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F-2 2隐身战斗机为了在作战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术“隐身” ,没有装备传统的有源干扰机和大功率搜索雷达 ,所装备的ALR 94无源系统成了检测、跟踪甚至攻击目标的关键设备 ,探测距离达 463km ,而其APG 77有源电扫描阵列雷达 ,能有节制地用很窄的似“激光波束”探测目标 ,信号强度、延续时间和空间形状严格受辐射管理 ,必要时还能产生大功率干扰波束 ,简直成了能干扰雷达的有源压制干扰机。F 2 2也因此摆脱了传统的电子战作战模式 ,进行一种创新概念的电子战 ,没有电子干扰 (攻击 )设备的电子战。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控阵体制的舰载雷达和电子战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控阵体制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具有自适应能力强 ,波束扫描无惯性 ,多波束 ,大功率 ,快速灵活控制波束的指向和形状 ;能自适应地对空间、时间、能量进行最佳管理 ,波束捷变 ,视场角大 ,隐蔽性好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能力强 ,在有源干扰情况下 ,相控阵天线的副瓣零点能迅速朝向敌方的干扰源 ,使敌方难于收到雷达信号而无法实施有效的干扰 ;相控阵雷达可靠性高而且具有故障软化能力。相控阵电子战系统可干扰大多数已知的雷达威胁。重点介绍国外舰载相控阵雷达及舰载相控阵电子干扰设备  相似文献   

3.
《空载雷达》2004,(3):54-55,73
面对不断发展的防空系统,美国F-22和联合攻击战斗机(JSF)等新一代战斗机十分重视隐身能力,并采用了先进的雷达、电子战系统和传感器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4.
讨论相控阵雷达"烧穿"距离的概念及其分析计算.相控阵雷达当碰到对方的干扰机发出的干扰信号时,利用其固有的特点,可以对干扰机进行相控阵雷达"烧穿"(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和跟踪).其主要方法在于相控阵雷达可将雷达波束集中于空间的干扰机的方向,集中发射一串脉冲,采用信号积累达到对干扰机进行"烧穿"的目的.还讨论了相控阵雷达采用高重复频率时"烧穿"距离及其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伴飞式有源干扰是弹道导弹突防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弹道导弹突防中伴飞干扰机与反导雷达的攻防对抗过程出发,对反导雷达受到伴飞干扰带来的信干比/信噪比历经过程及雷达探测精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仿真,分析了不同干扰组合和雷达参数配置下的干扰效果,为伴飞干扰机优化干扰策略、提高突防成功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美国F-117A隐身战斗机一年前在入侵巴拿马时表现欠佳,但在这次对伊作战中以其精确的目标命中率而挽回了声誉.在一次攻击中,它用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巴格达的空军司令部.在大多数照射角上,F-117的雷达截面只有一只小鸟或一只大昆虫般大小.这使它能在很小的被探测风险和无被拦截风险的情况下突破敌方密集防御地带.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现代作战环境下无人机面临的新威胁。介绍了多波束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多波束干扰机对这些威胁的适应能力,包括对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适应能力和多目标干扰能力。最后分析了多波束技术在无人机平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雷达有源干扰设备数据库ER概念模型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电子战设备数据库是雷达电子战仿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雷达有源干扰设备数据库ER(实体关系)概念模型的建模为例,总结建立雷达电子战设备数据库ER概念模型的思路和关键技术,采用PowerDesigner软件,建立了雷达有源干扰设备数据库ER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L频段双基地雷达在发射泛光波束、接收波束具有特定方向性情形下探测隐身目标F - 1 1 7A的效能问题。研究表明 ,对指定的L频段双基地雷达 ,探测并跟踪隐身目标是可能的 ,并存在一个折衷基线长度 ,这时在巡航高度上的探测范围是作为参考的单基地雷达的探测范围的 1 2倍以上 ,最大探测距离是 7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抗有源欺骗干扰的新技术——雷达波形的水印技术。常规雷达波形易被干扰机截获并被分析出信号参数。若限定相位变化范围,按调整后的波形与原波形相关性最小的原则对原波形进行相位优化调整,在调整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干扰机一般并不能察觉出这种变化。雷达对相位调整后的波形用加权失配滤波器进行脉压,真正的目标没有损失,而对干扰机辐射的原波形却不能形成相关峰,这样,雷达就能自动地抑制欺骗式干扰形成的假目标。将这种具有防伪且保护雷达能正常检测目标功能的相位调整技术称为雷达波形的水印技术,所得的波形称为水印雷达波形。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相控阵雷达自适应能力强 ,波束扫描无惯性 ,多波束 ,大功率 ,快速灵活控制波束的指向和形状 ;能自适应地对空间、时间、能量进行最佳管理 ,波束捷变 ,视场角大 ,隐蔽性好 ;相控阵雷达抗干扰能力强 ,在有源干扰情况下 ,相控阵天线的副瓣零点能迅速朝向敌方的干扰源 ,使敌方难于收到雷达信号而无法实施有效的干扰 ;相控阵雷达可靠性高而且具有故障软化能力。重点介绍国外机载相控阵雷达及其对抗技术。  相似文献   

12.
雷达抗有源干扰性能的综合指标及仿真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有源干扰特点的分析和雷达在各种有源干扰下的特点研究 ,提出了评定雷达抗有源干扰性能的综合指标 ,建立了雷达对抗模型 ,给出了计算该指标的数学模型。基于系统测试的方法 ,在典型化处理干扰机参数和飞行航线的条件下 ,给出了仿真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秀春 《空载雷达》2004,(3):12-13,21
AN/APG-77(图1)多功能雷达是一种具有低可观测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它可全天候探测远程多目标和隐形飞行器,并可执行电子智能信息收集。这种宽带雷达可通过F-22飞机上的通用信息处理机(CIP)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相连。该处理机可对  相似文献   

14.
有源隐身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百川 《上海航天》1997,14(3):12-16,22
讨论了一种新的电子战技术--有源隐身技术,它可以分成遥地消和人为盲区两种。从理论上研究了有源隐身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关键技术,基于电波干扰理论建立的相干有源隐身技术是一种有希望的隐身技术,有源对消技术可使目标的雷达散射面积减缩近20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5.
柯边 《航天电子对抗》2001,(2):F003-F003
现代作战雷达 ,在作战中会遇到非常严峻的电磁环境以及敌目标针对雷达采取的各种反措施。雷达为了完成武器系统赋于的探测、跟踪和识别目标任务 ,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它们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表 1 雷达面临的电磁环境和采取的“四抗”措施目标的反雷达措施对雷达的作用和影响雷达“四抗”雷达告警接收机探测到威胁雷达信号 ,施放电子干扰失去或降低探测功能(失去或部分失去作战能力 )抗电子干扰用反雷达导弹 ,沿雷达波摧毁雷达被摧毁 (失去作战能力 ) 抗反辐射导弹目标本身采用隐身技术 作用距离下降 ,推迟或丧失探测能力 反隐身低…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反舰导弹雷达受到敌方大功率有源欺骗信号干扰而不能有效探测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诱导脉冲的极化对消方法.首先采取Jones矢量对雷达及干扰信号的极化特性进行表征,接着建立一种基于诱导脉冲的雷达H、V双极化通道接收体制,时序上分为诱导和对消两个阶段;然后具体分析了极化对消器的算法原理;最后采取正负斜率线性调频对诱导...  相似文献   

17.
根据美海军研究实验室(NRL)的报告,海军电子战最近对海杂波特征表现出浓厚兴趣,已开始评估雷达海杂波的状况。NRL重新重视海杂波对雷达的影响,表明了海杂波具有潜在的干扰应用价值。在某种情况下,舰载和机载干扰机可通过增强海杂波特性和效应的办法使反舰导弹中断跟踪,丢失它欲攻击的目标。 NRL认为日益增长的威胁主要来自隐身的掠海反舰巡航导弹(S~3ASCM)。专家们认为反舰巡航导弹在检测雷达截面积较小的舰只(如DD-21级驱逐舰)时,一般会用到非常低的入射余角,所以此处的海杂波会被强压制。根据NRL的报告,近海作战环境下既然需要使用低  相似文献   

18.
通用动力公司生产的F-16隐身战斗机正在美国空军和荷兰皇家空军中服役.F-16在作了隐身改进后,已经大大减少了其前半球的雷达截面积.隐身改进包括把一种金颜色的金属镀覆到座舱罩的内侧,以能反射雷达能量.气泡式座舱罩形状能有效地向四面分散反射能量.此外,在进气道内部和周围的雷达吸波材料能使涡轮叶片不被敌方雷达探测到.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介俄罗斯"道尔-M1"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技战指标[1]的基础上,阐述其搜索雷达(C波段全相参脉冲多普勒体制三座标雷达[1])以及目标跟踪和导弹制导雷达(Ku波段有限扫描多普勒相控阵雷达[1])采用的抗干扰技术,为提高系统的夜战和对付强有源干扰的能力,提出进一步改进其作战能力的两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宽带相控阵雷达Stretch处理聚焦波束形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现代电子战的需要 ,雷达正在向具有多目标探测能力的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发展 ,雷达本身除了对目标有检测、跟踪的常规功能外 ,还要求对目标具有成像功能。针对宽带相控阵雷达对目标高分辨率距离成像的Stretch处理方法 ,在利用补偿对所需目标回波宽带散焦的聚焦矩阵的基础上 ,提出了Stretch处理后聚焦波束形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有效地对目标聚焦波束形成 ,改善对目标距离像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