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任务来源,方案制定和演变、关键技术、飞行试验和发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和平六号气象火箭、挺进一号和挺进一号甲等动力学取样火箭,挺进二号取样火箭,织女一号气象火箭,织女三号高空探测火箭等我国第三代探空火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裴燕 《中国航天》2004,(4):8-9,14
2003年12月30日,长二丙SM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双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卫星——探测1号准确送入轨道。至此,长二丙火箭系列创下了连续22次发射成功的记录。目前,它是我国运载火箭中发射次数最多、成功次数最多、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火箭系列(据统计共发射28颗卫星,其中13颗外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火箭控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箭探空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起步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高新技术中较早达到国际水平和进入实用阶段的一个领域。中国于1958年开始发展探空火箭。在研制发射了几种型号的早期研究、试验性探空火箭的基础上,中国的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于1960年9月首次飞上蓝天。在 20世纪,中国共研制成功19种实用火箭探空系统,富有成效地进行了气象探测、核云取样、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单元技术试验等火箭探空活动。  相似文献   

4.
国际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发展现状随着人类空间探测活动范围的扩大及探测任务进一步趋于多样化,深空探测的新型推进技术、探测器智能自主技术、新型传感器和载荷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还正在进一步研发,将列入今后的深空探测计划去实际应用。(1)电推进与核推进技术对于深空探测来说,找到快速、高效的推进方式是很重要的。由于传统火箭并不适用于更深一层的宇宙探测,深空探测中的电推进和核推进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已引起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由于电推进具有…  相似文献   

5.
从任务来源、方案制定和演变、关键技术、飞行试验和发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和平六号气象火箭、挺进一号和挺进一号甲等动力学取样火箭、挺进二号取样火箭、织女一号气象火箭、织女三号高空探测火箭等我国第三代探空火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轨道科学公司的“探测者(Prospector)”火箭于6月18日发射后15s时偏离航线,25s时发出自毁信号.自毁时该火箭大约在1828.8m的高空. 这次飞行的目的是要显出“探测者”火箭的优点,以便把商业用户吸引到轨道科学公司的运载器上.这次飞行计划要求“探测者”火箭为有效载荷提供13min的失重科研时间.该火箭的有效载荷包括10台材料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2003年12月30日凌晨3时06分18秒,随着指挥员“点火”令下,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的长二丙SM火箭喷出烈焰缓缓上升,刺破夜空,托举着探测1号卫星踏上了太空探测之旅。我国与欧空局的合作项目——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在此间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8.
日本科学卫星发射计划杨照德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期望宇宙科学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为此各航天大国相继开展了向月球进军及行星探测活动。空间科学的发展也必将推动天文学、太阳地球系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针对这一形势,日本开发了M-5型火箭,并将在90年代末2...  相似文献   

9.
试验运载火箭,或称作试验运载器,包括试验火箭(Test Rocket)、研究火箭(Research Rocket)、探测火箭(Sounding Rocket)、空间加工应用火箭(Space Processing Application Rocket)、再入飞行试验火箭(Re-entry Flight Test Rocket)以及小型试验卫星运载火箭(Test Satel  相似文献   

10.
日本从1955年开始火箭技术研究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现在,日本依靠自己的力量,已先后研制成功 K、L、M 等探测火箭系列;并通过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正在发展中、大型的卫星运载工具——N 系列运载火箭。日本不仅利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轴向分段装药工艺研究.结果采用结构新颖的转板阀,二次装配式芯模,以及刮涂绝热层和自动称量浇注药量技术,使装药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瑞典航天公司发射的云雀,黑雁和MAXUS探空火箭及其所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性能,简要讨论了瑞典探空火箭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3.
火箭引射模态下主火箭总压与RBCC发动机的匹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传统的"等压面假设"理论,建立了RBCC发动机主火箭的引射性能分析模型,研究了主火箭总压与RBCC发动机的匹配性。研究结果表明,若隔离段通道面积比小于0.65,在主火箭总压较低条件下,隔离段内二次流容易达到壅塞,无法进一步提高空气流量;在地面静止状态下,随主火箭总压增加,空气流量逐步增大,等压面上形成Fabri壅塞后,进一步增加主火箭总压,反而会降低空气流量;在火箭引射模态下,RBCC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可细分为引射作用占主导地位的进气道亚临界状态和临界状态、冲压作用占主导地位的进气道超临界状态,其分界马赫数分别约为0.7和1.5。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固体火箭推进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9种最具代表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特征、研制过程、地面试验和飞行情况,这些发动机分别应用于中国的探空火箭、运载火箭上面级和应用卫星变轨系统。文中还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固体推进各单项技术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有关文献的分析,介绍了模型搜索技术结合简化性能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是以发动机的推力-时间曲线为优化目标进行药柱几何形状的优化设计,简化了设计分析,达到了“速度和精度”的折中要求,大幅度的缩短了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16.
TY-3微重力火箭总长 6 0 0 0 mm,起飞质量 1 1 0 0 kg,有效载荷 5 0 kg,最大飞行高度 2 2 0 km,能提供 1 0 - 4 g约 36 0 s时间的微重力试验条件 ,该火箭已于 2 0 0 0年 1 0月飞行试验成功 ,而且一种更先进的微重力火箭系统正在设计中。  相似文献   

17.
喷管收敛段与喉部型面对喷管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喷管收敛半角,喷管喉部上游圆弧曲率半径长喉部圆柱段长度对喷管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管喉部圆柱段长度对流量影响不大,喷管流量随喷管收敛半角的增大而减小,喷管流量随喷管喉部上游圆弧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所提供的结论可供喷管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液火箭发动机因其推进剂能量较高、安全性好、易实现推力调节、可实现多次启停、药柱稳定型好、温度敏感性低、环保性佳和经济性好的特点,十分符合下一代航天平台绿色环保、智能随控、快速响应的发展需求,在探空火箭、亚轨道飞行器、靶标、小型运载火箭、助推器、上面级动力系统、姿轨控动力系统、着陆器和其他许多民用商业航天领域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固液火箭发动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国内外固液火箭发动机相关的典型项目、工程应用和关键技术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固液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介绍平飞固体火箭助推器的设计,重点是固体助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和助推器壳体的传热分析,给出具体算例,并与试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设计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第一个实用探空火箭系列——T-7系列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45周年之际,回顾了该系列火箭的研制由来和基本情况,论述了该系列火箭对中国开发中层大气和太空所起到的探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