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流动诱导空腔振荡预测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详细地阐述了流动诱导空腔振荡的机理,并对小尺寸空腔(长深比L/D=4)做了反复的实验。基于本文的实验结果和国外飞机弹舱噪声的飞行数据及空腔的风洞实验数据,并结合流动诱导空腔振荡的机理合理改进了预测流动诱导空腔振荡各阶模态的频率方程,以及预测自由剪切层自激振荡第一阶和第三阶模态的1/3倍频程声压级的工程算法,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对流动诱导空腔振荡噪声的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并能用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7.
M6双模态冲压模型发动机氢燃料的燃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有突扩台阶的氢燃料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模型内研究了氢燃料喷注方式对点火与燃烧效果的影响。氢气从均匀分布于支板上的小孔喷注 ,支板位于燃烧室突扩台阶后 ,燃料的喷注方向可调。本文研究了逆来流喷射、逆流与来流夹 4 5°角喷射 ,同时从支板前端面逆喷和从支板后端面顺喷、从壁面垂直于气流喷注燃料时 ,燃烧室内燃烧效果的差异。实验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脉冲燃烧风洞上进行 ,实验马赫数为 6 ,总温1 85 0 K,总压 5 .5 MPa。实验结果表明 ,从支板前端面逆喷氢气时 ,点火与燃烧的效果最好。逆喷方式下 ,当氢气的当量油气比为 0 .8时 ,在本模型流道构型条件下 ,获得的推力收益超过 5 0 0 N。  相似文献   

18.
智能化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创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能够快速实时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复杂生物组织如何建立相对准确的数学模型是提高血氧仪精度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光通过人体组织的传输特性,采用辐射传输理论,并考虑散射效应,提出了一种新型无创脉搏轿氧仪的设计方案,有效地减少了血氧仪的测量误差,通过对PC机联网,实现了血氧测量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铝液在多孔介质中快速糁流的特点,建立了在渗流法制备多孔泡沫铝合金时的型腔内气体反压力模型,该模型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浇注情产况,研究表明气体反压力与多孔介质的透过率(即孔隙率和孔径)、渗流速度、渗流长度有关。通过对渗流过程的渗流和传热进行耦合数值计算,并经实际浇注验证,说明数值计算基本合理,对最终优化渗流工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