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目前非精密进近的最后航段设计采用了传统的梯度下降程序,需要飞行员在通过最后进近定位点以后多次调整航空器的推力、俯仰姿态和高度,这些调整增加了在飞行关键阶段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和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也是现今航空器实施非精密进近时的事故率是实施精密进近事故率7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航空器在实施非精密进近时的事故率,2013年3月,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了关于连续下降最后进近(CDFA)的咨询通告(AC-121/135FS-2013-46),要求运营人实施CDFA技术或施行等效的安全裕度(落地能  相似文献   

2.
进近与着陆是飞行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阶段。近40年的统计表明,约30%-50%的喷气式运输机的空难事故发生在这一阶段,而其中涉及机组人为因素的事故高于65%。通常,人们将这最后的进近与着陆称为“最后2分钟”,“危险飞行期”。事实上,进近着陆是机动飞行较多的阶段,影响飞行的可变因素较多,尤其是在复杂的气象条件,终端航路要求及空管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航空器持续下降进近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下降进近作为一种新兴进近技术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的发展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未得到应有重视。对持续下降进近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比对了不同国家和组织对持续下降进近的定义,阐明了其核心内容,总结了其优势。通过回顾持续下降进近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和飞行验证发展现状,分析了持续下降进近在降噪、节油和减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运行安全性和效率性的角度,指出了持续下降进近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飞机进行能见进近或仪表进近能见阶段的飞行中,对飞行安全起重要作用的除飞行程序、操作技术等之外,还存在诸多的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对于进近的成功、飞行的安全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进近地形与跑道坡度当飞行员进行能见进近时,可以通过连续监控精密下滑道、目视进近被度引导系统(VASI)或其他现代进近设备,使飞机稳定在正常下滑线并安全着陆,而不考虑跑道坡度及周围地形,但实际上飞行员在能见进近时,会不自觉地利用所看到的地形及跑道来参考,完成其工作。所以,跑道周围地形及跑道坡度必然会对正常的能见进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仪表飞行程序设计中的复飞程序是指在实施仪表进近程序的最后进近过程中,精密进近程序飞行高度达到决断高(DH)或非精密进近程序飞行高度达到最低下降高(MDH)后直至复飞点(MAPt),未能取得要求目视参考,无法完成着陆,从而由着陆状态转至爬升状态,飞行至某一高度或位置,开始另一次进近、等待航线或航线飞行的过程。不是每次进近着陆都是实施复飞,但每个仪表进近程序都要制定专门的复飞程序,它是仪表进近程序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下降到进近着陆是飞行事故的高发阶段。造成失误和事故的典型原因,往往是驾驶员高度把握不当。尽管驾驶员在下降操作时主观上无时无刻不是在认真地捕捉有关信息,调动其认知系统的各个要素实行紧张的认知,并企图使自己对飞行高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全球商用喷气机冲出跑道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0多年,在世界民航运输业不断发展、年飞行量不断增长的环境下,由于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安全管理方法方式的逐步改进,全球商用飞机事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尽管航空安全水平总体有所改善,但进近和着陆事故(ALAs)仍在商用喷气机事故中居首位。虽然最终进近和着陆阶段只占飞行平均时间的4%,但是1998—2007年间,超过一半的事故,和33%的致命事故、22%的死亡人数,发生在最终进近和着陆阶段。  相似文献   

8.
《航空港》2017,(3)
<正>一个正常的飞行过程分为起飞、巡航、下降、进近以及着陆几部分,每个环节都很关键,都和安全密不可分,其中又以进近阶段为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着陆条件的创造,因此,一个好的进近可以很大程度降低风险,为着陆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所以现在的航班运输飞行中的进近阶段,机组成员都使用稳定进近技术对飞机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来保障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视助航灯光系统在航空器的安全起降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国内大多数机场,由于地面导航设施、航空器的机载设备以及航空器驾驶员的培训程度等方面都没达到一定的标准,故大多数国内航班在完成航线飞行阶段,进场阶段,仪表进近阶段(起始进近、中间进近、最后进近阶段)后,还必须借助目视助航设施,如目视助航灯光、目视助航道面标志等的帮助,完成最后的着陆滑跑阶段。对出港的航空器而言。目视助航灯光系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机器学习的航空器进近飞行时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博嘉  鲍序  刘博  田勇 《航空学报》2020,41(10):324136-324136
为了准确预测航空器的落地时间,提高空管部门间的协作效率,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航空器进近阶段飞行时间进行了预测。从实际运行出发,分析航空器在进近管制空域飞行时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影响航空器在进近空域飞行的8类因素和17个重要特征。以航空器在进近飞行时间为标签,基于提出的重要特征,采用岭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4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航空器进近飞行时间预测模型。以南京进近为实例,对4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验证和测试,对模型的性能指标、特征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航空器进近飞行时间的预测,基于随机森林的模型表现出了最高的预测性能,模型的泛化能力最好、精确度高,回归效果越显著;进场状态是影响航空器进近飞行时间的最重要因素,而进场点和进场高度特征则对结果的贡献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In low-altitude air traffic management, non-cooperation targets are the greatest threat to security of low-flying aircraft. Among various aviation fatalities, flying bird is the main factor with the highest risk and directs economic losses amounted to nearly 10 billion US dollars each year. Therefore, Flying Bird Detection (FBD)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low-altitude air traffic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keleton based FBD method via describing bird motion information with a set of key poses. To overcome the variability of birds, the skeleton feature is selected as a relatively fixed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 for the pose appearance of flying bird. Based on the geometric topology among some key parts of bird body, a set of key poses can be described by some extracted skeleton features, which a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bird motion information. Aimed at robustly handling with the pose variations, multiple pose-specific classifiers are individually trained to learn the representative poses of the flying bird. At the detection stage, the flying bird skeleton features are combined with extracted key-pose sets to perform the flying bird classification task from each image. Afterwards, the key-frame pose-change set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from sequent images are employed to validate the final detection results. Experiments on flying bird datase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多条航路上下降至同一航路点的多架飞机最后巡航阶段和下降阶段的运行总成本,同时要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研究了多架飞机下降至同一航路点时降低总运行成本的参数优化方法。首先,介绍了飞机性能参数计算方法;其次,为了提高寻找飞至同一航路点各架飞机使得总运行成本最低的合适指示空速的计算速度,建立了考虑间隔约束的参数优化模型,并通过精英保留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运算;最后,用某型民用飞机对建立的模型进行算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计算出各架飞机使总运行成本最低的指示空速,对航空公司处理多架飞机下降至同一航路点降低总运行成本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 ,大量的可控扩散叶型 (CDA)已设计应用于多级轴流压气机中。通过亚音、跨音叶栅实验 ,证明了在可比的气动设计条件下 ,CDA叶栅可以达到更高的临界马赫数、更大的冲角范围和更高的负荷。通过单级或多级测试 ,CDA提供了更高的效率、更高的负荷、且易于进行级间匹配 ,并最终减少研发费用 ,提高喘振裕度 ;由于 CDA叶型具有增厚的前缘和尾缘 ,这为压气机寿命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飞翼隐身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设计出高隐身飞机,对飞翼进行总体设计。应用CATIA软件,对飞翼进行概念设计,生成三维数字样机;基于物理光学法和等效电磁流法,应用自编的RCSAnsys软件对飞翼的三维数字样机进行隐身特性数字模拟,得出飞翼在各频段雷达波条件下RCS均值。结果表明,飞翼隐身设计,能够得出高隐身飞机,可为飞机总体与隐身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由于飞翼布局的运输机具有结构强度、气动效率、总体装载以及RCS隐身等方面的优良特性,它成为未来大型运输机的气动布局方案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种布局形式.以0.85马赫为巡航设计点,设计了一架起飞总重在250吨左右,最大载重量在50吨,最大航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飞翼布局运输机.通过采用Euler方程数值解法进行气动特性评估,在初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设计,有效地提高了初始方案的升阻特性和力矩特性.最终设计结果表明提出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赖欣  赵得存 《航空工程进展》2021,12(6):86-90,100
RNP 程序的RF 航段与传统ILS 精密进近程序相结合能充分利用两类程序的优势,但两种程序的过渡阶段需要考虑最大下降角度的设计。本文分析过渡阶段程序的平面与剖面几何设计参数限制条件,以及从星基导航方式转为陆基无线电导航方式需要稳定截获航向信号与下滑台信号的运行限制条件;结合两种限制条件,设计一种可以从不同最后进近定位点(FAP)高度计算下滑道的偏离量与到最后航向截获点(FACF)的弧距离关系进行判断,从而确定最大下降角度的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不同过渡航渡长度与不同最后进近下降角度的限制下,根据给定最高程序假设温度计算得到符合两种限制条件的最大下降角,为RNP 程序与ILS 程序衔接过渡的下降剖面设计提供了一种基于理论基础且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TCAS防撞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交联设备之间的关系,分析TCAS防撞系统在试飞过程中显示"TCAS OFF"故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对提高机务工作质量、降低产品故障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轴流压气机可控扩散叶型的数值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数值优化技术进行轴流压气机可控扩散叶型设计,选择叶栅总压损失系数为目标函数,对初始叶型在设计与非设计状态的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气动性能,进行优化计算。应用该数值优化设计系统完成了高进口马赫数、大弯度压气机静子叶栅的试验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与非设计工况下,所设计的叶栅气动性能良好,达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单级涡轮增压活塞螺旋桨推进系统(STS)的部件法数学模型,给出了STS的联合工作方程组,给出了STS的调节方式,计算了STS的高度 速度特性.从总体及各部件的高度 速度特性方面比较了STS和双级涡轮增压活塞螺旋桨推进系统(DTS).研究表明:选择的STS调节方式可满足其设计目标,相比于DTS实际功率保持高度为12.5km,STS的实际功率保持高度可达到5.5km;在选用相同的螺旋桨和发动机的前提下,STS和DTS中各部件特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STS的推进效率、单位推力耗油率、推进系统总效率在高度 速度特性图中的变化范围大大窄于DTS的.   相似文献   

20.
万博  田淑青  浦健  王建华 《推进技术》2022,43(9):96-106
为研究变工况特性下涡轮叶片内部通道流场特性,选取高压涡轮二级工作叶片内部通道作为研究对象,在5种不同的进口雷诺数(Re)工况下,利用TRPIV(时序PIV)技术对通道内的流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Re变化为32426~64700,模拟了飞行循环过程中的若干典型工况。在先进加工技术的辅助下,保留了真实叶型约束下的完整内冷三通道带肋结构,捕捉到一些不同于常规截面两通道模型等简化模型中的流动现象,包括:弯头区域不对称主流分离结构和非对称二次涡系。通过数据分析,明确了高、低雷诺数下流动特性的差异。在高Re工况条件下,弯头出口附近的冲击区域增大;对于第一通道内的二次流,在接近弯头位置处,横向速度分量会导致纵向涡对的强度被削弱,高Re工况下拥有更加剧烈的影响,极有可能削弱吸力面的换热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